刘甫东 魏 莉
(甘肃省靖远县高湾镇住寨小学,甘肃 靖远)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每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致力于实现的计算教学目标。但由于方法不得当,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计算教学效率较低,也未能达到预期中推动小学生数学计算水平有效提升的理想效果,这对小学生长远的学习与发展来讲都是极为不利的。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有机构成。由此可以看出,做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工作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在自身的数学教育实践中便有意识地探索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自身收获颇丰,也带动了学生计算水平的有效提升。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从“教给学生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计算”“引导学生表述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计算法则”“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正确计算”“善用错误计算资源,让学生知道如何有效规避”这四个方面入手,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这一主题进行细致阐述与探讨。
要想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教师要认真做好日常计算知识点的讲解与传授,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计算方法格外重要。这样小学生才能知道该怎么计算、如何正确计算。可以说,教给学生具体数学计算方法,是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前提,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这一知识时,笔者便在课堂中结合具体的数学计算题目详细为学生讲解具体的步骤:先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个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进几就在前一位上加几。以“48×2=”这道题为例,先用个位数“2”依次去乘两位数“48”的个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4”,其中,个位上乘得的积为“16”,满“10”进“1”,进“1”便在十位“4”和个位“2”相乘得到的积上加“1”,最终得到“96”的答案。就这样,以理论联系实例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具体数学计算的步骤,以此类推,学生才能掌握这一数学计算规则,并能进行独立的计算。
相当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只要将具体的计算法则讲解给学生就可以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并未实现足够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对所学到的数学计算知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导致他们虽然听到、看到,但却不能真正做出来,也不一定能全部做对,得到正确的计算答案。由此出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数学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表述计算步骤,让学生表述数理。在进行数理阐述与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关于数学计算法则的认知无疑会更深刻,这也是提升其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
对此,笔者便会在自身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尝试。同样以“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这一数学计算知识为例,我在教学中不急于匆忙地布置练习的任务,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清晰且明确地表述具体的计算步骤。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数学题目都进行了一一的阐述。以“24×3=”为例,班上一名学生向大家详细阐述了自己进行计算的具体步骤:“24×3=”,第一步用个位上的“3”乘“24”中的个位上的数字“4”,得到“12”,所以要进“1”;然后再用个位上的“3”乘“24”中的十位上的数字“2”,得到的是“6”的结果,这时再加上之前的进位“1”,“6”+“1”=7,还有后面原个位上的2,得到的便是“72”的结果。这名学生清晰地阐述了具体的计算步骤,不仅使他自己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知识有了深刻的认知,还让其他专心聆听的学生进一步梳理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法则。显然这便是引导学生表述步骤助力其数学计算能力有效发展的有力体现。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不会计算,而是粗心、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计算过程中出现种种疏忽,这便导致其计算出来的结果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存在极大的差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要想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还有必要且必须着重培养与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会计算,更能正确计算。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数学计算知识时,笔者通过讲解与示范的方式带领学生接触了小数加减法的相关内容,更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1)计算时要确保小数点对齐,即在做到相同数位对齐的情况下再进行计算,如“4.3+0.35”便要在对齐小数点的情况下再进行具体的加法计算。(2)得数的末尾有0的话,一般需要把0去掉,如“14.50”一般写作“14.5”。(3)在根据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之后,千万不要忘了点出小数点,如“4.2+3.6”,在根据整数“42+36”进行计算之后,一定不能忽视其小数点的存在。当笔者向学生反复强调这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之后,学生在自己的计算中也能据此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知道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更知道计算完毕进行检查时侧重于从哪些方面入手。这除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小数的加减法”相关的数学计算知识,更使学生切实养成了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据此进行灵活的迁移、延伸,小学生在日后数学计算中也能做到举一反三,显然,这对于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形成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在学习中更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出现种种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在教育实践中,不少小学数学教师遇到学生出现错误的情况便采取粗暴的处理方式,这不仅对学生学习无益,还极容易对其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其逐渐失去探索与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摆正自身的认知与态度,正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更要善于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将错误转化为推动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宝贵素材。这样对于学生高效地学、有质量地学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计算知识教育中,不少学生极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进位容易落下。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便有意识地将学生出错的数学题目抄写到黑板上,然后鼓励学生化身“小老师”,找出这些题目中的错误,分析其原因并进行更正,尝试归纳日后的规避方法。一名名“小老师”跃跃欲试,积极寻找着错误,也探索着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进一步复习与巩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数学知识,他们还清晰而深刻地意识到了进位落下对得出正确结果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少学生更是表明在进位时就将对应的数字写到正确的位置,以此提醒自己。如此一来,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不仅使自己深刻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还懂得了自己在计算中该如何加以规避,避免出现类似低级的错误。可以说,这种善用错误计算资源的方式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也远远优于教师的反复讲解与强调。
教育教学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活动,其讲究方法,注重实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进步与成长。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计算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更应当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计算技巧。这样一来,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在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积淀扎实的数学素养,以更好地应对日后的社会生活实际所需。为此,在日后的小学数学计算教育实践中,笔者将进一步努力探索,寻找可行的高效计算教学方法,并积极且灵活地将其付诸自身教育实践,以望尽自己之所能,助推学生长远之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