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性教学:实现“应教尽教”的课堂教学突围

2022-11-24 10:14沙红芳姜树华
江苏教育 2022年74期
关键词:生长学科思维

沙红芳 姜树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探索“生长性教学”,以期用最低的消耗赢取最大的收获,实现应教尽教、应学全学的高质量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生命的成长。“生长性教学”代表着对生命的呵护,对教育的尊重,对成长的激励,要求教师能智慧地为儿童提供生长的养料,激发成长的内需,释放生长的活力,进而获得自主生长的强大能量。

一、淘漉核心知识,让教学内容具有生长性

一堂课所涉及的学科知识点往往很多,但时间又极其有限,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把“应教尽教”理解为“多教全教”。过度消耗的疲劳战术,不但无益于减负的落实,反而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去粗存精,抓住学科核心知识,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关于“核心知识”,郭思乐教授称之为“一堂课、一章书最根本的地方”。核心知识是整个学科体系的根基,其他知识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学生一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达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境界。因此,核心知识才是教学中需要特别眷顾和投放较多时间的所在。

例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记忆”为主题,三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充分描绘了古时儿童的嬉乐场面,三篇课文《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则充盈着时光深处浓郁的故乡味。童年的记忆构成了本单元的人文情结,而这样的人文主题是需要透过诗句及文本关键字词来体会的,由此确立“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教师教学本单元时,就需要紧紧围绕“体会情感”来进行。童孙学种瓜时的“笨拙”表现,小孩儿弄冰时的得意与冰块摔坏时的懊丧,牧童横骑牛背信口吹笛时的调皮天真,无不让我们体会到三首古诗中通过想象的画面所表达出的童真童趣。而三篇课文表达出的都是浓浓的故乡情。《祖父的园子》在童年美好的追忆中表达了对祖父的无限怀念,《月是故乡明》将小时故乡记忆寄寓在典型的事例、直抒胸臆的语句中,《梅花魂》则是通过细节描写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核心知识贯穿始终,学习目标清晰明了,教学达到了理想效果。

这个案例紧扣学科核心知识,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用全局观念和发展的眼光,着眼于新知生成的根系与脉络,致力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仅关注知识产生的前因,更考虑知识延续的未来。有了这样扎实稳固的学科根基,学生便可以逐渐构建起整个学科的知识大厦。

二、疏通关键节点,让儿童思维具有生长性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用好课堂主阵地。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理解的盲区与思维的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一些需要深入理解、深度学习的教学环节,要智慧地设计能唤醒儿童参与动机、激活儿童高阶思维、促进儿童思维攀登的学习活动,引领儿童走出思维舒适区,触碰思维制高点,走向思维的纵深处,实现高层次思维的生长与发展。

例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就是一个学科思维生长点。该知识点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学习,又是今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及混合运算的知识基础,而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第二个积的书写形式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在没有成人辅助的情况下,学生完全没有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这节课既是教学的关键节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这节课时,不能仅仅把笔算的方法当成一种机械技能教给学生,而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设计富有思维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一位教师教学该内容时,设置了三个有思维含量的学习任务:借助点子图分一分、算一算14×12 等于多少;根据分和算的过程尝试写出竖式;回到点子图,在图上找到与竖式对应的每一部分,验证自己的算法是否正确。整个学习过程围绕数形结合,针对学生的思维难点展开,探究、发现、碰撞、交流、修正、完善,在教师的智慧引导下,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算理,超越原有认知,一步一步迈向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不管是哪门学科,只有真正从源头的角度、从原理的高度让学生内化吸收,他们在遇到新的类似问题时,才能自觉调用已有的经验去尝试解决。“应教尽教”的高质量课堂一定是张弛有度的课堂,不会不分主次地在所有知识点上平均用力,而应像弹钢琴一样,有时轻、有时重、有时缓、有时急,避轻就重,起承转合,环环相扣,用思维的魅力让学生卷入其中,带他们领略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的一路风景,体会一次次突破思维瓶颈的酣畅淋漓,感受挑战成功之后真正的学习快乐。在要害处不怕让学生绞尽脑汁,不怕让他们跌跌撞撞,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打开通畅的学习路径,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元认知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铺设成长阶梯,让认知结构具有生长性

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系统,这些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完善过程。而教材在呈现学科知识的时候,由于文本表达的特殊性,这些结构关系常常被隐藏起来。学生受认知所限,不可能看清知识的全貌,或是该知识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位置,此时,教师就应该依据自己对学科的宏观把握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框架体系,理解知识的生长历程,建立知识的学科模型,更新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

例如,语文教学中《小英雄雨来》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由于整本书里人物多、场景多、事件多,故事情节带入感强,学生读着读着往往就理不清头绪了。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梳理,一张雨来成长历程的结构图很快呈现出来。学生发现小说以成为八路军的“梦想”为中心,将雨来的本领、胆识、智慧、成长环境等“多根线”四散开来。本领线上又生枝杈,如游泳绝技、爬树绝活儿等。成长环境的描写很多,既有自然环境,又有社会环境。雨来既有二黑、三钻儿、铁头等八路军小伙伴儿,又有忠于革命的妈妈、游击队长杜邵英等引路人。雨来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英雄的种子早已在心中生根、萌芽。教师带着学生寻找阅读之线,再由“一根线”的厘清,理出纵横交错的“多根线”,构成立体结构图。如此,由线性阅读变成结构化阅读,人物、事件便成了一个整体,不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散点。学生经历了这样的结构化学习,下次再阅读同类书籍时,才会有意识地运用这样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自主梳理、自主建构的能力就会增强,结构性学习范式就能逐渐建立起来。

这样的结构化学习范式,是通过多种知识的学习而结构性生长出来的。比如数学中的建模教学,英语中的学科体系建构,各学科常用的思维导图梳理等,都是在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让学科知识不再孤立存在于学生的脑海当中,让结构能够彰显一种普适性应用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结构的力量。

综上所述,达成“应教尽教”目标的高质量课堂一定是使学习的对象、教学的方法、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生长性的课堂。每一个儿童都是一粒饱含成长潜能的种子,只有在丰厚的学科土壤中,被教师所播撒的阳光雨露激发出自我生长的力量,方能自主建构学科枝干,自觉丰满学科枝叶,最终成长为学科之树。

猜你喜欢
生长学科思维
思维跳跳糖
学科新书架
思维跳跳糖
【学科新书导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