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发与实施乡村小学劳动课程*

2022-11-24 10:14王国云
江苏教育 2022年74期
关键词:陶行知劳动课程

刘 鑫 王国云

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明确“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要“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作为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天然场域,乡村小学不仅承担了塑造劳动者良好精神面貌、树立正确劳动价值取向和培养良好劳动技能水平的课程目标,还肩负着涵养家园情怀,孕育改造精神和培养乡村建设者的责任使命。乡村小学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决定了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

陶行知一生致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关注中国的乡村教育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指出必须“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劳动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乡村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发与实施乡村小学劳动课程的理性思考

1.生活即教育,扩大劳动课程的实施载体

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与新课标中“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相通,与建构“家—校—社”协同的教育体系的要求相通。在巩固课堂这一劳动课程实施主阵地的基础上,劳动教育应扩大到学生的所有生活,强调家庭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能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家务,提高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社会也要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任务,为乡村小学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动手劳动,真正践行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

2.在劳力上劳心,突出劳动课程的实践特点

陶行知明确提出“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1]108。劳动教育不是埋头蛮干,也不是空讲劳动价值,应当厘清劳力与劳心、行动与知识的关系,明确劳力是劳心的前提,劳心是劳力的升华。新课标强调,“要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这就要求乡村小学的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突出劳动实践的前置性和重要性,构建在劳力上劳心的劳动课程,从而成就在劳力上劳心的新时代乡村少年。只有拥有“农夫身手”“科学家头脑”和“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少年,才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

3.了解劳动者之甘苦,明确劳动课程的培养目标

乡村小学的劳动课程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不属于学校劳动教育。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2]。当前,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社会发展和隔代溺爱使乡村学生失去了感受劳动之甘苦的机会,导致很多乡村学生轻视劳动,甚至抵触劳动。乡村小学劳动课程应坚持育人导向,引导新时代乡村少年体验劳动艰辛,理解劳动意义,珍惜劳动成果,培养乡土情怀,热爱并尊重乡村劳动人民,为改造乡村做好思想和意志准备。

二、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发与实施乡村小学劳动课程的实践探索

1.开发手脑并用的学校劳动课程

学校是儿童生活的中心,也应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中心,成为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阵地。校内的各种劳动活动和学科教材资源都可以用来开发劳动课程,乡村小学在劳动课程的开发上更具有资源优势。学校要因地制宜,将“行”和“知”整合起来,建设教、学、做合一的劳动课程,实现儿童的手脑并用,全面发展。

一是基于校内劳动实践开发劳动课程。乡村小学往往占地面积较大,校内有很多树林、草坪,学生除了班级洒扫之外还要承担除草、养护等劳动任务。利用这一特点,学校可以开发“校园小主人”劳动课程,让每个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学习如何劳动,并组织学生研究劳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扫地前为什么要洒水”“怎样扫地灰尘最少”“玻璃怎么擦最干净”“如何快速安全地除草”等,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实现“行与知”“手与脑”的有效整合,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是结合学科教材建构劳动课程。学科教材中有许多与劳动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同样是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检验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学校可以利用空地开辟校内小农场,开发“菜园子课程”,培养“农场小能手”。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分年级设置不同的劳动任务,如低年级捉虫除草,中年级种植施肥,高年级则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种植实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种植方式(打头、剪枝)对产量的影响。学生经历种植劳动,从实际情境中观察、体验、感悟、操作、猜想、推理、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劳动中发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进一步理解学以致用、用中求学的意义。

三是依托实践基地开发劳动课程。新时代,劳动课程还应具有“为职业劳动做准备”的功能。陶行知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生有利之物”“生有利之事”的“生利人物”[1]10,这与劳动教育创造价值、贡献社会的理念相契合。学校应与相关企业或组织积极合作,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走出学校,走进劳动实践基地,感受基于社会大视野的大劳动课程。例如,开展养殖体验类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他们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运用劳动成果给别人带来帮助。又如,开发“基地小专家”劳动课程,课程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课程形式丰富多样,从职业感知到辅助职业体验,再到顶岗职业体验,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咨询专家、实地参观等方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懂得了尊重每一份职业和劳动者,萌发一定的职业兴趣,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一定准备。

2.开发合作共赢的家庭劳动课程

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增进自立之能力”。现阶段,乡村家庭劳动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家长劳动教育观念有待加强,学生劳动机会缺失,留守儿童隔代富养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劳动意愿低。学校应积极开发合作共赢的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让学生形成生活“常能”,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

一是以劳动养成习惯,以家务整理推进劳动课程。学校可以开发“家庭小当家”劳动课程,从整理文具、整理房间、整理房前屋后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利用“朋友圈打卡”“劳动视频制作比赛”“公众号发布”等方式进行过程性管理和反馈评价,强化习惯养成的效果。以这样的方式推进劳动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身体更加健康,还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是以劳动培养能力,用家务劳动助力劳动课程。学校可以从三年级开始,以家务劳动为切入点,由易到难地让学生学习如何洗菜、切菜、下面、炒饭;四年级时,大部分学生能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擀面皮、包饺子等有一定难度的家庭劳动任务;高年级时,学生能独立做出一桌丰盛的菜肴。这样的课程既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又让学生深感家务事的不易,体会到父母的伟大。

3.开发基于社区的公益劳动课程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他创建工学团,带领学生外出实践,疏浚池塘,服务社会。乡村小学也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相关需求,开发基于社区的公益劳动课程。

一是建设美丽乡村,基于公益劳动开发劳动课程。例如,学校以“建设美丽乡村,贡献你我力量”为目标,开发“社区小雷锋”劳动课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真实情境出发,针对乡村水源质量日益恶化的现象,让学生在识水、观水、净水等一系列步骤中了解水的重要价值,了解村居周边池塘沟渠的水质状态,并自觉动手整理沟塘。学生在付出辛勤劳动之后,感受到劳动前后环境的巨大变化,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培养劳动观念。又如,针对乡村垃圾随意堆放的问题,学校可以开展“清理垃圾我挑战”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垃圾相关知识和垃圾危害的情况下,寻找社区村组里的垃圾,通过个人劳动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其清理,学校将清理前后的变化用照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向学生、家长、社会进行宣传,真正做到服务家乡,服务社会。

二是关注时事热点,用志愿服务开发劳动课程。时事热点也是社区劳动课程开发的重要来源,例如,“劳动战疫”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帮助社区内有困难的老人买菜,运送各种生活物资,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小学应加大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力度,规范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流程,让乡村小学的学生在劳动中挥洒汗水,在劳动中强健体魄,在劳动中增长智慧,在劳动中收获喜悦,在劳动中培养品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陶行知劳动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陶行知夜归
热爱劳动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