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宝,吴 文
(1.上海师范大学 图书馆,上海 200234;2.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1911年8月24日,《申报·自由谈》从附张中独立出来,标志着报纸副刊开始以独立栏目的形式出现在报刊史上。其实在此之前,无论大报还是小报上都有类似“自由谈”的内容,只不过他们或以附张形式出现,或作为报纸的一个并不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罢了。如1904年创刊的北平小报《京话日报》就登载“有趣的小说”,以北京人耳熟能详的白话写成,其目的即在吸引读者。总之,副刊出现在清末新政前后,这之前的报人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可以将类似“有趣的小说”这样的板块定义为“副刊”,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小报副刊的滥觞期。滥觞期的小报副刊主要登载诗词、谜语、小说、戏曲菜单等内容,与正版相比版面都很小,故滥觞期的小报副刊都有“报屁股”之讥。①雾稿:《论报屁股》,《东方时报》1925年10月21日,第7版。后来,随着小报日渐增多,副刊逐渐固定为报纸正张中的一个栏目,有的干脆以“某某副刊”的形式命名,并日益受到重视,副刊遂成为小报正张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大约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小报副刊终于成为了“大家庭中的千金小姐”。②栋材:《副刊:报纸的千金小姐啊》,《岭南日报》1947年11月7日,第4版。这一过程中,有两次“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是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当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时,开智、启蒙、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副刊遂成为启蒙的重要阵地。维新派们正是看到了小说鼓动人心的力量,才创办报刊并在其上撰文呼吁以小说作为启蒙、救亡的重要工具。一次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弃文言,用白话成为办报者的必然选择,原先小报副刊登载的旧诗词逐渐为用白话写成、具有启蒙精神的新文学所取代。这时的北京小报很多“在那里极力提倡文化,攻击封建的腐老文明,五四运动之起于北平,《晨报》副刊的努力,也是一个引线。当时这南北两大副刊(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及北京《晨报》副刊——作者注)对于新文化运动,起了很大的影响。从此以后,副刊便起了决定性的变化,时至今日副刊已经成为一个报纸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而且在整个报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①《副刊的沿革》,《军民日报》1947年3月21日,第2版。
白话小报基本可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以上海小报为代表,北派以北平小报为代表。上海小报副刊注重实录性,其都市文化品位在“逐渐下移”。②李楠:《从晚清民国上海小报看都市文化》,《博览群书》2008年第12期。北平小报虽在数量上相形见绌,但在影响和声誉上却要好得多。从内容上看,北平小报是小型化了的大报,大报之有新闻电讯,小报也有;大报之有副刊,小报更为注重。从宗旨与趣味上看,绝大多数北平小报意在启蒙与教化,抱有于社会有益之宗旨,品位较高。它们内容上也追求趣味、闲适,但却绝少诲淫诲盗,即使趣味、闲适也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品味之上。与上海小报副刊早期充斥旧诗,后来“没有新诗和纯文学的位置,只剩下通俗作品”③吴福辉:《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东方论坛》2005年第3期。相比,北平小报副刊不但有白话小说等俗文学,也有新诗、散文等新文学,或者说雅文学。总体来看,北平小报副刊的态度是严肃的,多谈的是责任和使命,故当时有报人将全国的小报作了对比,结论是“全国的小报,要算北京办得最好,最有成绩。”④徐一琴:《小报论》,《风云》(上海1943)1943年第1期。
近代上海属于新兴移民城市,不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不同的风俗、文化和审美,租界的存在更为这座年轻的都市增添了奇幻色彩。它是有钱人的社会、冒险家的乐园。上海的小报以休闲、娱乐为宗旨,追逐的是繁华表象背后光怪陆离的政经秘闻、奇情异趣、香风艳骨,只是偶尔将镜头扫过褴褛悲苦的底层人民,镜头背后也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北平则不同,北平是帝都,是意识形态的中枢所在,掌握了舆论话语权的精英知识阶层不会让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诲淫诲盗”的传播地。同时北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强大、顽固的保守势力统治着这座城市,故它的步调是缓慢的,灵魂是沉重的。在这座封建堡垒里产生的小报只能将眼光对准僵化的社会和步履沉重的普罗大众。尽管北平人幽默、俏皮,北平小报常用轻松幽默的口语讲述社会和身边人的故事,但故事的基调是悲凉的,是带着泪花的微笑。北平的社会现实没有为下流、低俗的小报提供适合其大面积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是为了生存,它不得不刊登一些“社会琐闻”、花柳病之类的广告。北平的小报登载的都是便于各阶层了解社会的时事新闻,它的副刊登载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身边事儿。一句话,北平小报更接地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小报之更接地气,除了老百姓关心的时事新闻外,更与它的副刊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副刊是北平小报的特色。“北平的许多小报,都有着一种固定的形式,每份都是八开大小(和普通晚报一样),分做四版。第一版载国内外要闻和社论;第二版载社会琐闻;第三版是附刊或是什么周刊;第四版载四五种长篇小说。”⑤炳圻:《北平的小报》,1933年12月20日《华北日报·副页》第521期。其第三版和第四版其实都属于副刊,可见副刊在北平小报上的地位之重要。如《群强报》是清末民国时期一份小报,戏目占去了将近一半的版面,它的副刊安排有很吸引人的“小言”“三言两语”“道听途说”“姑妄言之”等栏目,这些文字通俗易懂,能起到一针见血、起死回生的作用,非常脍炙人口。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3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小小日报》的副刊有“谈天”“哈哈镜”“小说”等栏目,由于它的文字通俗易通,非常受市民喜爱。《北平新报》先后开辟了“北新副刊”“小茶馆”“新村”“薰风”“文艺草”“牛角”“文艺周刊”“新页”“绒线软语”“北新戏剧”“新球剧刊”“每周文艺”“年青人”等等不同副刊。此外,《北辰报》的副刊“破晓”、《诚报》的“诚报副刊”、《大路报》的“陶然亭”、《汇报》的“艺海”、《民声报》的“风月”都是很有影响的副刊。副刊既有迎合粗识文字的普通市民阅读的通俗小说(它的通俗文学受到传统和地域的深刻影响,通俗而不低俗),也有适合较高文化水平读者的诗歌、评论、散文、笔记、新小说等内容。
在北平小报众多副刊栏目中,最能引起时人共鸣和后世文史家重视的还是它的文学栏目。该栏目主要刊登小说、戏曲与各类散文,其中尤以白话小说最能反映清末民国北平社会的沧桑巨变和百姓的酸甜苦辣。民初的小报小说独具特色,它的作者很多是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旗人,如文实权、王冷佛、徐剑胆、穆儒丐、蔡友梅、程道一、杨曼青、权益斋等都是民国初中期非常著名的旗人报人小说家。这些小说家借助北平的报纸副刊,操着地道的京话,采用勾栏瓦肆中的话本、相声、评书等形式,用冷静的笔触诉说着丧失了政治、经济特权后饱受歧视的旗人的凄惨与不幸,因此小报副刊上的这类小说最能唤起旗人这个庞大群体的关注。作为革命文学兴起前北平文坛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这些小说非常值得后世专家、学者给予关注。
民国时期,受灾难、屈辱最甚者无过帝都北平的人民,翻看当时报纸,满眼都是人民流离失所、悲苦无助的新闻。与这类新闻相呼应,清末民初的北平小报副刊大量刊载以北平市民身边生活为素材的通俗小说。这些小说大多在题目旁标示着“实事小说”“离乱小说”“救国小说”“社会小说”“警世小说”“事实小说”“救国小说”“侦探小说”,其内容极易引起市民阶层的共鸣。三十年代,鸳鸯蝴蝶派小说和神怪小说在市民中非常受欢迎,根本原因即在于作者和读者利用这种“超现实的故事”,“再读着那些‘爱情’、‘奇情’的小说,使自己的思维跳出这烦恼的现实的生活,而昏睡入梦想内”。①嵬生:《北平的报纸》,《世界晨报》(革新纪念册)1935年,第27页。这正说明这些通俗小说与普通市民的内心是息息相通的。
北平小报及其副刊为读者搭建了一座理解社会现实的桥梁,是他们苦难人生里慰藉疲惫心灵的一味良药,故1935年的《世界晨报》革新纪念刊评论到:“这二十年来小报的发展是很可惊的,他的广大的读者群是比任何文艺读物更深入大众层的,他和大众呼吸相通。在大报呆板化的情形,小报以泼剌的姿态出现,小报且将代替大报的地位。”②曹众仁:《小报的前途》,《世界晨报》(革新纪念册)1935年,第1页。说小报将代替大报的地位,或许言过其实。但这评论却准确指出了小报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小报之在今日,其在社会所具的权威,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祗有小报才有真消息,’‘祗有小报才敢说真话。’这是社会上一般的论调。”③罗什:《小报的权威》,《社会日报》(纪念专刊)1934年1月,第22页。
晚清政府顽固腐朽,人民愚昧麻木。有识之士深感启蒙之重要,故开报馆、译西书、办学校风行一时。初创时期国人所办的京沪报纸及其它地方的报纸都抱定了救亡和启蒙这一根本宗旨,这一点以各地的大报最为明显。但在小报中也很注意启蒙和开智的却以北平的小报做得最好。1910年《北平新报》第六百四十号载《忠告白话小报》一文所说:“目下时局危弱,……因为大家都算死而复生,痛定思痛,这才创办这宗白话报,所为叫字眼儿浅的朋友们看着容易。”④郁郁生:《忠告白话小报》,《北平新报》宣统二年(1910)九月廿三日,第640号。此外,“文实权主办的《公益报》,‘以普及教育为宗旨’;张展云主办的《北平女报》,‘以提倡女学妇德为宗旨’;丁宝臣主办的《正宗爱国报》,偏重国民教育问题;蔡友梅主办的《进化报》,注意八旗生计问题。”⑤黄河:《辛亥革命时期的北平报刊》,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07页。诚如北平报业巨头管翼贤后来所说的那样:“报人尽属有志之士,各报各有立场,各有目的,然于开发民智,指示政治社会之良否及得失,概属同一步骤。”①管翼贤:《北平报纸小史》,《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404页。可以这样说,北平小报自始至终都与启蒙、救亡密切联系在一起,它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抱有积极的救世理想,其作用历来为人所瞩目。
进入民国后,北平小报虽屡遭劫难,但依然没有消泯为“民声”的理想。徐剑胆(1870-约1948)是清末民初非常重要的小说家,他曾在《爱国白话报》《北平白话报》《实事白话报》《小公报》《实报》等十数家报纸的副刊上以“警世小说”“事实小说”“社会小说”等形式发表了二百多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说。在1911年12月7号《正宗爱国报》刊载小说《阿玉》时,徐剑胆以“编者按”的形式表明自己对教化的重视:
在下今天这段小说儿,也纯乎由一情字起因,然非男女间私相爱慕的那个情字,却是天地间至情至理的情字。推而至于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无一不由情字而发。总而言之,情之正者谓之情,情之不正者谓之邪。正则醒世警愚,邪则伤风败俗,所以小说儿一门,关于世道人心,诚非浅鲜。②徐剑胆:《〈阿玉〉编者按》,《正宗爱国报》1911年12月7号。
很明显,徐剑胆作小说并非为了稿酬而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而是希望小说能有助于“世道人心”“醒世警愚”。
《消闲演义》是清末民国旗人报刊小说家程道一创作的一部以清代历史为题材的满族说部,全著约150余万字,自民国八年(1919)春开始在《小公报》连载,至民国十四年(1925)六月十二日已连载到2247期(且还没有连载完毕),其间作者在连载中插入的一些心里话尤其可见作者的“经世致用”之心:“别的稿子我却免不了随便谈谈,惟独这《消闲演义》,我着实不敢任便,因为我知道的就是两三处小学校,教员每天把这栏小说裁下,从新用纸裱回,订成本子,教小学生读阅,读完了教员复又考问,教小学生作答,所以著者往往在这书内掺杂几句闲谈,都要慎重从事,总要教学生看了有用,不要教他扰乱坏脑筋。”③程道一:《消闲演义》,《小公报》民国10年8月28日,第450期。
其实不惟徐剑胆、程道一等北平旗人具有一以贯之的启蒙意识、教育情怀,北平的报人几乎都有这种忧患意识、济世精神:
报纸与社会之关系最为密切,而小报纸与社会之关系,尤为密切。近来学者,每以报馆为社会之公共机关;若小报馆,则更可目为社会公共最亲切之家庭。盖小报纸与社会之接触最多最繁,一般社会苟一日无小报纸供其披副,辄怅怅若有所失。职是之故,小报纸在社会上之力量常比大报纸为强且大,而通俗教育,亦常藉小报纸以发展焉。④张豂子(维纳丝报社长):《贺小公报二千号》,《小公报》1924年1月29日,第二千号。
三十年代后,北平受到国民政府、亲日投降派和日本侵华势力的三方争夺,尤其“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控制力逐渐减弱,日伪势力在北平逐渐坐大。民族危亡之际,北平的报人更有一种为社会、为人生的追求,谈的更多的是责任与使命。1931年8月4日《群强报》在第一版“演说”《告同胞书》呼吁:“(万宝山事件后)同胞们,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才好,真等到亡了国再省悟,那就晚了。我们中国假如被帝国主义亡了我们国家,可比不得蒙古人灭宋、满洲人灭明那样的惨杀,恐怕还要百倍千倍不止吧,……同胞们,大家联合起来,救己,救国。”这是“九·一八”事变前夕,《群强报》同人发出的有预见性的呐喊。民族危亡之际的小报都充满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希望“当兹国事蜩螗,内忧外患交迫之今日……新闻事业之任务,一则在民众之喉舌,一则在启迪诱导民众。”⑤社论:《发刊词》,《现代日报》(创刊号),1932年11月11日。“用极浅显的文字,介绍世界大势、国内的情形,使老百姓们知道自身与世界和国家的关系,因此应负起他应负的责任。”⑥本报同人:《开场白》,《北平老百姓报》(创刊号)1932年9月1日。这时的副刊大多充满了令人奋进的文字。《觉今日报》是北平青少年非常喜爱的小报,1935年10月1日创刊,发刊词指出:“我们这个报纸,打算是供给一般青年,尤其是知识青年们阅读的。它的态度是反映着青年的认识,同时,它的内容是适应着青年的需要。”其第三版为副刊,刊载短篇小说、诗歌、剧评等。其办报策略深得有志青年的赞许!这时的多数小报副刊成为文艺青年甚至革命青年抒发情怀、为国呐喊的主要阵地。
清末民初的小报副刊是作为小报的附庸而存在的,但它一如蛋糕上的奶油花边不可或缺。民国初年,在北洋政府的强力打压下,北平小报的启蒙精神、监督作用有所削弱,但其副刊却更受各小报重视。“无关政局的‘演说’、琐屑的社会新闻、戏剧娱乐信息、掌故、民间传说、知识小品、小说、笔记的容量大大增加。”①李楠:《迥然相异的面目:京海格局中的北京(平)小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6期。“民间传说、知识小品、小说、笔记”等内容即主要刊登在副刊上。如1920年代初期《燕都报》的“游艺园”、《小小日报》的“哈哈镜”、《白话国强报》的“谈丛”、《实事白话报》的“丛谈”等栏目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最受粗识笔墨的普通市民的喜爱。《小公报》为了吸引读者,便在新闻栏目外大大增加时事小说、社会小说、演绎小说的版面,“所刊各种小说,占去三分之一的篇幅。”②王文彬:《中国现代报史资料汇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35页。创办者将副刊作为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提高报社效益的重要手段,绞尽脑汁提高副刊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在追求娱乐和闲适的同时,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知识阶层也是北京小报必须顾及的阅读群体。“欢迎投稿”的很多小报副刊如1930年代的《民声报》副刊《风月》、《现代日报》的“现代日报副刊”、《觉今日报》的“文艺地带”等栏目内的论说、散文、诗歌,还有小说、短剧多来自这些知识青年,这对故都的文学生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有学者认为“30年代的北平,报纸副刊则成了文学生产的‘主角’”。③马俊江:《30年代北平小报与革命文艺青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和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三十年代的一些小报副刊文学的“革命”色彩越来越重。在民族危亡面前,大报因不敢刊登“真消息”而深为有志之士所厌恶,而小报副刊却以若有所思的文字、软中带硬的风格、温暖心灵的力量赢得了他们的青睐,成为他们苦难岁月里纾解苦闷、安顿心灵的温馨家园。这些让人若有所思的文字中间闪烁的是北平报人一以贯之的启蒙性诉求。1934年9月24日《民声报》副刊“风月”栏发表了一封来稿《由中秋节谈到九一八》:“我不愿在中秋节的晚上来唱高调,发牢骚,不过觉得今年的九一八并未沉寂的过去,在民意消沉的今日,竟有此悲壮的点缀,可证中国人心,尚未尽死。”④读者:《由中秋节谈到九一八》,《民声报》1934年9月24日,第2版。作者虽不一定是革命青年,但精神一定属于“软中带硬”的不屈志士。谢冰莹就曾在回忆文章中指出大报副刊不敢刊登他的文章,只有小报欢迎他投稿。⑤谢冰莹:《大学生活的一断片》,陶亢德编:《自传之一章》,上海:宇宙风社,1938年,第125-126页。田涛也曾在回忆录中谈到有些要求进步的热心青年将写就的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发表在很多北平小报的文艺副刊上。⑥田涛:《记北平公寓生活》,《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1期。沦陷期间的北平小报数量极少,只有《实报》《真报》等数家,虽亲日化明显,但其副刊仍具有小报文艺性的特性,其上的很多文章“为沦陷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⑦傅秋爽:《北京文学史》,北平: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05页。近代北平小报创立之初意在启蒙、救亡,至三十年代又重新举起了启蒙和救亡这面大旗,副刊文学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其对新文学的健康发展意义非凡。“说到小报在文学上的价值,也有得而言。从前小报关于文坛的消息和评论,祗限于旧的方面,即所谓礼拜六派方面。但自政治化而后,也跟着新文艺化。以后的小报,便有关于新文坛的记载和评论了。”⑧马儿:《小报漫论》,《社会日报》(纪念专刊)1935年1月。
苦难岁月给了北平小报升华境界、提高品位的宝贵精神财富。进入三、四十年代后,北平报界关于小报副刊的形式、内容、使命、价值、意义、影响、发展方向等的讨论日益增多,如1934年的《北平晚报》自1月26日至2月3日,连续八天在其副刊上发表《怎样编副刊》的文章,探讨关于副刊的发展问题。1947年11月9日的《华北日报》第六版刊登了邵燕平的《副刊浅论》,就副刊的起源、发展、影响等做了探讨。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这说明,小报副刊受到了越来越多报人的重视和读者的喜爱,小报的文化品位、地位和影响也日益得到提高。
北平小报也不是没有受到批评,为普通市民提供消闲品最多的“社会琐闻”和“小说连载”两个版面就是遭受读者批评最多的板块:“其内容,每多荒诞怪谬,有伤国体。”①莹:《形形色色的北平小报》,《教鞭》1936年第15期。批评虽严厉,但与“诲淫诲盗”还是有很大距离。北平小报给人的第一印象确实迥异于上海小报,“它正襟危坐、有板有眼,读后并不感到轻松和愉悦。充斥于上海小报中的游戏氛围、浓得化不开的酒色财气,在这里消失得无影无踪。”②李楠:《迥然相异的面目:京海格局中的北京(平)小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6期。这是现代学者李楠初读北平小报时的印象。之所以会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除了没有多少趣味的要闻、新闻、演说、时评外,还与其常给人启发、惹人深思的小报副刊不无关系。历史和现实都不容许北平的小报副刊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不负责任地戏说厚重的历史、屈辱的现实,近代北平人悲伤的泪光中偶尔闪过的曾经的辉煌是如此的刺眼、尴尬和沉重,帝都的身份更使小报不敢忘却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开智、启蒙、教化,故北平的小报副刊态度是严肃的,声誉是良好的。文章至此,笔者征引北平沦陷前一学者对小报的评价作为本文的结语:“小报载大报所不敢载之消息,说大报所不敢说的话,骎骎乎有代表舆论之势,极为政治、社会人士所注意。旧时犹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小报不但确立了在社会的地位,且在文化园地里,也占了若干的位置,而展开了小报的黄金时期。……小报不但确立了社会地位,且占有了政治地位。”③马儿:《小报漫论》,《社会日报》(纪念专刊)1935年1月。北平小报的确当得起这高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