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24 07:04熊红丽李娜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术史思政美术

熊红丽,李娜

(1.海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2.湖北商贸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美术史是高校美术与设计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树立价值取向、增强民族自信等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唐代张彦远认为绘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鲁迅先生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长信念和道德行为,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将对美术史的知识认知转化为内在德行与素养,在深化思辨中提高认识,树立新一代大学生的人文、家国情怀,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新时代美术与设计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

一、美术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探源文明,阐释文明多元一体

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开展,对良渚等遗址的发掘研究,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进一步阐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同文化、不同族群融合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美术史“史前文明”这一章节的讲授过程中,教师结合考古资料,将长江地区文化遗存和北方辽河流域的一些遗址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大量的美术史料图片,引导学生们发现,原来早在5000年前,不同古国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而且都有龙的信仰,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早已产生。不仅史前文明经历了“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以夏商周三代文明为代表的中国青铜文明也同样遵循这一模式。从中原到周边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多个相互媲美的青铜文明中心。中原地区的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长江上游的广汉三星堆,长江中游的新干大洋洲墓葬,都反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教师通过讲授“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美术”,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模式,感受中华文明优秀基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的当代意义。

(二)品鉴东西方艺术,树立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的繁荣发展。东西方美术有着各自文化发展的独立体系,美术史教学通过回望和梳理中外艺术的发展演变,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艺术与文明成就的同时,以史为鉴,运用历史思维、辨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分析问题,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比较的关系。学生既能认识到世界美术的发展是多元的,同时也能清晰认识本国的文化源流,在中国各历史时期辉煌灿烂的艺术熏陶中、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感染下,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

(三)传承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代大学生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美术史教学通过讲述中华文明起源和艺术发展脉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熏陶中寻找艺术作品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领会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贡献。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引导学生通过专业实践,创作出既体现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美术作品,增进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强化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

二、美术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以历史意识为根源,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

德国生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认为,只有在指向历史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精神科学的帮助下,人才能确定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于自己民族、国家的热爱,根源上是对自己的本源和归属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起源、历史和文化传统。历史意识孕育着人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使每个成员自发地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历史意识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必要的力量,是激发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深层动力,更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之一。

美术史课程为大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系统的载体平台,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艺术观。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认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青年学生要读史来明智,论史来励志。中国美术史植根于华夏沃土,绵延五千年未曾中断,它是中华文明的图像载体,是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核的视觉体现。美术史的教学,一是帮助学生理清文明起源和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握各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与时代气象,使学生在了解我国的历史与辉煌成就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在历史文明中孕育精神气节、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二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外国的美术史及其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让学生从世界文化进程的宏观角度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其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勇担改革创新的时代使命。

(二)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是教师进行美术史课程思政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美术史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针对知识点做加法、贴标签,而是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正确价值观的熏陶和方法论的指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述美术史完备的知识体系,还应将艺术体系中所融合的精神内涵、审美意识和品格素养以及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加以阐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继承民族审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使得美术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并行,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中国历朝诸多画家与士人通过书画来展现高尚的节操和崇高的社会理想,“士人之仕,犹如农夫之耕”,他们积极进取,重视自身修养,或借自然景物“比德”君子人格,或用绘画语言表达爱国理想和社会责任。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擅画兰竹,他极为关注现实生活,以画寄情,托物言志,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表达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创作《负伤之狮》,他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头双目怒视、准备战斗的负伤雄狮,寄寓着无限深意,体现爱国忧时之心。无论是“士人”精神、君子品格,还是战乱中对“家国”情怀的坚守,无不隐含着绘物明志的文化动因,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这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能更好促进学生对美术史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三)以学以致用为引领,拓展专业技能与创新意识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也是美术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美术史课程要立足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学科特点,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相关知识领域,突出理论指导和创新思维的教学与研究特色。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加大实践育人力度,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关注前沿,与时俱进,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将美术与设计领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素养转化为设计创意,学以致用,开拓创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沉淀知识、提升感悟、深化认识。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价值与内涵,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进一步践行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紧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脉搏,担当起新时代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造就具有民族信念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创意人才。

三、课程思政在美术史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推进主题式教学

美术史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知识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并且时间跨度长,从史前艺术直至近现代美术。以往美术史课程主要从美术历史发展轨迹进行讲授,帮助学生理清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学生掌握知识点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结构,通过主题式教学内容的设置,将美术史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全面提升育人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选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主题板块的教学内容。以外国美术史为例,该部分共有五讲,分别是史前与古代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美术、17-19世纪美术、20世纪美术。史前与古代美术主要介绍的是西方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美术,内容涉及石器时代、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与古罗马等地区的艺术,涉及的地域广,艺术风格多样,作品繁杂。在该部分设计主题“人神之美”,以人类早期由奉神到关注“人”自身的转变为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的起源以及古典主义审美的建立;中世纪美术部分设计主题“教堂的艺术”,通过对中世纪不同形式的教堂建筑及其艺术风格的赏析,让学生领略人类辉煌的建筑成就,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文艺复兴美术部分设计主题“文艺复兴大师”,讲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创作经历,激发学生对艺术职业的敬重与热爱,引发学生对职业理想目标的追求;17-19世纪美术部分设计主题“科学与艺术”,通过对追求自由与民主的法国启蒙主义运动后西方艺术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20世纪美术部分设计主题“艺术的新时代”,工业革命等时代的变迁对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冲击,艺术家被迫站在了传统与现代的时代分水岭上,通过梵高、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变革,使学生强烈意识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主题式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文艺观,让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与人格理想,从而实现美术史课程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

在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时政大事等,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格拉底说:“一万次的知识灌输,不如一次内在的唤醒”。重大历史事件会激发人们强烈的心理体验,社会热点能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甚至产生新的认知,它们所产生的育人效应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在“教堂的艺术”这一主题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西方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及艺术特征,通过经典建筑艺术赏析,让学生领略人类辉煌的建筑成就,同时引入时政热点,讲述2019年4月15日欧洲中世纪建筑遗产巴黎圣母院起火概况。大火毁坏之前精美的艺术瑰宝与毁坏后的场景对比,极大触动着学生的内心情感,使他们认识到,艺术遗产的生命也只有一次,文化遗产的损毁不仅仅是某个国家的损失,而是全世界文化、艺术的损失。由此学生产生了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强烈愿望。又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2019年9月举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展出了大量遗失的历史文物,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时代之重与民族之殇。通过讲述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增强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二)充分利用文物遗产与地方资源,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渠道

美术史通常以实物为载体,采取文物遗产与美术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凝聚不同时期的奋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充分利用文物遗产和考古的最前沿学术成果,不仅能更好地促进美术史的教学,而且能更好地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现代考古学新发现的文物学术成果不断更新以往的固有知识和认识,而现有教材在时间上的滞后性是难以避免的。教师必须了解这些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并在教学实践中更新和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讲授。以中国美术史教学为例,在“中国青铜美术”这一主题中需要介绍青铜器的起源与铸造、类型与用途、形制与纹饰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我国2021年关于三星堆的最新考古发现与报道,巩固、加深、拓展学生对青铜美术的认知。三星堆遗址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辉煌杰作,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2021年3月和9月央视直播节目《三星堆新发现》实时报道,全景呈现了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最新发掘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线上观看直播,领略辉煌的古蜀文明。活化的历史场景以及大量的精美文物让学生震撼,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辉煌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有底气的自豪来源于我国考古的发展和重大发现。美术史课程使学生对文物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专业知识,这种有别于直接灌输知识点的“引领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将自觉的摄取与无意识的熏陶结合起来,更好地达到了教育目标。

我国的历史文物资源极其丰富,不同地域都有当地的历史资源遗存,而现有《中国美术史》的教材和课程设计以普遍性和普及性为主,内容围绕重点文化类型及重要美术思潮、代表性美术作品来进行,教材知识点和知识量无法覆盖国内各地域庞大的历史文物资源。教师在讲授普及性知识点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的文物资源优势,根据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适当地融入当地文物遗产,将知识普及性与地域性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将对本地文物资源的个体认知纳入到美术史的发展体系中,既能补充课本的不足,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遗址、遗迹、遗物本身绝不仅仅是一个孤零零的存在,而是一个具有历史、环境‘语境’的文化符号系统”。在讲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红色美术”主题时,通过红色美术经典图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红色美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肩负的使命担当,同时,结合当地红色文化遗产,通过现场观摩和学习交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润物无声地渗透于大学生内心,从而实现德育和美育的深度融合。以海南省为例,海南具有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文化,红色美术资源丰富,包括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碑、革命雕塑以及绘画作品等,教师在讲授红色美术主题时,可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挥革命根据地的区域优势,将地域性的红色文化符号系统融入美术史具体的知识点中,借用红色资源讲授好专业课,在传递知识信息和价值理念的同时,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对教材进行单一的讲解所无法比拟的。

(三)开展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强化实践教学方法

2019年3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程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决定美术史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审美熏陶和理论获得上,还应该培养学生“创新协同、创新发展、创新应用”的知识格局。根据课程的进行,在适当的阶段安排一定的实践育人活动,增强育人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一是与美术馆、博物馆共建课程思政教学基地,通过实地教学,让美术史活起来。二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开展专业实践体验与认知,通过增强行为获得促进思政认识。

实践育人活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接触体验过程,而是教育对象思想认识不断升华的创造性活动过程。美术馆、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学术科研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提供了稳定的渠道和可信赖的场所。美术史教学与美术馆、博物馆相结合,配合大学艺术与设计课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专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思政教育、美术史以及艺术创作相关联,在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同时,促使学生在历史文化氛围和视觉资源浸染下提高文化修养、拓宽眼界。例如,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在美术馆担任实习策展人、到博物馆担任义务导游等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学知识、长见识、强意识,激发学生作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确立讨论主题和布置小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博物馆,例如在中国美术史第七讲“明清美术”的教学中,结合本地博物馆的馆藏情况,将学生分为了4个小组,讨论主题分别为“明式家具”“画派与画家”“漆器工艺”“明清瓷器”。教师通过参观馆藏、观看影像讲解,以及作品导读、历史文献查阅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组讨论的基本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介入,引导学生自主解答疑惑,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享交流,从而使研讨本身不断拓展深度和广度。在观摩与主题讨论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以更为亲近、自由、平等与轻松的姿态进行交流,教师从知识灌输的主导者变成“同分享”的协作参与者,学生可以完全结合自身的思维、感悟及实践加入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通过显性因素习得精神上的升华,使学生在加深民族文化修养的同时,更加牢固地树立家国情怀与民族自信。

此外,在美术史的知识框架内,调动学生开展实践体验与认知,通过行为获得进一步促进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也是十分有益的教学尝试。美术史通常被认为是“纯理论”课程,是单纯的知识梳理与总结。实际上,对于艺术与设计专业来说,是否能够“生产知识”,而不是“搬运知识”,才是考量美术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认为“历史的魅力首先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艺术与设计专业的美术史课程并非图像欣赏课,而是一门在文化积淀中促进创新思考的方法课。在讲授中国美术史时,我们利用寒暑假,通过生源省份进行小组划分,将文化与地理具有逻辑关联的区域进行组合,要求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区域文化遗址或美术遗存进行调研梳理。例如,将班上来自湖南省的同学编为一组,他们结合自己所在县市的美术遗产,分别从古城遗址、建筑艺术、墓葬美术、工艺美术等方面开展了调研,具体内容包括湘西凤凰古城、骡马古道(郴州段)、岳阳楼、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铜官窑、怀化“中脯王鼎”、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湘绣等。这些内容有的已出现在中国美术史教材中,如长沙马王堆汉墓。有的是对中国美术史相关知识的有益补充,如湘西凤凰古城、骡马古道(郴州段)、岳阳楼、湘绣等。有的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如长沙铜官窑,它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是唐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怀化“中脯王鼎”是战国时期秦国铜礼器,属于中国青铜美术这一章节的内容;醴陵釉下五彩瓷器体现的是清末至民国初期陶瓷工艺的特色。通过对这些美术遗产的调研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美术史知识的认知,学生从课堂中知识的倾听者转变为亲历者,通过与自身脉系相连的地缘与文化,感受美术史近距离的温度与维度;通过影像拍摄与文字梳理,在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地域与普遍的二维对立中展开对自身地域的文脉观念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入思考。考察结束后,以区域为板块,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美术史认知以文本和图像的形式展览陈列出来。区域与整体、理论认知与情感升华,统一体现在这个宏大而细腻的展览中。对家乡美术史的认知使得学生以新的姿态审视自我,重新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精神内化为学习动力,建立起美术史与现实生活的真实联系,树立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专业实践中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理想。

结 语

美术史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必然趋势,体现着以德为先、以美育人、德才兼备的教育观,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同时也是提升美术史课程教学效果的有力途径。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艺术家、设计师,他们的艺术创造引领着时代潮流和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影响着新时代的思想面貌。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美术史课程更应该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改革先行者的作用,为其他课程摸索路径,积累经验,协同推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让美术史课程成为专业知识的引路者、创新思维的引路者、培育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引路者。

猜你喜欢
美术史思政美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术篇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郭诗奇作品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