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诸弟子的侍师之道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2022-11-24 06:31:36刘震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孔门子夏颜回

刘震寰

(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威尔士锡尔迪金 SA48 7ED)

尊师重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德云:“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 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经典中也有记载:“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因此礼敬老师乃学生本分。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倡古圣先贤之遗风;有教无类,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尊师重道,各有所长[1]。孔子及诸弟子关系融洽,弟子敬师如父,老师待之如子,为后世历代师生所推崇。 本文从“侍奉老师之身”“安养老师之心”“以师志为己志”3 方面,引孔子及诸弟子事迹,明晰儒家侍师之道,最后以“对当代学生之启示”,探索当代学子侍师之道。

1 侍奉老师之身

1.1 对师称呼

古者师生朝夕相处,学生随侍在侧,察言观色,及时请教,以学为人处世之道。 与师相处,称呼须当谨慎。 《论语》一书,集结孔子与诸弟子言行。 其中孔子之称谓,不尽相同,然皆反映诸弟子尊师之心。 一者,凡孔子应答弟子或征引孔子语录时,皆记“子曰”或“子”;二者,为区别孔子与众人,故若孔子与非弟子时人应对,抑或乃徒孙记载言论,以“孔子”称之;三者,弟子当面称呼孔子,抑或弟子间、弟子与时人间背称孔子时,常以“夫子”称之。 然称谓虽多,却从未有直呼名、字之言,孔门弟子尊师之心可见一斑。

1.2 恭敬侍奉

《论语·为政》篇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2]古人奉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虽讲孝道,却以“弟子”“先生”做比喻,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侍奉老师,一些学生可代劳之事,当直下承担。 侍奉老师吃饭之时,须合乎老师心意,此无它,培养学生恭敬心而已。 在《论语·先进》篇中,亦记载到“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以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可见诸弟子常随侍老师身旁,恭敬谦和,奉师有礼。

1.3 推己及师

《论语·卫灵公》篇提及孔子接见盲人乐师之事: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师冕访孔子,进堂时孔子细心提醒,事无巨细,尤介绍在场众人,乃俾其堂上谈话时,知所顾忌。 师冕虽非孔子老师,然待客尚且细致如此,处处为其着想,何况恩师。 由此例可知,孔门圣贤侍奉老师,皆出于其恭敬心,体贴入微,事师如父。

2 安养老师之心

安养老师之心,其义有二:一者,体谅老师内心悲喜,为其排忧解难;二者,为人师犹如为人父母,纵然弟子离去,仍时时担忧。 故为人弟子,若能依教奉行,老实真干,则师心安。

2.1 善体师心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桓子病重时,欲召孔子回鲁,待其亡矣,康子采公之鱼谏言,召冉求回鲁。冉求将行,子贡送之,因知孔子思归而诫,望其重用时,向上建言,迎孔子归鲁。子贡不愧为儒商始祖,着眼细处,善体人心,闻孔子“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之语[3],即知恩师思乡心切,进而不露神色,借送别同窗之契机,尽力帮师达成愿望。

2.2 依教奉行

除善体师心外,孔门数弟子乃依教奉行之榜样。

2.2.1 子夏问政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作为学生的子夏,虽为莒父宰官,却仍不忘向师请教为政之道,可见官场权势并未遮蔽其心志,而其尊师之心亦一如既往。子夏既以此心发问,必得之甚多,行之甚速。

2.2.2 请事斯语

颜回、仲弓均曾问仁于孔子,孔子各有所答,二子均对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即一定会按照孔子之教去做。子张曾向孔子问行,并将孔子之言速记于绅缎,如此珍惜老师教诲,后必能闻而行之。

2.2.3 子路力行

孔子曾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有志于大道的人,如果过分看重生活条件,那便不必跟他谈道了。 子路对此依教奉行,因此孔子曾感叹道:“衣敝缊袍, 与衣狐貉者立, 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然子路之行,不单于此。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任卫孔悝之邑宰,待孔悝与卫前太子蒉聩作乱, 子路不顾子羔劝说, 入城欲灭孔悝,后与护卫争斗,寡不敌众,其缨被击断,然子路此时所想,乃孔子教诲,言道:“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子路至死不忘孔子教诲,令人感佩。

以上几例乃正面例证, 然而并非孔门众弟子皆能依教奉行,有的弟子不听孔子所言,辜负孔子期望。

2.2.4 冉子送粟

子华使齐,冉子请孔子额外补贴子华之母粟米,孔子说:“给予一釜”,冉子嫌少,请益,孔子又额外使其加一庾。然冉子并未听从孔子言语,从自己家又拿了八十斛送给子华之母, 后孔子教导他,“君子周急不继富。 ”

2.2.5 厚葬颜渊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孔子不准。 然门人依旧厚葬。 (见《论语·先进》篇: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 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此处并非孔子不顾师生之谊,实乃颜回家贫,又尚未出仕,故而依礼无法厚葬。孔子一生推崇礼乐教化,自己依礼而行。 若颜回在世,必能明白孔子心之所在。 众门人弟子痛失同窗之情,虽可体谅,然枉顾孔子之言,实乃不该!

2.2.6 冉有狡辯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孔子以告,孔子责之。 冉有不求诸己而数辩,孔子感叹二子相辅季氏,不思“以均去贫”“以和去寡”“以安去倾”,更不修文德,反谋动干戈,辜负孔子期望。然面对老师,仍旧信口雌黄,毫无悔过之心,悲哀至极。 (见《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3 以师志为己志

从古至今, 中华文化数千年不断, 师承乃一因素。老师皆盼有传人,有师承才有根,故而为人弟子,当努力以师志为己志,期许做老师传人。

3.1 贤哉回也

孔门弟子中,当属颜回,以师志为己志,努力传承孔子道统。 颜回十分好学,得到孔子认可,季康子问孔子诸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答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可见颜回十分努力。 颜回听孔子讲学,默而识之,不违如愚,退省其私,亦足以发,加之不迁怒,不贰过,从不懈怠,故孔子赞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经过长久随师,一门深入,颜回已达“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之境界。即使遭“人不堪其忧”之事,如“一箪食,一瓢饮”,亦能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实为难得。如此弟子,实为少见。 且颜回视孔子如父,欲侍奉老师终身, 故于匡师徒相见, 孔子悲叹曰:“吾以为汝死矣!”颜回哭曰:“子尚在,回何敢死?!”待颜回不幸早逝,孔子恸哭,叹曰:“天丧予! 天丧予! ”如此失去可承其衣钵之人,不由叫人感慨。 然颜回虽早逝,其短暂一生,却以师志为己志,认定孔子大道,老实真干,方得大成就,故程树德《论语集释》,引何治运的杂著云:“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此孔子之乐天知命也。子在回何敢死。此颜子之乐天知命也。颜子未五十而知天命……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子未六十而耳顺。”[4]由此可知,颜回虽年四十,却早已达到“知天命”和“耳顺”境界,可谓难能。

3.2 子游继志

《论语·阳货》篇记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至子游所治城池,了了戏言,引子游举孔子之教诲。 可见子游从不曾忘,并以师志为己志,施行礼乐教化,真典范也[5]。

除颜回、子游外,孔门诸弟子中亦不乏继承师志者,如曾参传《孝经》,弘扬孔子学说,传道子思,至于孟子,于战国诸子百家,赢得儒家地位;子夏办学授业,传《诗》于世;子贡经商,结合孔子学说,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成为儒商始祖……。诸圣贤弟子,皆怀对孔子恭敬感恩之心,专精修学力行,继承孔子遗志,于各自领域,继续传播大道。

4 对当代学生之启示

现今社会,师生相处仅限白日学堂,且因科目繁多,教师奔于授课,学生忙于功课,师生互动时间早已不若古人长久。 然时代虽变, 师生关系却不应改变,教师视学生为子女,爱而培育;学生视教师为父母,敬而受教。 恭敬仍为学生侍师之根本态度,不应随时代而改变。 当今教育,虽亦推崇和谐师生关系,然于金钱物质熏染下,有的学校办学,有成商业模式之趋势:教师接受雇佣而授课,学生出钱成为顾客。斯如商场购物般模式,使得学生可肆意评论教师,教师视授课为谋生手段,如此相互儿戏之现象,时有出现,可悲可叹。 反观孔门圣贤侍师之道,吾辈或有启发。

4.1 恭敬细致奉师体

学生公然称呼师名、起外号之事时有发生,虽其有追求师生平等权利,然回首孔门弟子,从不曾直呼师名,此并非不平等。 称呼,乃恭敬、尊重之表现。 如今风气,虽然表面师生平等,却难尽学生本分,换来人格之不平等,得不偿失。 虽然现今师生相处不多,但是侍师亦有可下手处,只在恭敬一念。 恭敬心生,则察言观色,善明师意,必有可服务之处:遇师提重物,快步帮忙;随师入室,快步开门。 孔子及诸弟子,待人细心宽厚,随侍左右,吾辈学子可学。 若心存恭敬,以师心为己心,则可侍奉之处亦多矣。

4.2 依教奉行安师心

当今教育问题频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虽为重要因素, 然学生若能依教奉行, 念念在安养老师之心,则功效显著,何也? 依教奉行,即是先依老师教诲,待完全领受,融会贯通,必有心得。真正老师均念念在学生,若存恭敬之心,则可大获裨益。 然若自以为是,满堂借口,则丧失恭敬,从师何益? 孔子诸弟子,如颜渊、仲弓、子夏,均能虚心受教,及时请益,故而位列孔门十哲,多有成就。 吾辈学子,阳奉阴违时常有之,听一套,做一套,不凭老师教诲处事,反以个人喜好作准,往往事倍功半。 此非禁止学生有主见,实乃尊师为求学之本,扎根为成事之基,根愈深,则愈不易随风摇摆,方能长成参天大树。

4.3 学贵在专传师学

《尚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6]。 世间有“一万小时”理论,即于一专业,专精用功一万小时,则必有成就,此即学贵在专。 吾辈学习,若能于老师帮助下,用功精一,则可承其衣钵,有所益处。 然当今社会,跳槽普遍,尤以青年学子最为频繁,以其无恒志而又欲速发迹矣。 心有所偏,则必不能专,不专则不深,不深则无有所悟,难长远也。孔门弟子,一生跟随孔子,孔门四科各有所专,故而皆有所成就,曾子以孝道得传《孝经》,专学而后通达,不忘师志,传承道统。 吾辈若能秉承师志,久久为功,则必有所成。

5 结语

孔子及诸弟子之言行,示人师生关系之和谐,亦教吾辈侍师之道。 侍师关键不在于做,而在于心,对老师确有恭敬心,则不论相处时侍奉老师之身,奉行时安养老师之心,抑或是处世时以师志为己志,均能获得真实利益。 吾辈学人宜自勉,尊师重道,恪守本分,养天地正气,法古今诸贤,做出榜样,利益个人,利益学界,利益社会。

猜你喜欢
孔门子夏颜回
孔门十二时辰
《论语》知多少?
孔门七十二贤
宝藏(2021年4期)2021-05-27 08:11:04
孔门七十二贤
宝藏(2020年12期)2021-01-21 02:15:40
颜回偷食
颜回之乐
孔子借伞
读者(2018年12期)2018-05-30 05:16:40
孔子神算
走向世界(2016年1期)2016-11-26 19:22:40
伏生传《尚书》
借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