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益,翟婧媛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娄底 417000;2.湖南娄底市气象局,湖南 娄底417000)
湘中梅山自古为多元族群聚居之地,其文化源流可上溯到远古的蚩尤、九黎、三苗。作为湖南中部雪峰山脉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梅山傩戏承载着原始文化信息较多的文化事相,关涉西南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艺术形态和传统习俗,被学界称为“戏曲的活化石”“西南傩文化源头之一”[1]。梅山地区地处偏僻、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原始、粗放,梅山傩戏由汉化的土著巫傩师以口传心授、家传和师传两系秘密流传至今已数千年,其间蕴藏着丰富的口述档案。
梅山傩戏从2005年5月在“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发声,湖南冷水江市被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确立为第一个“傩文化研究基地”,到成功举办了“中国冷水江首届梅山傩文化艺术节”乃至冷水江“苏立文傩坛”应邀专程去美国表演……梅山傩戏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008年,梅山傩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被纳入“中国傩戏”联合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随着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梅山文化省级研究机构及湖南省梅山文化研究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的相继成立,“中国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傩文化研究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强,梅山文化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梅山文化终于迎来了信息资源建设与研究的深耕细作、厚积薄发。梅山傩戏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暴露其在民族记忆抢救和保护上存在的不足,相关研究文章寥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老一辈传承人相继辞世,“人绝艺亡”,后继无人。文献佚失,损毁严重。口述档案难征、不可再生的特性决定了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紧迫和抢救性保护的重要程度。梅山傩戏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研究作为留存梅山地区民众记忆的重要途径,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梅山傩戏口述档案是指梅山傩戏代表性传承人及其群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反映古梅山地区民众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和科学技术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口述材料。也可以理解为: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和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梅山傩戏传承人(群体)民间文化遗存进行真实、系统而全面地记录并收集整理成的各种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
为便于对梅山傩戏口述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和利用,拟依照“载体形式”[2]对其进行划分。
口述档案常被称为“声音的历史”“声音的保存者”。音像档案理所当然地成为口述档案主要的载体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影像技术集音、像于一体,再与声音播放同步,即可观看到生动的影像画面。这一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口述档案的形成。然而在采访过程中,个别受访者有时会出于对隐私权的考虑,希望仅以录音而不是以录像画面来呈现。所以,音像口述档案又分为录音和录像两类。
在采访时,常由采访者提问,受访者根据其亲历或者目击的历史事件有序作答。采访者、受访者的声音及其叙述共同构成了口述档案的主体,录音口述档案由此形成。而录像口述档案则以录音口述档案为主体的同时,借助现代电视、网络媒体等先进技术,将声音和图像融为一体,使口述档案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更好地拓宽了口述档案的传播利用价值,有助于口述档案社会地位的提高。
传统的文本文件一直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纸张”同样也是传统文本文件的主要载体。以音像档案为主的口述档案则将纸张作为日后整理文字数据的辅助载体,为避免录音摄影技术因其不稳定性可能造成的影响,采访者须将录音、录像材料同步转换为文字材料,以备日后保管和提供利用之需。因此,口述档案文本文件与音像档案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口述档案的分类保管与开发利用。
数字化口述档案,又称电子口述档案。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大数据、电子时代纷至沓来,档案的发展也由过去的文字印刷发展到现代先进的磁带录音以及摄像等。口述档案的建立和发展与现代影像技术息息相关。各种影像设备的日新月盛,强有力地推进了口述档案的形成与发展。现今,不管是个人日记、备忘录还是各种活动记录无不借助于数字技术设备来完成。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加持,信息资源共享的全面推进,从根本上优化和丰富了口述档案的构成和建设。可见,数字化口述档案的形成是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口述档案一改传统历史信息的构建格局,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梅山傩戏口述档案资源无不显现在史载“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峒蛮”中[3],在王安石变法图强、章惇开梅山等历史大事件里,蕴涵着古梅山地区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而成的丰富档案信息,是体现古梅山地区地方人文特色与文化特质的重要依据和历史见证,是社会记忆的有力补充。梅山傩戏口述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有助于全面还原古梅山历史、事件的本来状态,弥补正史资料之不足,更好地发挥口述档案辑轶、补遗和缀合作用。
全力存储记忆、丰富馆藏资源、建设满足大众需求的档案资源体系,不仅是新时代对档案信息资源发展的要求,更是档案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4]指出:要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梅山傩戏口述档案资源的建设不仅能丰富档案馆藏资源,还能更好地宣传地方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梅山文化。《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5]为丰富、充实和优化馆藏资源和结构,鼓励开展口述历史档案、国家记忆、城市、乡村记忆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等工作。梅山傩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出台的诸如此类的系列文件,为我们更好地推进梅山傩戏等口述档案资源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实践指明了方向。
口述档案在拓宽保存历史、回忆过去的途径的同时,能捕捉许多边缘民众的声音,唤起非主流群体的记忆。梅山文化,是一支在文化史上曾被长时间隔离,后来大部分又被汉文化所同化,今天在湘中、湘西有少量残余,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地方性文化。它的存在,曾对整个古梅山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通过梅山傩戏口述档案的收集、整理,可望使众多已逝的民族文化重回大众的视野,让公众通过了解民族的发展史,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责任。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记忆的建构理应将研究视角转向普通民众,构建更为全面的民众记忆,完善社会记忆,进一步激发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梅山文化圈是撬起湖南中部旅游的关键文化支撑点。近几年,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促进农商文旅融合。我们应主动抢救和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在那些偏远、无文字的地区,许多传统文化未曾留过文字记载。民众的民俗文化体验与记忆则尤为重要,这就急需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充分发挥口述档案对当地珍贵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存储功能,将其蕴藏的精神价值充分地揭示出来,让这一地域文化精华带动当地的旅游业,推动传统文化、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来源可靠性原则
在梅山傩戏口述档案资源建设中,来源可靠性原则[6]37主要体现在访谈对象身份的可靠程度上,即梅山傩戏口述档案的建档主体须是大众公认的、可信赖的口述者。据此确保收集的梅山傩戏口述档案相对可靠。如依据该标准,团队在2017年7月16日、2018年8月15日和2019年7月29日等多次对梅山地区进行了多方调研后,大致确定了以下三类采访对象:第一,“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人均由各级人民政府认定,具有较高的权威和可信度。如湖南省娄底市有各级各类代表性传承人61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6人、市级33人、县级19人。第二,乡贤。在当地品德、才学为乡人所推崇敬重、精通本地语言、熟悉和了解本地文化和各种事务的长者,通常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深得民心。将他们作为采访对象,能增强口述档案的可信度。第三,研究梅山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凭借对梅山文化的深入的了解,当地民众对他们高度信任,有较高的认同感,是梅山傩戏口述档案访谈重点选择对象之一。
2.内容独特性原则[6]37
长期以来,受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档案馆一直以“官方档案”为主要收藏对象,记录的基本都是统治阶级、社会精英的活动,保存的档案鲜少有对普通民众的生活记录,仅限于枯燥的数据统计,具体的个案甚少。然口述档案则具有补正史之不足,还原历史的重要参考价值。正如保尔·汤姆森所描述的,口述档案“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密切与现实联系。”[7]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档案不应也不该缺少民众的声音。基于此,我们必须返璞归真,回到民间、深入田野,去记录和保存普通民众的生活。追根溯源,回归历史、还原生活的本真,对根深蒂固、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进行深挖细掘,收集整理。“口述档案更是让民众有了参与历史记录的机会。”[8]梅山傩戏口述档案的收集,是对缺失的古梅山地区民间记忆的有效补充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档案内容的独特性。在确定梅山傩戏口述档案的建档范围时,不仅要考虑该品种是否应该纳入馆藏,还更应强调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以及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1.以“传承人(群体)”为中心,制作、形成口述档案
我们在前期大量调研和对传承人(群体)基本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首先应确定重点、次重点采访对象。例如目前,已在新化县文化部门备案的傩坛有200多个,专、兼职巫傩师500多名,我们可先从这些已备案的傩坛中,根据传承人年事已高或身体欠佳或已断代等情况来确定重点、次重点采访顺序。其次,按照拟定口述档案项目选题,制定计划,编制采访大纲,开展访谈,口述档案保存等程序,通过记录或录制、拍摄形成传承人(群体)系列口述档案。
2. 对已形成的口述档案的收集
梅山口述档案除小部分被收集到民间组织、各级各类非遗中心、文化管理部门、乡镇文化站、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史馆及非遗项目责任单位外,大部分散存于民间个人手中。与常规的档案收集方式方法不同,口述档案难以采取指令性方式获取,而只能通过协商沟通、采访的方式采集。
因此,首先对已备案的傩坛的文献遗存情况及散存的档案进行全面普查,对传承人(群体)及相关人员的文献档案建档立册、分步采集。如目前我们已从冷水江17个乡镇62个傩坛、150多名傩师手中采集到了73个剧目及相关文献资料;其次,对已发表或出版的相关文献、音像、影像资料及实物档案建档立册,分步采集;再者,对未统计备案的傩坛文献遗存情况等进行普查、建档立册,并注意根据采集重点、次重点,制定采集计划,分期、分批、分类进行采集。
3.社会层面口述档案资源的整合
梅山傩戏口述档案属于民间档案,口述档案资源收藏过于分散,极不利于口述档案的价值实现。为此,需从社会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着手,统筹规划口述档案资源的布局,分类施策,逐项整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配置优化的口述档案资源体系。充分发挥口述档案资源的整体优势,使口述档案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共享,进而满足全社会的利用需求,实现口述档案资源效应的最大化。
1.口述档案整理、编辑
我们拟以“村寨”为整理单位,每个村寨给定一个顺序号;村寨之下根据不同傩坛分卷,即来自同一傩坛所收藏的文献编为一卷;而同一卷之下依照文献收藏者的原有分类,即分别列为若干帙;每一帙内的文件则依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每一件文书的编号包含的信息为:卷宗号—卷号—帙号—文件号,对应于村寨—傩坛—口述档案的类别—文件。
2. 口述档案分类
建立多层面的梅山傩戏口述档案综合分类体系。例如:第一层次,先按地域将口述档案分类;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先进行归户分类(归户分类中再按年代顺序或种类来分,此为第三层次);不能归户的,结合年代和内容进行分类。如湖南新化田坪镇—麻水塘村阳全宝傩坛—1921年或科本。
3.口述档案编目
依据《口述历史编目手册》,拟采取“项目级”著录层级进行编目。主要内容包括:访谈的整体描述;对被访者和访谈的深度描述;附加资料信息;资金来源描述;资料的可获取性描述;访谈员及项目等信息的著录,对内容的标引甚至包括对涉及的人物、事件、地点的索引等。
1.口述档案的数字化采集
运用数字输入记录、数字摄像、激光扫描、建模、渲染等手段对收集的口述档案整理、归档,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多样化的口述档案资源库。
2.口述档案的数字化处理
借助图片修复、文字录入、音频转换、动画和视频影像等技术对口述档案进行收集、采录,并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经数字化后转换为数据库。
3.口述档案数字平台建设
通过建立集“藏用+互动”的“梅山傩文化资源库”通过“线上+线下”平台运作来实现口述档案资源建设和数字化保护、开发、利用。平台采用统一的信息发布技术、用户管理机制、流程引擎驱动,通过构建口述档案资源库模块、线上系统服务模块、线下管理服务模块,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交互性强的、操作简便、全方位的档案资源建设、管理与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通,助力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
梅山傩戏口述档案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而成的丰富信息,是体现古梅山地区地方人文特色与文化特质的重要依据和历史见证。利用数字存储、建库等先进技术,全面、系统地对口述档案征编和数字化保存,并建设口述档案资源库,对梅山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激活了民间社会活力,促进了农商文旅融合,推动了地域文化、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域文化生态、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等研究提供了具体的决策依据和咨询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