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东彪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体育价值观,是关于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人类价值观在体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体育意识的具体体现和清晰表达。毛泽东早年人生际遇、求学湖南第一师范的经历和“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孕育了毛泽东体育价值观。那么毛泽东体育价值观有什么丰富内涵?如何评价其历史地位?对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还有什么启示?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研究,学界不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但缺乏对体育“为何”的终极追问的价值考量。本文力争从毛泽东体育价值观的培育、内涵、践行、地位和启示等方面探析毛泽东为民为国为民族的体育价值观,还原毛泽东眼中的体育真义,为发展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提供基本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毛泽东的体育价值观也是由他生活的社会及其体育实践所决定,代表毛泽东对体育的总体认识、基本观点方法和理想追求。
毛泽东早年的人生际遇是其体育价值观形成的最初动因。1893年,“韶山冲农民毛贻昌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泽东,字咏芝(后改润之)。他们家的头两胎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母亲生怕他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作干娘,还取了个小名,叫石三伢子。”[1]确实,毛泽东自幼身体并不强壮,12岁时,患过一场大病,病愈后身体就十分虚弱。胸怀天下的毛泽东认识到锻炼身体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他通过游泳、田间劳作等方式,来改善身体状况。“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吾生而弱乎,或者夭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2]54,早年身体虚弱的他,通过坚持不懈的身体锻炼后,体质变强了。
毛泽东的求学经历是其体育价值观培育的基本依据。《体育之研究》基本呈现了毛泽东的体育价值观,创作该作品时,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当时他时刻关注新兴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自然体育思想,听陈独秀、杨昌济等教师介绍西方体育,比较中西体育教育思想,反思中国体育教育,为创作《体育之研究》提供世界视野和思维张力。毛泽东特别喜欢陈独秀的体育论文《今日之教育方针》和《抵抗力》,前者引用日本福泽谕吉的话,认为教育儿童,十岁以前,当以兽性主义;十岁以后,方以人性主义。陈独秀所主张的“兽性主义”,实际上就是倡导强身健体,好勇斗狠,恢宏国力,免受西方列强欺侮。后者认为国家衰亡最大最深的病根就是抵抗力薄弱。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广大进步爱国青年理应强健体魄,保家卫国。湖南第一师范杨昌济老师教育学生坚持锻炼身体,要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同时,杨昌济也在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的体育思想。正是在杨老师的深刻影响下,毛泽东开始研究体育理论,发表了《体育之研究》。
1917年,湖南第一师范实行课间做十分钟体操的制度,但因为操法过于死板、枯燥,同学们都不想参加,又由于繁重的功课,导致同学们的身体素质非常差。当年学校传染病流行,八班傅传甲等七位同学不幸染病身亡,这在学校引起很大轰动。“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在学友会主持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撰写了这样的挽联,尖锐地批判了学校当局不重视体育运动的行为,呼吁全体师生汲取只重学业教育,不重体能教育带来的惨痛教训。学友易咏畦的病逝引起毛泽东深刻思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认为要救亡图存,只有志存高远、充满智慧和体格健壮的人,才能当此重任。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是毛泽东体育价值观培育的社会背景。毛泽东生活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从国内来看,中日甲午海战惨败,八国联军侵华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康梁维新”不见成效,君主立宪难成,辛亥革命大剧上映,袁世凯恢复帝制,城头变幻大王旗,军阀混战频发。从国际上看,帝国主义不仅在继续侵略中国,而且帝国主义之间还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帝国主义后方,发生了改变世界的十月革命。”青年毛泽东忧国忧民,怀揣强烈的救国兴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来研究体育问题。后来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坚持体育锻炼,深刻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毛泽东说过:“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之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3]毛泽东总是站在“人民”“民族”“国家”的立场上培育和践行体育价值观。
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其体育价值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通过讲话、谈话、批示、题词等形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其体育价值观的内涵。
《体育之研究》开篇指出:“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2]51如何改变?毛泽东深刻指出:“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2]54-55也就是说,改变令人担忧的现状,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路径与方法,莫过于体育。青年毛泽东从救国救民的高度去探究体育,立意崇高。如果不重视体育,“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2]52-53救国救民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2]53,体育运动“浅言”是锻炼身体、维护健康,“大言”是保家卫民、救国兴国。“营生”是“卫国”的基础与前提,而“卫国”是“营生”的目标与方向。因此,要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青年毛泽东体育观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是为其崇高的人生观服务。毛泽东指出,“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2]426他的体育价值观,深刻体现出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人民情怀。
毛泽东认为,体育本质是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体育本质上是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2]52体育第一,因为体强壮而后才有学问道德。只有认清体育的本质和地位,才能发挥体育在服务中国人民幸福健康、复兴中华民族上的重要功能。体育功能是体育价值观的核心,毛泽东在其体育价值观中重点介绍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功效,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坚持体育锻炼,达到上述体育效果,必将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三育并重”是体育价值观的指导方针,在“今人则多偏于智”的时代,毛泽东认为应注重和坚持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方针。适用是践行体育价值观的原则方法,毛泽东强调,浪桥适合航海,持竿适合逾高,游戏适宜小学,兵式适宜中学以上,运动方法贵少,适用就行。同时,运动要注意三大原则:“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2]57青少年是践行体育价值观的主体,由于自身是青年学生,毛泽东从我国学制、学校体育弊端入手探讨体育的主体,重点关注在校学生,他指出,小学阶段应关注身体发育,中学及中学以上阶段应三育并重。自觉是践行体育价值观的内在动力,毛泽东一贯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体育也不例外。毛泽东认为:“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2]51“体育必自自动始”[2]53关系处理是践行体育价值观的思维方法,“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2]54这就把“强”“弱”“身”“心”的关系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了。毛泽东遵循体育本质论、地位论、方针论、功效论、原则论、主体论、能动论、关系论与方法论的逻辑,深刻论述了体育的真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充满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毛泽东体育价值观的宣言书。
当时,毛泽东作为青年学生,非常推崇冷水浴、登山、长跑、游泳、旅行等体育活动,对个人而言,体育能强身健体、丰富知识、调适情感、增强意志;对国家而言,体育能造就身强力壮的国民、具有奋斗精神的民族。随着毛泽东革命家角色的确立,他开始思考体育的革命价值、社会价值,与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融为一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继续丰富发展他的体育价值观内涵。他把加强体育运动与取得革命胜利有机结合起来,要求我们的部队加强体育锻炼,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体育列为部队教育和训练的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论述“士兵政治训练问题”的方法时,强调“(1)捉迷藏等;(2)踢足球;(3)音乐;(4)武术;(5)花鼓调;(6)旧剧”[4]是充实士兵会娱乐部工作的游艺形式。在苏区反“围剿”时,红军部队因地制宜地开展爬山、打野操等军事体育训练。在艰苦的长征中,结合行军、练兵需要,毛泽东带领红军开展了内容形式简单、带有军事色彩的体育活动。红军到达陕北后,军事体育活动更为活跃。1937年延安“五一”运动会、全苏区“八一”抗战动员运动会上,毛泽东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给边区军民以极大的鼓舞。1938 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论述抗战教育政策时,要求组织体育运动[5]。1941年元旦,毛泽东给延安保育院的小朋友题词:“又学习,又玩耍。”[6]1941年秋,毛泽东为《解放日报》体育专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7]1441942年,毛泽东为延安首届体育节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7]144号召全军指战员积极参加军事体育训练,提高战斗力,打败侵略者。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进一步完善其体育价值观内涵。与“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观点相衔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反复强调,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首要地位。1950年,毛泽东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要求[8]。毛泽东还提出“应该把青少年的体育运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9]从全民健康的角度出发,毛泽东多次号召、指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民众的身体健康。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0],深刻揭示了体育与体质的内在联系,明确规定了新中国体育必须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属性。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1]体现了体育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价值观。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体育是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事”,他还提出:“全国的江河这么多,能不能利用起来游泳呢?全国六亿人口,能不能有三亿人口都来游泳?”[12]这就从根本上突出了体育发展的人民性和群众性。1971年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毛泽东抓住这个时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率先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小球转动了大球”,乒乓外交使中美关系翻开新篇章,由此,体育为国为民的价值观拓展到体育走向世界、振兴中华的价值理念。
根据毛泽东关于体育的论述及其体育活动,我们清楚地看到毛泽东的体育价值取向,即着眼于中国人民幸福,要求体育遵循人的本性,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人民健康幸福;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勇武的中国人民打败外来侵略者,通过体育活动开启中外友好,让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
毛泽东针对他的体育价值观,率先垂范,通过多种形式锻炼身体和意志,他不但重视体育,而且身体力行,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践行其体育价值观。毛泽东最早接触体育课,是在东山小学堂,这一时期的体育课主要以兵操为主。而参加锻炼项目最多的时候,是求学湖南第一师范期间,在此期间,他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锻炼。最有意思和挑战性的是“冷水浴”,这种洗澡方法,除了清洗,还有锻炼的功效。最有创新性的体育项目是毛泽东本人创造的六段操。他结合自己的体育锻炼经验,融合各种运动之长,创造性提出包括手、足、头部、躯干、打击和调和等六段运动,是融合体操和武术于一体的健身操,共6段27节,形成了毛泽东独创的体育运动的具体形式与方法。“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游泳。他自儿时开始在家乡池塘游泳,在长沙读书时,时常到湘江畅游。解放后,毛泽东便经常畅游大江大海。195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北戴河大雨磅礴,浊浪滔天,狂风大作。毛泽东畅游大海,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13]他曾经18次畅游长江,1956年,还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抒发了横渡长江的畅快心情。更可贵的是,毛泽东还把锻炼身体同接触工农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结合起来。1917年夏,毛泽东与萧子升步行到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游学,深入群众,开展调研。
毛泽东还积极倡导和组织体育活动,惠及百姓健康幸福。学生时代,毛泽东就组织湖南第一师范师生开展乒乓球、六段操、远足等运动,大家受益匪浅,一时传为佳话。革命年代,毛泽东利用业余时间,带领部队官兵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单杠、双杠、爬竿、打秋千、爬山、打野操、做游戏等活动,为群众运动打下坚实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还成立了很多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带头参加体育活动,组织了各种规模的运动会,提出“体育为人民服务”“运动要经常”“10分钟运动”等要求,推动了革命时期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号召并践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引领中国体育发展方向。与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相适应,毛泽东主张人民体育,当时的体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一部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推广广播体操,掀起了中国体育新热潮,为当今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夯实群众基础。
毛泽东坚持体育服务革命和建设,谋求民族复兴强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带领部队官兵开展射击、刺杀、劈刀、投掷等紧密结合军事训练的项目,为的是“锻炼体魄,好打日本”,实现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站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开始走向世界,中华民族逐步重返世界舞台。
毛泽东体育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体育思想,是建设体育强国的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启示我们要与时俱进发展体育,坚守人民体育观,回归群众体育,坚持“五育并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关于体育价值观的论述,是毛泽东体育实践与中外体育文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育等方面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体育思想。具体来说,一方面,其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认为体育可以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简洁明了地阐明体育的功效和人对体育锻炼的实际需要,其中筋骨是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是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这种身心和谐的体育文化思想明确地彰显了中华文化传统思想理念。另一方面,其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六段运动”是毛泽东体育锻炼与长期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并将其介绍给了老师和同学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解决了体育“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最高宗旨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行动指南。
毛泽东体育价值观由个人身心健康上升到加强国民体质,更好地改造中国与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提倡国民体育。”毛泽东关注人民健康,体育价值观发展到人民体育观,这就启示我们体育发展要与时俱进。革命时期,体育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设、改革时期,共同纲领体育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新时代,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要瞄准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强国去努力奋斗。这就启示我们新时代要坚守人民体育观,回归群众体育。人民健康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内容,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满足人民对强身健体、健康生活的需求,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新时代要运用好唯物史观,坚持人民体育人民办,办好体育为人民的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体育服务对象大众化。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就是明证。习近平在北京市延庆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在3亿人中更好地推广冰雪运动,推动建设体育强国。这就启示我们新时代要坚持“五育并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反对“偏于智”,主张德智体“三育并举”,新时代更加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绝不能忽视体育发展。因为体者,是知识之载、道德之寓,美育之依、劳动之据,没有强健体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就不全面完整,就没有了根本和基础。
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还是人民体育的倡导者、实践者、创新者,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去深刻理解、落实体育的重要地位,从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的高度去深刻理解、践行毛泽东的体育价值观。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局势,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责任在肩。在“互联网+”盛行、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时,体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重要而紧迫。我们要摒弃以体育大赛金牌为中心的体育价值观,不忘体育之本,大力推动群众体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为人民谋健康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强大,为建设体育强国植根塑魂,同时吸收体育外来,为创新中国体育发展提供养料和活力,面向体育的未来,统筹推进体育全面发展,不断推动中国向着世界一流体育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