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走廊百年英烈文化记忆的话语转化探析

2022-11-24 05:05基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走廊话语受众

基艳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 425100)

南岭作为民族走廊连接着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也是这两个区域不同民族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通道。在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南岭地区杂居着不同的族群,以及历经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民族文化。而百年英烈文化是南岭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南岭走廊百年英烈文化形态具备独特的记忆表征而伴随网络科技的广泛发展,大众媒体对南岭走廊百年英烈文化以不同话语形式进行报道,其表达方式及对英烈文化的推广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深刻探索英烈文化记忆的话语转化脉络,是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百年英烈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1 南岭民族走廊概况

我国三大民族走廊包括“南岭走廊”“河西走廊”与“藏彝走廊”,民族走廊概念的界定是基于民族学与人类学领域的相关探索。民族走廊学说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最先提出的。他认为,我国的民族体系是一个多元的统一体,呈现分散或者孤立存在的特点。原本分散的民族通过接触、混杂、联结和彼此融合,同时也经历不断地分裂和自然消亡,逐渐形成你来我去、互相交织的多元民族体系。费孝通先生将我国的民族聚居区分为“六大板块”和“三大走廊”,三大走廊上面已经介绍过了,六大板块包括中原区、东北高山森林区、北部草原区、沿海区、云贵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区,各个板块间的连接就是民族走廊。民族走廊的理论梳理了我国民族多元化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对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中华民族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意义。民族走廊理论呈现了我国三大民族走廊中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生活生产状态、文化交融和历史变迁的过程,更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多民族共荣的血浓于水一家亲的关系[1]。

2 南岭百年英烈文化的内涵

南岭在百年的革命斗争中诞生了无数的革命英烈和不计其数的革命历史事迹。南岭不仅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还是苏维埃革命的发源地;而岭南不仅是红色的圣地,也是伟人和将军的摇篮,传承着百年英烈文化的记忆。例如,“半条被子”的故事作为南岭红色文化在当地广为流传。据相关调查统计,南岭走廊的红色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0 多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还有不计其数的国家和地方英烈文化教育基地,其中湘南红色资源具有1 000 多处的单体,在众多的红色经典旅游项目中,桂北的湘江战役遗址成为经典中的重点;南岭关于红军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包括赣南的瑞金市、大余县、于都县、安远县、信丰县等市县,其中粤北的仁化县城口镇是红军长征中突破国民党军队第二道封锁线的重点地区;在南岭的灌阳县、灵川县、全州县、兴安县等多地也留有红军长征的足迹。

南岭走廊百年英烈文化记忆资源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是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是革命斗争历史形成的英烈文化记忆,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革命英烈是红八军代军长冯达飞、曾突破国民党军围剿的红军第一功臣莫雄、革命烈士于贵、李任予等;第二,是空间建筑记忆,主要包括南岭现有的革命英烈遗址,如朱德练兵场、湘江战役烈士纪念碑园、兴国将军纪念馆、新圩阻击战旧址、瑞金的叶坪革命旧址群、觉山铺阻击战旧址、湘南起义纪念馆、沙洲文明村等遗址。上述两种文化记忆资源为南岭百年英烈文化提供了深厚的内涵基础。

3 南岭英烈文化资源话语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说,红色的英烈文化话语内容的实质,也是话语属性构建的范畴,按照不同的话语功能的作用,该文将英烈文化资源划分为5 个类型的话语体系。

3.1 革命历史性话语

革命历史性话语在整体的南岭英烈文化资源中,既是基本的属性也是核心的属性,其可以将红色资源对应的历史面貌有效还原,客观地将英烈文化的历史进程反映出来。在红色英烈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针对英烈文化资源精神力量的发挥,可以行使话语总和载体功能。话语既可以记住过去,也可以表现历史。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南岭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也可以视为话语受众真正了解这些历史的鲜活载体。例如,《瑞金革命根据地乡土材料》就是一份十分珍贵的话语史料,该资料还原瑞金地区15 位苦命斗争岁月中的亲历者存留的话语资料,其中最典型的是《王友林老人回忆递步哨等情况》,资料整理的时间为1985年9月30日下午,地点为叶坪某村,访问整理人:李树瑞、李香兰,资料内容为:第一,相关递步哨的情况;第二,王猛带人去掩埋尸体的情况;第三,攻打王村的情况;第四,攻打刘镇的情况。这些整理的内容都是当年鲜活的事迹,能够将当年革命斗争的真实情境再现在话语受众中。

3.2 政治导向性话语

政治导向性话语的主要成分是,在英烈文化资源话语权中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性质进行明确,并且呈现其意识形态功能的话语。例如,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认同,直到阶级敌人都被消灭,也就是最终消灭社会阶级的区分,中国共产党是最具备斗争精神、为广大民众利益而无私奋斗的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急先锋等。以上这些话语意识形态、政治导向极其鲜明,集中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本质属性。

3.3 情感激发性话语

在英烈文化资源的话语中,情感激发性话语使情感的共鸣发生在话语的主体和受体之间,潜移默化地将英烈文化资源的内容与话语受众的心灵有机融合,让英烈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历史事件与话语受众的精神情感水乳交融,使话语内容从他我向自我转换。例如,革命英烈的话语:去世后禁止开追悼会,取消遗体告别形式,不允许设立灵堂;在外地工作的家属不要回来奔丧,不要打扰所有战友;让医院解剖遗体,将有用的器官进行医学利用,无用的火化;在骨灰处理上,一部分作为井冈山一棵树的肥料,一部分掩埋在白云山的石头下,也就是那块“留有手印”的石头。此种情感激发性话语,接近话语的主体和受体之间距离,容易产生共鸣。

3.4 目标指称性话语

该话语内容主旨是在百年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发展的需要,在制定各个时期的革命目标中综合而成的话语内容。例如,“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就是利用了广大民众朴素又明了的语言,对南岭革命目标的概括,即军队和群众的共同目标。再如,明确土地革命时期的具体革命目标“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以及更远的革命方向,只用了六个字的话语就让广大工农群众清楚了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目标和意义[2]。

3.5 理论提升性话语

理论提升性话语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面以及理论界,在百年革命历程中总结的实践经验,归纳出以理论话语为革命纲领的未来发展方向。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等文中,就深刻而全面地总结了革命斗争的实践,提出了“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理论提升性话语鲜明地体现在英烈文化记忆中,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被广大话语受众者接受。

4 英烈文化资源的话语功能

4.1 引领功能

英烈文化资源话语的基本功能是引领核心价值和目标,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红色资源文化。将红色英烈文化话语进行有效引领,能加深广大民众对我党政治目标的理解,增强坚守共同目标的凝聚力。

4.2 激励功能

英烈文化记忆话语的激励功能,是有效运用英烈文化记忆的话语从而激发受众者的情绪,调动民众的革命积极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身承担的革命责任。因此,在英烈文化记忆话语的变迁过程中,其激励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4.3 示范功能

话语示范可以发挥话语规训的功能,根据意识形态的需要,由话语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具有模范意义的人物或者事迹通过话语展示出来,为广大话语受众者提供学习,可弘扬带头作用的。

4.4 凝聚功能

凝聚功能就是利用话语,将英烈文化话语中体现的情感和意识形态被话语受众者所接受,并与话语主体在观点上形成高度一致,其主要包括有关革命方向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认知和推动社会更好发展的微观思路。该功能不仅促进英烈文化传播的效果,也提升其在受众中的接受程度,最终效果表现在话语主体和受体之间[3]。

5 南岭走廊百年英烈文化记忆的话语转化路径

英烈文化资源话语内容丰富、都在借助多样化,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部分民间学术话语、个体话语和西方外来话语,凭借网络和多媒体媒介制造对传播英烈文化记忆话语不利的语境,因此为了克服英烈文化资源话语的传播困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话语功能的转化。

5.1 通过结构转换增强话语主客体间互动性

在传统的英烈文化资源变迁模式中,主要的理论支撑是“主客二元对立论”,即教育者是话语主体,被教育者是客体,话语主体输出话语信息促使客体(受体)接受,中间不具备反馈和交流的程序,让受体的话语权处在弱势状态,导致受体对话语信息接收的意愿减弱,严重阻碍了话语输出反馈和交流,将本该是主客体双向的互动被主体单向话语输出所取代,因此对南岭英烈文化记忆话语功能造成不良的影响。尽管传统主客体结构模式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传播效率高,但在高效传播的同时也会造成话语受体主观能动性的被抑制和缺失,而主观能动性恰恰是个体话语社会实践性发挥的关键动力。所以,相关学者认为,没有英烈文化的主体性,就不会有南岭走廊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

基于此,要想在英烈文化记忆的传播中提升受众者话语的积极性,就要进行话语模式结构的转变,主要是从“主客”结构向“主主”结构的转变,促进主体间性的有效提升,充分发挥话语互动本身拥有的协调和沟通作用。通过主体间性在受众体中的提升,构建起同一性的话语主客体。在强化主体间性的过程中,确保话语沟通行为的有效性,合理制定主客体交往行为的相关规则。

5.2 通过宣传英烈文化纪录片掌握英烈文化话语的主动权

南岭走廊以其革命历程的无数次变迁,让大众媒体针对南岭走廊百年英烈文化的报道出现了多元化的话语形式。例如,通过制作纪录片的形式传播南岭英烈文化,虽然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调研的结果并不乐观,民众对南岭英烈文化纪录片知之甚少,话语输出受众产生的效果甚微。从而得出的结论是,英烈文化记忆的纪录片还没有争取到文化话语权。由此可见,英烈文化在现代媒体的传播力度上存在欠缺。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除了CCTV 视频和土豆视频专门设置《纪录片》分类专栏外,其他多数的视频网站都未设置《纪录片》分类专栏。因此针对南岭英烈文化记忆的传播,相关部门应开始重视加强宣传英烈文化纪录片的力度,以开阔播放渠道从而争取英烈文化话语的主动权。

例如,在建党97 周年的献礼中,贺州首部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系列纪录片《潇贺往事·红色记忆》在贺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举行开播。作为《潇贺往事》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部的《红色记忆》,经过一年多的采编摄制,其分为英烈人物、革命故事、历史事件三个部分,是贺州市第一部以全景式呈现贺州革命历史文化的纪录片。纪录片的主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在贺州的革命活动,全方位地展现贺州市英烈文化的红色基因,生动鲜活地复现了贺州大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英勇的南岭人民顽强进行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该纪录片以真实的话语形式唤醒南岭人民的红色记忆,使其自觉继承和弘扬南岭英烈文化,并激励各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5.3 英烈文化记忆话语课堂构建

在传播和应用英烈文化记忆话语的过程中,课堂语境的载体作用极为重要,其能够加快促进语境社会化的实现。在具体的内容方面,是通过受众群体对话语的学习、对社会知识的定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经验。第一,语境社会化基于英烈文化记忆话语的构建,可以大大提升话语主体对话语内容的认知,确保话语语境和话语内容的高度一致;第二,通过构建英烈文化记忆话语课堂语境的社会化,可以加强民众在英烈文化记忆话语互动中自我价值的认知,并疏通话语内容在恰当语境中的合理运用。广大民众的“自我意识”可以通过英烈文化记忆话语的互动中形成,提高英烈文化价值链中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人本化学习的动机,在此语境下,促进受众群体将抽象教条的英烈文化资源话语转化为具体、生动的主体性知识,以此促进民众在英烈文化话语传播中自我价值的实现。

5.4 通过现代网络平台增大英烈文化话语的声量

南岭走廊英烈文化是中华民族和南岭人民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更是中国社会主义独特的红色记忆,在世代相传中与时俱进,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但在南岭走廊英烈文化资源的传播中,增大话语的声量是至关重要的。新的历史时期,英烈文化记忆的传播呈现多种多样的话语形式,网络平台也成为英烈文化记忆传播的重要途径。只是按照传统的“唱红歌、诵红诗、游红区”模式传承英烈文化,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话语受众群体对于老事物旧传播的新奇需求,因此,要想加大英烈文化记忆话语的声量,就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英烈文化记忆话语转化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第一,可以在大网站的客户端,如在新华网、腾讯网、人民网、搜狐网等开设英烈文化专栏;第二,借助网络知名浏览器,如360 浏览器、UC 浏览器等页面上开设英烈文化和红色旅游项目有关的网站链接;第三,制作英烈文化的宣传片和短视频,在地铁、公交、火车、汽车等场合上播放;第四,利用微信朋友圈等手机媒体编辑英烈文化相关的文章和视频,引发网友的转发和分享。通过诸如此类的网络传播模式,加大英烈文化记忆话语的声量,同时创新英烈文化资源的传承方式[4]。

5.5 通过与其他话语融合提升话语共性

5.5.1 消除话语冲突

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难免产生话语冲突,但话语冲突的本质和根源是不同社会理念和不同价值观交织和碰撞的结果。我们国家是话语开放的国家,已经不再固守传统意义上的话语权威,因此各个领域都在抢占话语权。鲜明而独特的英烈文化资源话语意识形态,是党执政地位的写照,对其话语转化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优势在于基于主流的话语地位,可以充分利用党报、党刊等官方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和应用;其劣势是容易激发各种话语体系对其进行挑衅和诽谤[5]。因此,要想消除其他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必须建立英烈文化资源话语与不同类型话语体系的共生性,从而真正保证英烈文化记忆话语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地位,在此前提下,进行不同话语间的融合,以此赢得更广泛的话语受众。

5.5.2 构建“和合共生”的话语体系

“和合共生”话语的本质就是在不同话语体系彼此包容的前提下,实现共生、共创和共荣。第一,话语的主体必须抛弃狭隘和偏激的意识形态。例如,中国共产党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英烈文化开展各类育人培训的过程中,会被某些势力别有用心地称之为“洗脑班”。但事实上,对党的组织成员进行定期培训,是全球所有政党通用的手段。所以,不能因为英烈资源话语被良好地运用就要受到不公平的评判;第二,各类话语的主体都要责无旁贷地遵循社会主义价值核心观,这是话语体系“和合共生”的基本前提。西方国家的话语总是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挑战我国的民主意识形态话语及英烈资源话语。所以要想真正实现不同话语在我们国家的环境里“和合共生”,就务必要求各个类型话语主体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话语内容进行规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话语转化,为话语共生性语境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尊重基础;第三,各类话语体系必须实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例如,南岭英烈文化资源的话语具备一定的天然优势,但天然的优势不一定成功转化为话语能力提升,怎样增加话语内涵的吸引力,提升话语受众的“粘合度”,依旧是南岭走廊英烈文化话语转化的紧迫任务[6]。因此,在话语的传播和实践中,南岭走廊英烈文化话语体系可以在吸收其他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和合共生”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为党说话”与“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平衡。

6 结语

毋庸置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进民众对革命英烈事迹及相应英烈文化的深度了解,是十分必要的教育活动。但目前,在挖掘革命英烈事迹和历史方面仍然缺乏应有的力度,大多数的资源都是碎片化的,没有真正还原南岭走廊百年英烈奋斗历史的全貌。因此,该文通过对南岭百年英烈文化记忆进行深度挖掘和发展探索,以及对其话语转化做全面研究,不仅在理论角度厘清与回溯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的立党初心和使命,也在实践层面延续共产党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使命和价值。随着大众媒介对南岭走廊百年英烈文化记忆的报道档案化,这种经过媒介重构的文化记忆作为新的认知历史方式不断地传播给游客。也将其背后蕴涵的文化语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记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猜你喜欢
走廊话语受众
画与理
神奇的走廊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走廊上的时光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雷人话语
在走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