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利平
(河南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随着互联网运用的泛化与深入,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信息技术的融入程度也不断加强,通过再造传统行业,并使之与互联网进行结合,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产生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1]。
高校扮演着人才培养基地与摇篮的角色,高校图书馆除了图情服务的基本功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研究服务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互联网和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师生片段型知识查阅、碎片化阅读、随机性访问、全天候需求、创新领域交叉互联的多重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更需要把握“互联网+”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不断创新求变,推进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互联网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加上智能设备的普及,信息载体向介质电子化、提供模式在线化、内容可视化等方向发展。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模式较之以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阅读介质选取上,电子介质在便携性、读取的便利性、复制传播的便捷性、色彩的真实性、形态的多样性、内容的直观性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并且电子介质可以随时随地随意阅读,进行查找、批注、标记、复制、截取等,所以读者更偏爱电子介质,阅读习惯也由单一图书的持续性阅读向更有目的性、针对性、个性化的碎片式阅读转变。从传统图书馆角度看,表现为读者入馆率、借阅率等明显下降,图书馆服务有效性大打折扣。
传统高校图书馆在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服务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还承担着其他多种功能。第一,从建筑功能分区看,图书馆建筑内往往还存在诸如行政部门等非图书服务部门,从而压缩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第二,由于多部门共用如电梯、洗手间等公共设施,造成了公共设施折旧老化速度快,出现故障的概率提升,制约图书馆基本服务功能的实现;第三,传统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空间设计时,藏书量、种类、年代等指标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这使得图书馆在空间布局上造成书架林立,空间局促,相对独立阅读、思考的空间较少;第四,新旧图书混杂摆放,查找使用效率低下。鉴于图书已经入账造册等原因,基本上已经失去使用(或参考)价值的陈旧纸质图书,如考研、考证、辅导类书籍和计算机类书籍淘汰率不高,但这部分图书副本量又较多,占据了不少存放空间。上述情况使得图书馆空间独立程度较低,受此制约,在资源存储、功能分区、服务有效性等方面不尽如人意。
首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高校图书馆在人员来源上,教职工家属、转岗转业安置人员、临时性调岗待训人员等人员占比较大。这使得传统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具备专业管理能力和较高学术素养的人员比例较为有限,并出现人员流动性较高、职业认知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低等状况。
其次,专业领域服务能力较弱。图书馆员具备一定的图书情报服务能力,但缺乏其他专业的理论素养或知识储备,因此,在提供专业领域服务时仅能提供简单的文献查找、搜集、分类、计数等,无法对信息情报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跨学科的交叉分析能力更为缺乏,提供图情服务的精准性、完整性、权威性等都无法保证。
最后,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不足。随着互联网、大数据、RFID、物联网等技术逐步运用到图书馆各项服务活动中,信息资源泛在化、移动化、数字化等特点日益突出[2],要求图书馆员具备新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文献推送、数据发现及挖掘等能力。换言之,图书馆员应具备提供信息加工、生产的基本能力,这也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新挑战。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基础是建立在线下的有形信息介质的接触式服务上的,主要的对外服务内容是读者入馆进行图书报刊的检索、阅读、借还等,还有部分电话、邮件对文献的查阅、索取服务;内部主要是处理文献的采购、编码、分类、上下架、过刊等信息处理工作;馆际信息沟通主要是通过会议、电话等进行的。这和基于读者需求、信息知识加工集成为主的智慧化服务模式相去甚远,如何延伸和拓展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时空边界,通过在管理与服务中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传统的文献馆藏借阅模式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在知识加工和虚拟参考咨询、虚拟学习空间和智慧馆员等用户精准服务方面,加快技术升级,提升服务质量亟待解决。
在上述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智慧型服务建设之路,打破原有的资源配置形式,改变原有的服务模式,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率、拓宽服务范围,更好地服务社会与教学科研需要,极具研究的必要和重大价值。
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来看,构建高校智慧型图书馆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保障。这些基础条件体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2.1.1 场地条件
虽然在线阅读人数及占比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但纸质图书文献的阅读、珍本善本等的保管及借阅以及面对面交流仍然是在线场景和在线阅读等形式无法替代的。同时,智慧型图书馆需要大量智慧型的设备和电子文献的储存设备,客观上也需要一定的空间,所以,智慧图书馆仍然有一定的空间场地的需求,这是构建高校智慧型图书馆的基本保证。
2.1.2 人员条件
智慧图书馆开发与运营仍然无法彻底脱离人员的操控与监督。同样,电子文献、有形的纸质、磁质等介质存储仍然需要维护和适当的保存技术。智慧图书馆的互动平台、信息推送、纸质文献的借阅、馆际交流等活动仍然需要人工处理,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域内图书馆馆员仍是高校智慧图书馆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2.1.3 设备条件
电力保证、光纤网络、电脑、服务器相关的基础性设备是智慧型图书馆智能化、精准化、自动化服务的必要条件,这些基础性设施设备的良好运转对于高校智慧型图书馆服务的正常提供同样意义重大。
2.2.1 资源要素
各类文献、信息、数据、影像等无形资源,也包括智慧建筑、智慧设施、智慧设备等实体资源是智慧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核心要素。信息资源是智慧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之基、立足之本。传统的独立采购模式下,单个图书馆囿于资金、采购渠道、场地制约等多种原因提供的文献服务是有限的,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馆际共享等资源渠道,可以大大扩展资源来源,提升文献服务水平。
2.2.2 技术应用
技术推动是高校智慧型图书馆产生的根本动力。RFID、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出现,使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成为可能,通过云计算、大数据能够更精准地判断用户需求,实现参考咨询、信息服务、科研专题情报采集、企业数据分析等精准服务,发掘出图书馆的更多社会化功能。
2.2.3 多域互动
用户是智慧图书馆的立身之基,存身之本,也是高校智慧型图书馆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要认识到用户和读者是高校智慧型图书馆大数据的生产者,所以高校智慧型图书馆要有意识地围绕读者、用户进行服务设计和数据积累与挖掘,激发服务对象的参与,推动智慧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在考虑图书资源存储、设备布局、人员流动、动静结合、功能分区等的基础上,秉持绿色生态、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理念[3],既要打造“沉浸式阅读”的优美环境,又要坚持美观、集约、便利、安全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的空间,更好地拓展纵向空间的利用,更要在空间改造时积极结合信息技术、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更好地满足读者综合查询、比对甄选、查阅借还等需要,打造数据多跑路、读者少跑腿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图书馆服务平台是智慧型图书馆的关键与核心,随着单纯的图书资源提供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诉求,综合采用大数据挖掘、AI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型图书馆将成为必然趋势。图书馆服务平台从传统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向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再到纸质、电子资源的一体化管理系统不断演化升级,图书馆平台的功能从第一代的采访、编目、文献流通等传统服务模块自动化,经由多介质资源的系统化管理,向多方参与、多标准兼容、多介质资源管理、数据管理和信息挖掘等多功能整合、多服务模式等新一代服务平台发展。借由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构建全景式知识服务云平台成为可能。该平台包括文献数据资源池、服务器资源池等,私有云、公有云及软硬件的底层支持,包括知识挖掘、聚合、关联等功能的知识发现层,还涵盖了智能分析、推荐、决策支持、科研情报匹配支持的服务层[4],能够满足智慧型图书馆资源提供者、管理者、服务者、使用者等多角色的多样性复杂需要。
随着技术的进步,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从实体文献资源的线下接触式服务,逐步转向无形的电子文献、数据信息等资源的线上非接触式服务[1]。服务模式打破了图书馆服务的时空制约和人群制约,能够为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提供服务;但同时对图书馆管理者、图书馆员等人群的能力、素养的要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读者角度看,要求图书馆能够快速精准响应读者的需求,并提供除了初始文献外,更多具有集成整合特性的初步加工信息情报。同时,这也要求图书馆相关工作者要加强对快速更新的信息化环境的敏感度,掌握信息资源存储、开发、检索、传递、利用及馆际协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5]。能力提升一方面依靠馆员自身主动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所在高校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并给予政策、资金、条件等支持,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馆员进行主要专业服务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进修等,提升专业精准服务能力。
图书馆传统安全体系重点在于防范纸质图书及光盘等有形介质的防火防水、盗窃、遗失等问题,但基于信息化基础架构的图情服务,除此之外必然涉及电子数据的安全管理、信息应用、传输等过程安全管理、用户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内容[6]。在数据保护上,智慧型图书馆应从数据源头分类、中间控制和保护、后期审计等环节构建全新的图书馆安全体系,对用户数据进行敏感度等级分类,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权限控制和策略保护,对云端数据存储周期性的审计检查保证数据完整性等。对于以传感器、芯片为主体的各类联网智能设备,应从硬件安全、固件安全、通信协议、移动终端App、Web安全、二进制漏洞和业务逻辑漏洞等多方面认真梳理,建立起完备的制度体系、周期性的盘查巡检制度,确保用户的隐私和个人资产安全。
其他如服务体系构建、资源形态多样化、图书馆的智慧城市接口、智慧型服务建设等内容,虽然本文未能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但其地位同样重要,不可忽视偏废。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在社会进步、技术快速变革的背景下,必须应对挑战,积极求新图变,才能跟上师生员工、社会读者的科研、图情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