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2-11-24 04:11朱立成贺根和肖宜安许冬梅黄族豪
关键词:交叉第二课堂育人

朱立成,贺根和,肖宜安,许冬梅,黄族豪

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朱立成,贺根和,肖宜安,许冬梅,*黄族豪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为了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树立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整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塑造多方协同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做法有力地提高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升,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

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1]。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路径,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齐全的理学、农学和工程实践学科、科研平台,建有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器官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红壤丘陵区农业环境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人类疾病斑马鱼模型与药物筛选工程中心和高等学校生态环境与资源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为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学院以生物科学国家特色专业为基础,以生物学江西省高水平学科为支撑,以省级科研平台为依托,探索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多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1 树立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树立“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理念,“理、工、农”多学科交叉融合,以生物科学国家特色专业为基础,以生物学江西省高水平学科为支撑,以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器官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红壤丘陵区农业环境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人类疾病斑马鱼模型与药物筛选工程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为依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创新意识突出、实践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1.2 打造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3人,博士43人,教师专业涵盖了理学、农学和工学学科,师资队伍呈现多学科的特点。同时我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一是学院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跨学科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和进修访学。二是学院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注意引进人才的学科背景、研究领域和学术潜力。三是实施“名师共享、专兼结合”,聘请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所的专家作为学院兼职教授,这些兼职教授学科背景各不相同;同时从合作单位聘请具有一线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1.3 构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4]。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的关键在于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合理布局,优化课程结构[5]。我们整体优化了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了具有“强化学科交叉、强化实践教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等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制定了“通识课+多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跨专业选修课+创新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实训”组成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探索设置学科前沿课程、综合实验设计课程。积极推进第二课堂建设,注重发挥第二课堂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二是设置了专业方向模块和交叉学科选修课,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课,建立和完善了“学分互认”制度。三是注重引入“慕课”教学、“翻转课堂”,建设混合式课程,打造线下教育与线上学习的有效结合。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案例教学、团队学习、实地调研、“一讲三评”等互动式研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四是注重以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和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选用高水平规划教材,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建设交叉学科课程。五是设置学科前沿课程,发挥交叉学科优势,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讲学,培养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兴趣和前沿知识的了解。学院平均每年邀请20多位校外专家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1.4 构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特殊作用[6]。实践教学是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我们构建了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堂实验技能训练+创新创业训练提升+实习实训综合发展”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的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实验课程学习、第二层次为创新创业训练、第三层次为专业实习实训。通过构建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四个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专业必修实验与跨专业选修实验相结合、校内实验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7-8]。

1.5 建立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9]。我院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学院基础实验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政校企合作,建立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工农相互渗透、多专业共享,集教学、科研、学生第二课堂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我院的实践教学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平台、以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科研训练平台、以生物园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实习基地为主体的实习实训平台。四个实践教学平台包括理学科的综合实验中心、农学科的生物园以及工程学科的省级工程中心,体现了实践教学平台的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学院实践教学平台承担了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虽然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但又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了基础性(课程实验)→提高性(课程实训)→研究性(研究项目)→应用性(实习实训)四级实践教学目标,使实践教学全方位、多形式、多学科展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0]。

1.6 构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经发展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11]。我院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第二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院第二课堂共包括:学术研究类、社会实践类和科技比赛类,实现课内和课外联动,构建并实施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同时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立了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学院第二课堂形成了“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以“跨越时空井冈山精神”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德育”育人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课外科技竞赛为主题的“智育”育人平台,以暑期社会实践、全民健身和“井大学子修身工程”为主题的“体育”育人平台,以科技文化节和“生物绘图大赛”“环保时装秀”等为平台的“美育”育人第二课堂,以劳动教育和社团活动为载体的劳动育人第二课堂。

2 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成效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理、工、农”交叉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社会影响良好。学院人才培养成效和服务社会成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新闻网、江西日报、江西教育网等媒体广泛报道。每年有一批学生跨学科专业考取了985、双一流高校研究生,考研升学率25%以上;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6项;参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2项,江西赛区一等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竞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2013届校友黄鲁博士在Neuron、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通过多学科交叉培养,一批学生走上创新创业之路。2017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赵延宽创立江西千途商贸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西省新时代先进人物、江西省“创业之星”,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报道了其创业事迹。

学院多年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生物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和省一流专业,生物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选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础生物学实验中心入选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专业入选校一流专业;学院建有生态环境与资源教学团队和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团队等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动物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省一流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获批江西省高校育人共享课程;学院近年获批省级教改课题21项,发表教改论文33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3 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复合型人才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的需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做好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只有做好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才不会走偏走样。二是要设计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了复合型人才的毕业要求和培养方案。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要建设好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和解决较复杂专业问题的基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实验室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和“五育并举”的第二课堂平台,有利于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宋莹,王兴芬,张伟.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19, 7(5): 608-612.

[2] 王婷,汪磊,王恺,等. 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对人才培养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9, 22(6): 217-218,222.

[3] 薛冬梅. 新工科背景下坚持赛教融合强化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 现代教育论坛, 2021, 4(4): 13-17.

[4] 祁丽,朱虹,苏佳萍.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 教育探索, 2018, 315(3): 60-62.

[5] 周永明,楼程富. 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复合人才[J]. 中国大学教育, 2010(8): 16-17.

[6] 余建潮.构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5(5): 53-55.

[7] 胡尚连,龙治坚,任鹏,等. 多学科交叉融合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6): 210-212.

[8] 肖春玲,王安萍,邹小明, 等. 微生物学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2(2):127-131.

[9] 陆坤,李凤岐,周勇,等.基于“大实践”观的多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 2013(11): 78-81.

[10] 朱立成,肖春玲,蒋平,等.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 224-225.

[11] 薛辉.关于第二课堂建设的若干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 84-85.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S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ZHU Li-cheng, HE Gen-he, XIAO Yi-an, XU Dong-mei,*HUANG Zu-hao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ode and pathway for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talents, 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in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conducted in-depth studies and practices in building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and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e established a multidisciplinary cross fusion concept of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employed a high level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staff, integrated a multi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ed a multidisciplinar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established a multidisciplinary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and shaped a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system of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It has been proved by th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reform for many years that these reforms and practices have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and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remarkable talent training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

multidisciplinary;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alent cultivation

1674-8085(2022)01-0103-04

G642.0

A

10.3969/j.issn.1674-8085.2022.01.017

2021-11-17;

2021-12-09

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江西省一流课程动物学建设项目(2020-2-0004);井冈山大学一流本科课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建设项目;井冈山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生物化学建设项目

朱立成(1972-),男,江西吉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化学研究(E-mail: lchzhu@jgsu.edu.cn);

*黄族豪(1975-),男,湖南新宁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动物分子生态学研究(E-mail: hzhow@163.com).

猜你喜欢
交叉第二课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连数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