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思考

2022-11-24 03:40赵珍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综合服务中心
品牌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内部监督公益岗位

文/赵珍(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综合服务中心)

公益类事业单位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其目的在于造福社会。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在公共管理方面承担着较为繁重的任务,单位在运营过程中也占有国有资源、公共资源等资源。随着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体系的不断改革,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各类问题不仅阻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还可能使管理活动不规范。新政府会计制度出台以来,事业单位需要优化自身的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保障单位实现健康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要求公益类事业单位通过一系列科学、完整的管理活动,确保单位的各项工作合理合法、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从而防范单位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以促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使内部环境和谐。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执行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

二、新时期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首先,长期以来,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员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在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授权审批机制的要求开展管理工作,甚至很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懈怠的问题。再加上部分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不利于实现对内部各项管理流程的有效监督。其次,单位的关键岗位没有落实管控要求。关键岗位对于内部控制的执行有效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部分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没有明确关键岗位的管控要求,没有针对关键岗位落实管理原则,不利于实现内部控制工作的优化。

(二)风险管理缺位

长期以来,很多公益类事业单位都认为自己有财政资金的支持,不重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没有针对内部控制的各环节明确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无法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防范。

(三)控制活动粗糙

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要求通过内部有效的组织分工,落实各岗位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但是部分公益类事业单位没有认识到控制活动的重要性,甚至在内部还存在一人多岗的问题,没有明确各项管理环节的管控要求,无形中提高了单位的风险。

(四)信息与沟通不畅

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信息技术建设滞后的问题,再加上单位员工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在工作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不足,没有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管理,严重影响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五)监督乏力

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长期以来较为被动,过于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没有通过内部监督的方式实现对内部各类风险的全面梳理和分析,不利于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也不利于落实内部控制的要求。

三、新时期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环境

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影响单位内部全体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需要重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首先,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员工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单位负责人需要认识到自己作为内部控制工作的直接责任人,需要对单位内的各类内部控制工作负责,同时各部门负责人要严格按照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开展工作。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对管理工作的监督中,要发挥领导作用,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授权审批机制,授权单位内部的各个成员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单位负责人要做好内部控制方面的管理工作,负责单位的组织架构设计及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要认识到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可以通过设置岗位分工机制,让全体成员树立内部控制理念,顺利推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单位需要对内部各项业务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内部控制的方法以及优化方式。其次,单位负责人作为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第一责任人,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主要是由单位负责人决定的,因此单位负责人需要将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落到实处,避免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的问题,要求内部控制机制对单位内部全体员工形成有效的监督,并且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并非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单位的全体成员全面参与其中,以实现对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管控[1]。再次,单位负责人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虽然内部控制的执行涉及单位的众多部门,但是只有单位负责人高度重视,才能确保全体成员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执行各项制度。最后,单位的全体人员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只有全体成员参与其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结合单位的实际落实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要求,确保单位的负责人能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建立和实施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使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开展[2]。

(二)改进风险管理机制

公益类事业单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只有实现对风险的全面评估,才能提高社会效益。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需要重视对风险的管理,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从而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一,在单位内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公益类事业单位有必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通过上下结合的管理方式对单位内部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排查单位在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点,对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环节进行梳理,明确管理岗位的职责,通过优化业务流程与管理制度,确保单位的全体成员认识到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点。财务部门在查找风险点时,要起到牵头作用,并对关键环节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控,将风险防患于未然。

第二,优化单位的风险管理机制。公益类事业单位需要对各类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可以在单位内部成立风险评估小组,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公益类事业单位具有政策性、公益类等特点,适用的政策多,业务流程复杂多变,这就要求风险评估人员熟悉法律法规与业务流程。单位的风险评估人员需要熟悉国家的政策法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过程中也需要全体成员通力配合,避免风险评估流于形式,确保内部控制要求得到全员配合。

第三,做好单位的风险评估工作。从风险评估频率来看,风险评估至少每年一次,要做到对风险全面、细致的梳理,确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并细致研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单位只有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全面识别,才能确保单位有效应对风险,并对高风险的活动制定专门的防控体系来防范风险。在风险评估工作完成之后,风险评估小组要做好对风险数据的分析与汇总,并将风险分析结果通过书面形式汇报给单位的领导,作为优化内部控制工作的依据。通过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能对风险管理活动中的风险点进行有效管控,以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优化内部控制活动

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控制活动是帮助单位正确执行各项政策的重要环节,控制活动贯穿于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中,也是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

第一,优化单位的组织结构。首先,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求贯穿于单位的各项业务过程中,只有实现对经济业务的全面管控,才能提高内部控制效果。其次,单位内部的各部门需要通过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实现内部控制的合理分工,并在单位内部明确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实现对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同时单位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还需要针对内部控制的情况提出建议与意见,以改善管理机制。最后,单位需要充分利用纪检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功能,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不断完善。

第二,落实内部控制中关键岗位的职责。公益类事业单位需要对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职责进行明确,明确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落实各岗位的工作规划,确保各岗位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工作机制,落实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要求[3]。

首先,单位需要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单位的关键岗位包括预算编制、决算编制、资金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管理等,单位需要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对单位内部的关键岗位进行分析,并形成业务流程图,通过岗位说明书等方式对单位内部的业务流程和岗位权责进行优化,确保相关人员能正确履行职责。单位的岗位说明书要确保各岗位之间的工作量与职务相对等,避免出现部分人员工作任务过重而部分人员过于清闲的现象,从而避免单位内部产生推诿扯皮等问题,促使单位的各项工作有序执行。

其次,落实关键岗位责任制。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需要落实各项工作的管理要求。例如,单位需要明确财务部门人员的责任,在资金业务活动中按照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原则开展,对货币资金的记录和监督、支付与审批等岗位要实现相互分离。又如,单位需要优化对印章的保管,保管印章的人员不得将自己保管的印章随意交给他人。

再次,单位要制定岗位说明书。单位需要针对内部的各岗位制定岗位说明书,通过岗位说明书描述内部控制工作关键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要求,确保将岗位要求通过岗位说明书的形式让全体成员了解。同时单位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与优化各岗位的工作活动,确保各岗位的工作和单位的管理要求吻合。

最后,单位需要开展轮岗机制。单位需要针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通过轮岗避免相关人员在同一岗位长期工作产生思想懈怠等问题,并通过定期轮岗实现对上一岗位的监督,避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益类事业单位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成为趋势,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并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导致失误的问题。同时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要求各部门统一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定期对信息数据进行传递,确保账实相符,并通过对数据的定期分析,提高信息管理的有效性。此外,信息沟通机制可以实现对单位各项管理工作的全面反馈与监督,确保单位内部各岗位通过信息沟通,实现对信息的全面分析,避免出现由于信息孤岛现象导致员工工作失误的问题。

(五)加强监督

公益类事业单位要开展有效的内部控制,就需要健全内部监督机制,通过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针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防范单位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及时堵住漏洞,使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在管理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单位需要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也是开展监督评价的重要方式,通过内部监督能够从源头减少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并将腐败事件扼杀于摇篮。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内部监督机制,明确内部监督工作中的岗位职能与职责权限,通过健全监督评价体系,避免单位内部产生腐败等一系列问题。还要落实内部监督关键岗位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权限设置,明确内部监督管理的流程,确保内部监督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单位需要明确内部监督的主体。公益类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要求,确保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单位各项工作进行客观评价。

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内部相对独立于权威,因此需要由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具体的内部监督工作,并针对内部岗位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提出的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合理性的不受到外界的干扰。

最后,单位需要明确内部监督的内容。内部监督要能够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单位需要明确内部控制中的授权审批范围与权限,分析内部是否落实了授权审批制度,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的情况,是否健全了岗位责任机制等问题。

通过对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全面监督与审计,确保能对关键流程进行有效管理。

四、结语

长期以来,公益类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单位社会效益的提高。当前还有很多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不成熟的情况,导致内部控制的要求无法得到落实。

因此在未来公益类事业单位需要研究如何提高自身的服务效率,改善内部管理水平,并降低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解决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相关链接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其工作人员与公务员是不同的。根据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事业单位不再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而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还新兴了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和社会资本举办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明显特征为中心、会、所、站、队、院、社、台、宫、馆等字词结尾,例如会计核算中心、卫生监督所、银保监会、质监站、安全生产监察大队、住房公积金中心等。事业单位分为参公事业单位以及一般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是指人员使用事业编制,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参公改革之后的事业单位在省公务员招考中招考,普通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招聘中招考。

猜你喜欢
内部监督公益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公益
公益
公益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公益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发挥会计核算作用实现内部财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