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三重向度

2022-11-24 04:11张霞飞何孟飞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思政

张霞飞, 何孟飞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经近十年时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于一锤一钎一炮中筑成了长达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淬炼出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1]当前,高校思政课在育人理念、育人内容以及育人方法上需进一步深化。跨越时空的红旗渠精神历久弥坚,能够为新时期高校思政课育人提供丰富的思想养料。有效推进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助力大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时代新人。

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与育人价值

红旗渠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内蕴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厚的育人价值。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举,也是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红旗渠工程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以解决人的生存问题为根本,立足实际情况,带领河南林县人民修建的伟大水利工程。红旗渠精神形成于建设这一工程的具体实践中,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

1.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林县自古以来都面临着长期缺水的困境。1959年,华夏大地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这对本就缺水的林县人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干旱缺水直接影响了百姓的生存问题。鉴于此,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县委决心彻底改变这一历史性问题,决定修建红旗渠,引山西平顺县的浊漳水入林县,为百姓排忧解难,真正造福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党和林县人民面临着资金匮乏、物资短缺、施工艰难等现实问题,但是林县人民并没有因此选择放弃,也没有好高骛远、寻求捷径。为了成功修建红旗渠,林县县委与人民立足当地实际,通过反复调查论证,科学决策,最终确定了开工的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林县人民通过自制炸药、运用水磨原理等措施,缓解了资金困难,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可见,修建红旗渠工程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用水问题、改善其生存条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林县县委同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坚持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修建了红旗渠,用行动诠释了实干精神。

2.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整个过程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红旗渠工程修建之时,我国当时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匮乏,人民生活也非常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县人民并没有就此气馁,他们理解国家的困难处境,决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主要依托自己的力量与智慧修建红旗渠。面对这一大规模工程,林县人民没有退缩,反而自筹经费,自己造工具、碾火药、制水泥、学技术、办工厂、测量工程等。在建设红旗渠工程的10年间,20万林县人民在风寒露宿、技术落后的困苦条件下,以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依托自己的双手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由此可见,在整个红旗渠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林县人民为了实现理想,不畏艰难险阻,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有力地展现了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3.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是红旗渠工程修建的动力支持。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党和国家、县外各省以及县内各行各业等联合作用的成果。在修建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尽心竭力给予大力支持,县外各省与林县积极开展合作,县内各行各业胸怀大局意识、积极配合工程建设[2]。这些力量都是红旗渠工程得以顺利修建的有力支撑。在整个修建的过程中,林县人民心连心,不计得失、不畏牺牲。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民工,大家都勇于奋战在第一线。只要对修建工程有利,大家都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奉献自我。在修建拦河大坝时,500名青壮劳力为了截流在激流中筑起了坚实的人墙。在修建红旗渠的英雄中,有些重伤致残,有些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包括年过花甲的老人和尚未成年的少年。诚然,正是林县人民这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才使得红旗渠工程得以建成,使得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二)红旗渠精神的育人价值

红旗渠精神所内蕴的实干精神、创业精神和担当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是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丰厚滋养,能够助力大学生成为务实笃行、奋发拼搏、担当有为的国之栋梁。

1.以实干精神助力大学生求真务实,树立群众路线的理念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其强调在正确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下,用实际行动去做、去践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强调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红旗渠工程的修建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心系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在修建的过程中,党员干部与林县人民齐心协力、同甘同苦,无论是商讨修渠方案还是开工修造,党员干部和民工们都实实在在地谋事创业,从未有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想法。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国家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脚踏实地地创造更多成果。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依托红旗渠精神蕴含的实干精神,助力大学生求真务实、树立群众路线的理念,是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有效途径。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能够激励大学生端正做事态度,锻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群众路线的理念,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时代新人。

2.以创业精神助力大学生吃苦耐劳,为理想矢志奋斗

在修建红旗渠10年的艰苦岁月里,红旗渠精神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彰显了林县人民应对困难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正是以这样的创业精神为根本立足点,林县人民修渠的理想最终得以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很难想象当年林县人民修渠的信念与艰辛。但红旗渠精神不应该被时空所阻隔。当前,我们正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民族复兴、国家繁荣需要新的一代人砥砺前行,为之努力。因此,以红旗渠精神蕴含的创业精神为依托,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高校思政课育人也要以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奋斗意识、坚定奋斗目标,助力他们在就业、创业等实践淬炼中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奋斗本领,为实现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3.以担当精神助力大学生乐于奉献,增强使命意识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拼搏奉献,就是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3]“渠史”彰显使命,红旗渠的整个修建过程充分展现了党带领人民谋幸福的决心、信心。林县县委同人民齐心协力,怀揣不计个人得失、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情怀,用自己的双手,为建设红旗渠工程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彰显了共产党人和林县人民的使命担当。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肩负新的历史使命。红旗渠精神蕴含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重要素材。将红旗渠精神蕴含的担当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用红旗渠英雄的光辉事迹感染大学生,用无数党员干部和林县人民“忘我”的精神鼓舞大学生,能够助力大学生增强肩负新使命的主体意识和行动自觉,在实际生活中乐于奉献,化身为新时代的亲历者、贡献者。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育人面临的挑战

在全面育人的时代场域下,随着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高校思政课育人在教育模式、方式理念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育人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其育人理念、育人内容以及育人方式需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其育人成才的实效性。

(一)育人理念更新不够,价值引领力不足

目前,高校思政课育人理念更新不够,价值引领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政课最根本的育人理念是立德树人。对这一理念,广大教师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并未在教育实践中深刻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全面释读,是高校思政课育人实践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受到自身文化底蕴和道德观点等多维因素的影响,其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认知水平还有待提升。第二,高校思政课育人未能深刻把握和全面践行培育时代新人的发展要求。时代新人是基于新的时代境遇所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大学生是时代新人培育的关键群体。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引导他们成为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时代新人强调要集理想、本领、担当、道德、力量于一身。但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较少明晰培育时代新人的发展思想,一些老师存在思想政治意识不强等问题,影响了高校思政课育人成效。第三,高校思政课育人需不断深化对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较少了解大学生在想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与创造性。并且在育人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重视政治引领,也要注重道德引领与文化引领,不断强化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价值引领力,提升其育人实效性。目前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高校思政课不仅要通过政治引领教育大学生爱党爱国、增强政治认同,也要强化道德引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并注重以文化引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育人内容转化不理想,思想阐释力不够

育人内容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引领作用。当前,高校思政课育人主要以教材为依托,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存在内容转化不理想、思想阐释力不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材作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的重要文本,是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主要依托。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文本中的理论知识阐释仍需不断加深,对学生的基本理论教育需进一步努力,达到“魂”的高度。大学生正处于知识体系亟需健全、视野格局亟需开拓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必须把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深刻的理论知识精心引导,促使他们能够深化对理论思想的认识,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育人内容进行了扩充。红色故事、时代故事、历史故事等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这些故事的阐释有待进一步深化,其需要更加全面性地将这些故事背后所内蕴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时代价值一一释读,以之彰显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思想阐释力,提升其育人成才的实效力。鉴于此,高校思政课应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不断完善、丰富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通过全面解读红色故事等育人内容,增强其理论厚度,提升其思想阐释力,促使其有效转化为高校思政课育人的重要力量。

(三)育人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实效力不强

当前,高校思政课育人方式主要是通过理论灌输开展教学,实践教学次数少且实效力不强。具体而言,高校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事实说理、理论灌输这一传统教学方法,且习惯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致使思政课缺乏生机与活力。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巩固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但是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实践体验法运用不佳,实践教学实效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趋于表面化,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等现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学生主体性地位不明显,容易影响实践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第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需进一步明确与落实,需根据特定的实践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重点。第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需进一步多元创新。现有的实践形式主要是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前往思政课实践基地考察的机会很少,使得学生的体验感不足。第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加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融合,摒弃“重结果轻过程”思想,努力增强育人成效。

三、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三重向度

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要以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切入点,从价值、理论、实践三个向度出发,提高其育人成才的价值引领力、思想阐释力及其实践教学实效力。

(一)价值向度:强化红旗渠精神对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价值引领力

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要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两者在价值引导上的融会贯通。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因此,强化红旗渠精神对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价值引领力是推动两者融合发展的首要前提。

1.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目标导向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校各项工作要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凝心聚力[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立德树人,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诚然,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必须遵循这一深刻要求,始终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发挥合力。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集中展现,是新时代推进伟大梦想实现的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既要在课堂教学上强化大学生对红旗渠精神内涵的价值认同,使其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意识,也提倡大学生“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7],在实践中砥砺奋斗、奋勇向前。如此,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淬炼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进一步回答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立德树人的重点问题。

2.明晰时代新人发展思想,铸牢使命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时代新人要信念坚定、奋斗有为、勇于担当,以坚毅的实干本领托起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目标也是新的时代境遇下大学生责任与使命的自觉显现。如此,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一方面,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担当意识,培育奋斗情怀,于时代嘱托中立奋斗之志。另一方面,其在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过程中,注重实干苦干,始终强调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姿态实现人生价值,圆梦幸福人生。因此,大学生个体既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实践、乐于奋斗,增强实干本领,也要注重同其他群体一起砥砺前行,在全社会的共同奋斗中凝聚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由此可见,红旗渠精神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相融合,其重点指向培育时代新人,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可以说,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是基于社会发展培育新的一代人的使命之需。

3.秉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复归人文关怀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性和发展性两个本质指向的统一”,既指向人的能力、思维、活动的全面提升,也指向人的思想、行动与价值判断的不断发展[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重要依据,旨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必须要以这一理论为根本指导,秉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复归人文关怀。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并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喜好,善于运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讲好红旗渠故事。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采取演讲、发言、参观、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深化对红旗渠精神的学习。除此之外,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必须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红旗渠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道德品质,促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提升自我。概言之,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要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为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理论向度:彰显红旗渠精神对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思想阐释力

高校思政课的首要特征为思想性和理论性,根本目的是教育大学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高校思政课要善于运用生动的理论话语释读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彰显红旗渠精神育人成才的思想阐释力。

1.坚持马克思主义元理论的基本观点

红旗渠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产生的时代结晶。高校思政课运用好红旗渠精神这一生动教材,必须要明晰其理论本质,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元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坚持唯物论。红旗渠精神是承袭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产物。在修渠进程中,林县县委与人民群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灵活调整修渠方案、采用科学方式,使红旗渠得以成功修建。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唯物辩证法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在修渠的进程中,林县人民曾遇到如何正确放炮的问题。于是,炮手们通过反复实践,总结经验,发现开山放炮和开渠放炮是截然不同的。诚然,事物的性质不同,所产生的矛盾也就不同。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除此之外,要教育大学生坚持唯物史观,坚定人民立场。修建红旗渠是为了解决人民饮水问题,其初衷是为人民排忧解难。修建红旗渠的过程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旨归,凝聚着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力量,闪烁着人民群众主体性光芒。因此,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价值底色。

2.赓续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红旗渠工程的成功修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与竭力帮助。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思政课教师要明晰中国共产党在红旗渠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赓续传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是要教育大学生赓续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红旗渠精神承袭了党这一优良传统。在修渠的过程中,林县县委与人民不畏困苦、攻坚克难,再次彰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苦创业的奋斗史。二是要引导大学生赓续我们党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团结协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强调团结各方力量,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党带领人民团结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红旗渠工程亦是如此,不是靠单独一方力量就可以完成。它是在党的领导下,领导干部、普通民众、省外援助及社会各行各业的相互配合中,所开展的一场实践活动,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闪烁着“团结铸就辉煌”的真理光辉。

3.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内在心态和精神样态的有力彰显,是一个国家昌盛富强的向心力。红旗渠精神浸染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其深刻内涵与民族精神一脉相传。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将两者联系起来,教育大学生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彰显红旗渠精神对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思想阐释力。一是要教育大学生弘扬伟大创造精神。红旗渠精神积淀于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变者恒通”的伟大创造精神。红旗渠工程是林县人民勇立潮头奋力闯,敢于创造、勇于开拓的结晶。二是要引导大学生弘扬伟大奋斗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红旗渠精神则植根于伟大奋斗精神的坚实土壤,林县人民是以砥砺奋进、不懈努力的干劲,用自己的双手修筑的红旗渠。三是要引导大学生弘扬伟大团结精神。团结精神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里。可以说,没有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就没有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红旗渠作为多方力量团结奋斗的结晶,无不突显了伟大团结精神的伟力。四是要引导大学生弘扬伟大梦想精神。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为理想而奋斗。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中,涌现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典型事迹。林县人民同样怀揣着解决吃水问题、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不辞辛苦重整林县河山,引来一渠水。可以说,林县人民修筑红旗渠,是对伟大梦想精神的接续谱写。

4.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我们党百年征程初心践行的智力支持,是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精神支柱。红旗渠精神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同根同源同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的融合,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天然的同一性,其根本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把握红旗渠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好红旗渠故事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以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教育大学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马克思主义是红旗渠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指引,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其根本追求。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巧劲”“韧劲”必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有力指导,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要教育大学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9],亦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日臻丰赡的根本原因。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篇章,红旗渠精神植根于林县人民“解决生存问题、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这是林县人民的初心使命,是他们奉献自我的逻辑基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坚守初心,勇担时代重任,以实际行动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三)实践向度:提升红旗渠精神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0]。诚然,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要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实践教学理念:注重人本精神的价值回归

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人本精神的价值回归。红旗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红色文化,其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使人们深受感染与教化。因此,在红旗渠精神的实践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具体而言,人本精神应贯彻于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实践教学实施之前,应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兴趣习惯、专业能力、家庭背景以及心理问题等,依据大学生自身的背景与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与实践活动,进行分层次教学,从而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除此之外,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注重传播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回归到自我人格完善和自我价值实现中。

2.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品质

实践教学要求具备与理论教学相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开展红旗渠精神实践教学,需要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主题,突出教学的侧重点,从而体现实践教学的针对性、计划性。并且,思政课教师要真正理解实践教学“实践”这一内涵,不能流于形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精神内核,是林县人民创业面貌的深刻展现。因此,在红旗渠精神的实践教学中,要以培育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品质为侧重点,助力大学生为理想而努力奋斗。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红旗渠精神实践教学的侧重点,开展有特色、针对性强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以之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厚植奋斗情怀,使得他们具备艰苦奋斗的品质。

3.实践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创新

丰富的实践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有效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要强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创新。在校内,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课堂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红旗渠》,使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思政课教师也可以举办与红旗渠有关的演讲、知识竞赛、读书会等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课堂生活,也能增强对红旗渠故事的了解。在校外,学校可以组织开展“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暑期实践,组织学生前往红旗渠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感,促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修建红旗渠工程的艰难,体悟红旗渠精神的深刻意蕴。

4.实践教学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教学的顺利推进与成效获得都必然以健全的实践教学机制为基础[11]。而实践教学评价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升华。完善的、人本化的评价系统是实践教学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因此,进行红旗渠精神实践教学,要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融合。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红旗渠精神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的参与态度、参与状况、组织纪律、思维方式进行评估[12]。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红旗渠精神的实践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提出相关建议,撰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并对此进行评估。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红旗渠精神的实践教学中,要善于将这两种评价有效融合。既注重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又注重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后的感受体验,从而深入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评价,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思政课“需求侧”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红旗渠的“难”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