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帮扶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及实践路径

2022-11-24 00:25:51甘灿业
关键词:劳动力岗位技能

甘灿业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室,广西 柳州 545616)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2020 年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之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转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中来,而加大就业帮扶,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在五年过渡期内,将就业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举措,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1]。就业在助推脱贫和增加低收入群众的收入至关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内外联动,既要发挥就业者主观能动性,又要加强党委政府制度性帮扶,创新性推进就业帮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就业岗位,不断巩固托攻坚的成果,增强乡村振兴的动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

一、就业帮扶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意义

(一)增加农民的收入

对农村地区,特别是对落后的边远农村地区实施就业帮扶,是国家重要的民生工程,是落实国家“六保”“六稳”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据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就业帮扶对增加农民收入功不可没,2020 年国家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588元,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个百分点,在农民收入来源中,就业工资收入的比率是相对比较大,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得益于强有力的就业帮扶举措的实施。但落后地区群众在就业信息接收、技能特长方面存在短腿,要想农民群众持续增加收入,需要党委政府创新性开展就业帮扶,做好平台建设,为村民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及岗位,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就是民生,乐业才能安居。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土地经营规模化成为趋势,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部分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转移到别的产业上就业。但是由于落后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技能欠缺,难以马上找到合适就业岗位,在家待业的时间过长,一方面是造成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是养成惰性,消磨进取意志,到处滋事斗殴,引发社会矛盾。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20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 560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到16 959 万人,这么大体量的农民工,绝大多数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他们没能很好地就业,滞留在农村,不仅导致经济问题,还引发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就业帮扶,推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就业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巨大作用,实践证明就业帮扶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需深入推进就业帮扶工作,提高帮扶效用,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人员实现就业,帮助已就业人员稳定就业,保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总体稳定,也是贯彻落实好《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要义所在,扩大就业帮扶覆盖范围,提高就业帮扶水平,提升就业质量。推进就业帮扶,还要实施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大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大力推进就业帮扶,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厚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就业帮扶在乡村振兴中的困境

(一)需就业帮扶的人多,岗位需求数量较大

经济落后地区的村民群众,由于信息闭塞,技能缺乏、视野狭窄、就业途径不多,相当多人员依赖政府的帮扶解决就业问题。2016—2020 年这五年间,全国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超过496.3 万人,年均将近100 万人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建档立卡以来,有家庭成员享受过就业帮扶政策的建档立卡户1 390.6 万户,占全部建档立卡户的93.8%。2020 年全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3 000 万人左右,体量非常之大。从这反映出,现实中就业帮扶的内在需求是很强烈的,需要就业帮扶的基数也很大,就业帮扶是落实国家“六保”“六稳”的重要举措,这要求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匹配的就业岗位,实现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需要就业帮扶规模很大,企业能够提供岗位数量有限,这是当下就业需求和岗位供给的矛盾,这给就业帮扶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

(二)企业发展困难,提供稳定岗位不足

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员流动受限,社会消费受影响,大量的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有些经营难以为继,甚至破产。经济下滑较为严重,2020 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仅为2.3%。因为经济发展困难,市场繁荣活跃不够,社会购买力下降,企业发展遇瓶颈,较多的企业采取停工停产的措施,甚至有些企业裁员,减少就业岗位的提供或者是提供就业岗位不够稳定,给推进就业帮扶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经济下行引发部分企业降资、裁员,群体性事件上升风险增大[2]。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并不是很高,技能娴熟程度低,当企业经营困难和能力不胜任时,这些人员可能成为最先裁减的对象。有些地方裁减对象较多,如果不及时提供就业帮扶,促进再次就业,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总之,因为整个经济不景气,企业发展困难,难以提供大量的稳定就业岗位,这也是当下就业帮扶的一大挑战。

(三)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冲击,影响外出务工就业

国内局部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时有暴发,对就业、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尽管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部分人对疫情依然存在恐慌,特别是边远地区百姓认为外出打工可能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概率较高,不愿意去城镇做工,而留在农村经营有限的土地,甚至就待在家里,也不从事农业生产。今年以来,在云南瑞丽、广东广州、江苏南京等地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给部分想外出打工的人员造成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广州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到发达地区找工作的意愿受到了更大影响。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部分地区政府明确要求在一些重要的公共场合,如汽车站、火车站、大型商超、医院及酒店等,全面实行“二码联查”,一些村民群众由于没有智能手机,不能方便地操作自己的健康码、出行码,加之未打疫苗,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四)文化技能较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需要就业帮扶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经济落后地区的低收入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落后地区,文化素质整体较低。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9 年以下的省份有云南、贵州、西藏和青海,而这四个省(区)每10 万人口中拥有小学文化程度比率分别为35.7%、31.9%、32.1%、32.7%,远远超过全国的24.8%[3]。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对教育重视不够,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不足,许多孩子没上几年学就出来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这造成欠发达地区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或缺乏一技之长,难以胜任许多岗位需求。还有发展意识不强,安于现状,追求进步动力不足,没有通过技能培训、文化素质提升培训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的理念。虽然当地党委政府组织大家培训,开办一些技能学习班,但农民积极性不高,参与度十分有限,有些人即使是参加培训,看中的是培训误工补贴,而不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和技能过低,造成他们只能做一些繁重的临时性体力劳动工种,还可能面临随时被裁减的风险。

(五)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行为较严重

边远地区有劳动能力的群体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掌握外出务工就业信息有限,对就业帮扶的路径依赖很强,部分人把希望寄托于政府及有关部门,期望政府能够包揽他们的就业,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他们片面地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建设,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是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政府做不好这些工作,就是不作为,不为百姓利益着想。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主动了解就业信息,搜集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积极去应聘或尝试,而是等着政府送岗上门,甚至出现党委政府热情焦急,而有劳动能力村民冷漠现象。还有些村民群众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对政府推荐的就业岗位不去应聘,挑三拣四,要求高工资、好福利,甚至不想工作,就等着政府给他送钱、送物、送低保。这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行为,以及村民群众对就业认识的不充分,为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加快乡村振兴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三、加大就业帮扶在乡村振兴中实施力度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就业帮扶工作

1.建立就业帮扶工作专责小组

就业帮扶工作专责小组负责对辖区就业帮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并根据职能的变化,及时调整人员,补充完善工作职责和相关督查考核办法。同时建立政府领导负总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4]。专责小组办公室放在属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构建就业帮扶的政府跨部门协同长效机制[5],统筹协调人社、财政、民政、教育等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就业帮扶工作。省市县统筹做好规划和设计,把就业帮扶纳入乡村振兴的考核内容,明确职责,层层传导,不断优化就业环境,构建完善的就业帮扶工作体系,做到就业意愿和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高质高效推进就业帮扶工作,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深化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

西部地区或被帮扶地区应主动与发达地区或帮扶单位的人社部门交流合作,共同签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开展劳务协作,建立用工企业岗位信息供给清单,并及时将筛选后的岗位信息送到贫困劳动力手上,注重劳务协作的就业稳定性,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一方面,为发达地区的企业有组织有计划输送优质的劳动力,同时签订用工合同,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保障就业人员的利益[6];另一方面,可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前移,为企业提供优质充足的劳动力,符合政策的,还给与各种补助补贴,提高企业落户西部地区的吸引力。各地结合实际,与发达地区签订对口转移就业帮扶协议,发挥发达地区和帮扶单位的优势,有组织转移欠发达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好就业帮扶要求,实现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更好的就业。开展劳务输出需要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提供就业岗位的省市应选择规模庞大、发展稳定的企业,并以吸纳能力强、工资收益稳定的企业为协作重点。

(二)认真摸清底数,掌握群众就业帮扶意愿

1.及时掌握农村地区需要就业帮扶群众的基本情况

发动农村所在的乡镇干部、村两委干部、乡村振兴队员等“三支力量”,摸清群众就业和培训需求,全面建立“一户一档”转移就业信息需求清单,详细掌握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年龄结构、素质技能、就业意向、培训意愿等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信息详尽。通过摸清家底,精准掌握需要就业帮扶对象及他们的诉求,及时、准确地把握就业信息数据,做到纸质台账和系统数据统一,实现就业信息高效匹配。由人社部门统一安排,对就业扶贫数据台账等基础材料进行完善,查缺补漏,确保实现台账、报表、系统“三对应”,做到县区、乡镇、行政村台账清晰、完整、真实。

2.加强农村劳动力返乡回流就业创业情况监测

摸清回流人员的再就业意愿和需求,有针对性为回流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宣传、岗位推送、就业援助、技能提升等就业服务,帮助回流人员尽快实现转移就业。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较多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帮扶的精神,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作为,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通过村委就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推进服务下沉,送服务上门,尽最大努力帮助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村劳动力,让他们感受到在家乡就业创业也是有奔头。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积极支持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依托园区和农民工返乡孵化园等平台,为返乡回流就业创业的群众提供就业创业的空间,在用地、用电、用水及贷款方面给予倾斜。

(三)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就业人员水平

1.实施“精准培训”计划

大力开展“千村万企”职业技能提升大行动,全面实施农村地区“1 户1 人1 技能”培训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落后地区建设技能培训学校,对已在就业扶贫岗位上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培训,不断更新其职业技能[7]。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培训实用技能,制定实施具有当地特色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或者已脱贫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

2.大力实施务工带头人培养计划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平台公司的作用,在他们的定点帮扶县区、乡镇或村屯开展务工带头人培训班,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竞争力。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为务工带头人送上扶贫政策解读、土特产销售、农村电商、抖音短视频营销、农林牧渔技术等实用性知识,全面提升务工带头人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带动更多的人员更好地务工。

(四)完善平台载体,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1.大力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服务

利用“人力资源市场”“掌上远程视频就业面试”“农民工远程视频综合服务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就业信息平台,开展线上就业服务行动,广泛联系重点优质企业定期举办线下线上就业帮扶专项招聘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就业。在边远农村举办“五个一”活动,即一轮招聘会、一轮岗前培训、一轮篮球赛、一轮座谈会和一轮文艺巡演的专项活动,把“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就业集市”等专场招聘会开到乡镇,将岗位送到村屯。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特色专场招聘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就业宣传,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8]。

2.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

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总体稳定,加大各类岗位统筹力度[9]。开发公益岗位“兜底”就业,对困难群众进行托底帮扶,积极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和非固定性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按照每个行政村1 人、“十三五”贫困村不少于5 人的标准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从事保洁、保序、护林员和养老服务等工作,让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为有困难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就业实现有稳定的收入,防止他们再次陷入贫困。

3.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出台加强村级劳务输出工作站建设方案,进一步建立完善行政村劳务输出工作站,为乡村劳动能力人员提供就业平台。对于达到3 000人以上的易地安置点,给予每个10 万元以上的经费扶持。对建成的劳务输出工作站要充分利用好,实现就业意愿和招聘需求有效对接,让村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就业信息。

(五)落实就业政策,及时地兑现各类奖补贴

1.创新规范职业介绍服务补助

对具备资质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村级劳务输出站工作人员成功推荐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可分别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职业介绍服务补助。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资质要严格审查,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进行充分核查,防止套取政府补助补贴。对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10]。同时不断完善和规范职业介绍服务补助事项,探索成立农民劳务合作社,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职业介绍服务。

2.创新实施“一岗多补”办法助推帮扶

政府可向用工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用于支持转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缴费差额,提高转移就业对象薪资水平[11]。企业安排岗位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及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签订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并且给予每位贫困劳动力不低于7 000 元劳动报酬的,按每吸纳一人,给予企业每月300 元的工资性补贴,期限最长6 个月。通过“一岗多补”,减轻用工企业的压力,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下,最大努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更好地吸纳乡村振兴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3.开展创业融资担保帮扶行动

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出台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困难劳动力申请国家创业担保贷款及扶持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加强小微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扶持,提高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贴息贷款担保资金。建立农民工创业担保基金,用于对创办小微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扶持。设立青年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项目,支持城乡青年创业就业。通过这些举措,撬动创业融资,为创业就业者及小微企业发展提供经费。

(六)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力

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优化,不断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制度,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价值链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核心竞争力,延长企业生命周期,让更多的企业为农村就业帮扶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2.加快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只有产业发展,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做好特色农业产业规划,重点发展有前景有基础有竞争的产业,深入打造形成产业集群,提供较多就业岗位。加快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及特色小镇建设,以园区小镇为平台,纵向上不断延伸产业链,让深加工、包装、电商、物流等环节深入农村地区,增加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乡村就近就业提供可能。横向上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旅文融合,大力发展农家乐、少数民族风情演艺、乡村民宿、农事体验、农村休闲观光和农村传统农耕博物馆等新业态,让村民群众就地就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村级集体经济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2]。

猜你喜欢
劳动力岗位技能
高级技能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