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亭蓉,彭吉萍 ,阮钰雯
(1.云南农业大学 学生工作部,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 宣传部,云南 昆明 6502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2]。在新时期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将其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边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青年大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武装中投身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和思想动力,是全党特别是高校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Web3.0 融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网络化时代改变了信息传播接收的方式和途径,也重塑了宣传思想工作的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3]。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4],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功能,将合目的性、人民性、规律性、有效性四者统一,结合地域特殊性、民族文化多样性、新时代网络学习宣传教育环境新变化和社会发展新形势,创新方法,推动制度与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与高校网络思想进行高效衔接,作为新的指导方针引领高校的思想建设,建设新型宣传教育网络平台,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构建网络学习宣传教育体系,真正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网络学习宣传教育取得实效。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文化赓续传承的重要使命,是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今,网络融媒体平台已经演变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全方位地影响着新时代青年的内在思想和外部行为[5]。一方面,暗潮涌动的西方网络社会思潮、激烈交锋的国际环境、诱惑难辨的网络空间等新变化对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因其地域的特殊性、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关系复杂和时代发展变迁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网络学习宣传教育面临极大挑战,存在“双主体”问题、实效性困境、平台技术人才短缺等突出问题。
首先,学习宣传教育的教育者主体作用发挥不力。根据笔者对三所西南边疆地区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层面,96.7%的被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认同度持续向好向上,99.3%的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84.9%的学生对中共一大、南昌起义、长征和改革开放等党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示了解;调查发现,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较为强烈,22.4%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辨识和判断力,对党史国史学习理解不够全面深入,少数学生理想信念有时不够坚定,存在被西方受到西方敌对势力通过不良网络平台等渠道宣扬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宣传渗透的危险。
学校层面,目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网络宣传教育协同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宣传思想工作主管部门网络宣传教育创新不足,对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工作方式和宣传教育渠道传统单一,未能有效整合校内外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和区域优势资源,没有构建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入脑入心的网络学习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专业课教师仍存在缺乏课程思政核心意识和政治站位的情况,认为学习宣传教育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责任的观念仍未彻底改变;在社会角色虚拟与现实间存在转换困境,尚未做到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并没有与思政课程达成完全贯通的效果。同时,辅导员还没有树立起“三全育人”理念下的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思维意识,辅导员将理论宣讲、主题教育等学习宣传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还有待加强,尚未树立主动运用新媒体开展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的理念。
其次,学习宣传教育的教育对象主体性尚未有效激发。思想道德内化理论与建构主义都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有一定的要求,即必须是主动参与而非被动参与,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思想内化、行为外化和实践转化[6]。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内容呈现方式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方能达到使青年大学生主动认同新思想,进而入脑入心的效果。然而当前的宣传教育学生被动接受多,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网络传播方式及接收习惯,有效融入边疆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红色革命故事的自育和朋辈互育功能发挥欠缺,学生主动参与的受教育者主体性、积极性未能有效发挥。
首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络学习宣传教育最终目的是达到入脑入心的实效,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网络学习宣传教育教育过程中,网络新媒体平台阵地内容建设不能满足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大学生学习成长需求,未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以形象化、生动化、通俗化、简洁性的宣传教育内容呈现给受教育对象,文稿简单转载式的网页内容学习,不仅不能有效吸引大学生学习思考的热情,反而容易让新思想的网络学习宣传教育流于形式,学习也是走马观花,难以取得学懂悟通的宣传教育目的。
其次,网络学习宣传方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和亲和力。根据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师生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多数高校都是采用校内微信公众号、校园网宣传报道等方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网络平台阵地少而单一,学习宣传限于讲座和座谈交流等新闻报道、简单图文转载等少数几种传统方式,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打造宣传教育融媒体矩阵,更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再次,网络课程教与学的内在动力仍待激活,一是网络课程内容理论讲解不够透彻,日常化渗透、情景型转化、情感性连接不足,未能很好地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渗透相结合;二是个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不足,尚未充分发挥全员全过程协同的网络学习宣传教育效果,导致新思想入脑入心并未取得实效。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学习宣传教育在维护国家和边疆稳定的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略等的深入实施,目前我国的西南地区不仅在经济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道路交通改善、教育事业等方面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当前网络学习宣传教育的氛围和助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地方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底蕴和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多元民族文化环境的涵育功能发挥不足,没有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有民族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新思想网络宣传教育过程,线上教育教学、网络思政平台、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等对新思想学习宣传教育具有导向、约束、塑造和推动功能的场域作用发挥不够,未能建立网络学习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得宣传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进一步加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战略重要性,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建立以党委主责、主要负责部门主导、二级学院主推、专业课教师协同、辅导员主建、网络学生骨干引领的六级联动协同工作机制,采取众创共创模式,优化内容供给,充分发挥学习宣传教育“双主体”协同作用。
一是提升网络宣传教育主导者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完善知识体系与逻辑框架,将教师自身学深悟透和深刻把握理论精髓作为前提。二是深入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掌握青年学生学习宣传教育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理论上的困惑,找准宣传教育的关键点。建立高校辅导员、学生骨干等网络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培训体系,增强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校情、学情、舆情、网情的观察、判断、辨别能力,见微知著,找准宣传教育的聚焦点。三是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研究网络学习宣传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变化过程,找准宣传教育的切入点。四是树立网络思政育人理念,深入了解、熟悉并充分运用“三微一端”、易班、抖音等网络新媒体矩阵平台,创新运用H5、音视频、网络宣讲等宣传教育技术、平台、手段,使宣传教育走在青年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前端。五是树立受教育对象的网络学习宣传教育主体意识,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和高校网络人才培养形结合,综合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用共创模式完善体系,优化内容供给;通过朋辈互育、骨干示范引领等方式,打通学习宣传教育全过程,构建起“双主体”全员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能否从网络学习宣传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角度开展内容创作生产和供给,是高校推进新思想入脑入心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坚持网络宣传教育的人民性的原则,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和期待、青年网络思政教育需求和提升网络宣传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要求相结合[7]。
一是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在宣传教育中尊重学生之关切,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以当下青年网络信息接收习惯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比如基于易班优课、中国大学生在线平台开展“新时代 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闯关竞赛;运用H5 制作新思想内容图解,了解新思想提出的社会和理论背景,青年新思想入脑入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等。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宣传教育,积极选树典型榜样示范引领,形成主客体融合发展、翻转互动的宣传教育新模式,让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得到强化。
二是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精确评估学生理论学习认知能力。根据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本地生源所占比例大、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实际情况,通过靶向定位,分类施策,深入掌握理论需求的层次性,推动宣传教育的对象化发展,让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找准他们的心理诉求,培养和发挥学生主体的网络新媒体应用技能,在学习学习宣传教育中注重给其所要、投其所好,面对需求不同的大学生群体,需要精准分析适用的宣传教育,不应该将一种策略应用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其认知水平有所不同,对思想体系的理解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该清楚阐释理论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价值指向以及实践成效,让青年学生切实感受理论的魅力和价值,为新时代青年解疑释惑,在对青年成长成才的关怀和服务中,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理认同。
三是要多在通俗化、大众化上下功夫[8]。要善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学深悟透,找准理论支撑、找到学术接口、建构学理框架,坚持准确性原则,用语通俗化、大众化、形象化、生活化,将新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论价值及重要贡献,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图文、音视频等通俗明了的方式呈现,比如设置“我说新思想”辅导员线上新思想学习宣传教育专题视频讲述类栏目;开展“图说思想”线上插画展播等,提升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
对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存在的困境,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待和分析,建立动态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定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同时,更应该看到其多民族天然传统特色文化育人资源优势。
一是在网络思政育人过程中,用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挖掘边疆民族地区红色革命文化、历史上在边境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曲调、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资源,通过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孵化等网络宣传教育实践途径,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优质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过程,比如结合“一节一推选”工作,通过长征精神、滇缅战争精神、西南联大精神、扎西会议精神、白族抗日英雄周保中、祥云英雄王德三、革命先行者王孝达等的革命故事和先进事迹融入大学生喜欢的微电影、短视频创作、图片网文故事、动漫动画、音频歌曲作品中去,创作一批传承民族革命精神,展现大学生砥砺奋进,为边疆民族团结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力度、有价值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不忘历史,激发和夯实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民族团结才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二是充分挖掘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方式,开展“拥抱石榴籽,绽放石榴花”等民族文化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网络思政新媒体平台开展民族文化展示活动覆盖面广的优势,以青年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方式,将家乡的民族文化特色服饰、习俗、饮食、歌曲、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元素,以摄影、短视频等方式,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以大学生群体感兴趣并且能够完全理解的话语来讲述我国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讲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红色革命故事等,重点强调近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西南边疆地区发展的指导意义。在讲述理论情怀时运用了互联网思维,这样一来就完成了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的高度融合,大学生由此更能认识到自己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大潮。
一是要善于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将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和推进新思想网络学习宣传教育工作相结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将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了解师生所思、所想、所惑、所求作为开展网络学习宣传教育的切入点,与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存在的思想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重视思想网络宣传的作用。通过录制学校党委领导干部、思政理论课教师、优秀学生党员宣讲团新思想专题党课视频,并在易班优课平台、微信公众号、B 站等网络平台进行多平台推送,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习生活、贴近职业发展、贴近人生规划、贴近情感交流和内在发展需求的内容呈现方式,以显隐结合的方式,推进新思想入脑入心。
二是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把宣传教育深入网络空间、融入网民生活,让网络符号普及到千家万户。构建包括“三微一端”、B 站、抖音、易班等平台的“5+1”网络融媒体矩阵平台,系统梳理和运用“学习强国”等平台关于新思想的优质音视频等资源,通过轻应用快搭的方式直观、系统、全面、形象生动地将新思想强大体系和丰富内涵在媒体矩阵平台呈现。例如,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家乡发展变化的生动事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对当地青少年一代的深刻影响等学生身边有切身体会的故事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宣传讲述,引发青年的共鸣,使他们真正理解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含义,以及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解决民族群体的切身关切的实践举措。
三是充分利用新兴技术,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准确捕捉社会存在的问题,抓住全民的思想浪潮方向,将网络作为宣传的重要场所,把握网络宣传的时度效,重视宣传教育引领力的提升[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具有规范的学术话语体系[9]。网络学习宣传教育具有时效性强、传播力强、覆盖面广等优势,但绝不能完全取代线下面对面的教育浸润,网络信息还存在碎片化、简单化等特点,网络宣传教育往往难以准确传递深刻的学术规范概念及理论要义,在引导青年学生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和实践价值方面也存在不足。因此,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网络学习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线上线下学习宣传 教育协同,构建大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带动其运用新思想指导学习实践、解决成长成才困惑的理论自觉。
一是要积极构筑网络新媒体平台矩阵,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新技术及人工智能手段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精细化内容推送、滴灌式“点播”,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优势,以便捷性、多维度、分类化、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激发各类群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构建起网络学习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二是要把握实效度,结合时政热点,抓好重大节庆日及重要时间节点,营造声势,顺时顺势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将网络平台学习宣传教育和线下思政理论课、课程思政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协同配合,增进思想理论面对面讲授的体系性、深刻性、完整性及师生及时交流的互动性,凝聚合力深化入脑入心取得实效,形成网上网下协同并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的生动局面。
三是创新模式,改变方式,利用易班优课等线上教学示范平台,把线下课程和网网络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开展互动化宣讲等方式,在提升理论深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途径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为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努力奋斗,这两个目标发生碰撞之后会相互融合,指引着青年大学生走上推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高校肩负着创新推动党的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责任和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技术在科学理论传播上的技术优势,从构建机制、聚焦需求、发挥优势、构筑平台、增进协同等层面入手,强化网络学习宣传教育的“双主体”协同作用,线上传播和线下实践协同,尊重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提升学习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促进网络学习宣传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自觉,是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