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江华
党的二十大着眼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站在大党大国的高度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战略性规划部署,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战略,迈出了民族复兴的重要一步,具有深远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是百年大党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前行号角和行动纲领,令人激昂澎湃、备受鼓舞。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高质量推动组织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城市副中心组工力量。
▲ 通州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陈江华
深刻感悟伟大变革中的制胜经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举世瞩目、令人鼓舞。对于北京和城市副中心来说,过去十年也同样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以及市委的坚强领导、强力推动。十年奋斗一路走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两个确立”是新时代最大政治成果、最重要历史经验、最客观实践结论,必须倍加珍惜、坚决捍卫。
当前,城市副中心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落实好“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的奋斗目标和打造“七个之城”的具体任务,关键是要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要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全方位掀起学习贯彻热潮,针对各层级、各领域党员干部,广泛开展科学性、实效性教育培训,使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切实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推动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推动党建引领城市副中心共商共治共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城市副中心建设任务重、标准高,要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持续深化基层组织体系建设,让党的旗帜在各条战线高高飘扬,成为推动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是抓基础,筑堡垒。对换届重点难点村、信访问题突出村、基层治理薄弱村开展专项攻坚,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深入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高质量抓好国企领域、公立医院领域、中小学校领域党建工作,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副中心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二是抓队伍,育“头雁”。实施副中心基层干部培养成长计划,采取大挂职、大拉练、大培训等方式,加大培养交流和基层后备人才储备力度,创新推进村“两委”干部考核,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整体活力与履职能力。三是抓引领,出经验。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动员,推动“双报到、双积分”、“小支部、大党建”、副中心基层治理“5·20”等机制落地落实,实施副中心基层党建“亮点工程”,加强跟踪指导,培育打造品牌。探索实施“两新”组织“标杆引领”行动,推行“支部联支部、小哥联住户”“三同五员”等工作机制,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更好参与城市基层治理。
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建设堪当城市副中心建设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紧紧围绕副中心高质量发展,选优配强育好“骨干力量”,推动干部队伍建设提质升级。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整体结构。制定实施新一轮干部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做实做细“知事识人”工作,着力强化关键领域、重点地区班子配备。大力度盘活存量干部、激发内生动力,继续从中央单位、市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首都高校、中心城区引进高素质干部到副中心任职或挂职,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储备力度,统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二是服务中心大局,提升干部素质。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贯彻落实全市领导干部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紧盯“一把手”关键少数,举办政治能力提升培训班,帮助干部提升把握大局、攻坚克难的能力水平。结合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干部需求,开展公共服务品质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运河文化等特色专题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提升能力水平。三是培塑斗争精神,激励担当作为。注重在疫情防控、接诉即办、信访维稳、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中“贴近式”考察识别干部、“实战式”培养磨砺干部,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快速集聚基础性战略性的资源支撑,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创性地用一个独立部分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系统论述,并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进一步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快速集聚优质人才,在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过程中创造“副中心成绩”。
▲ 陈江华(右四)到杨庄街道广通社区调研
一是以政策活力激发引才活力。强化副中心人才政策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作出突出贡献、发挥较大推动作用的人才(团队)加强表彰奖励。推进实施人才住房保障管理办法,整合区内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等保障资源,完善政策供给。二是以产才联动夯实发展内力。立足重点功能区和特色小镇等领域发展需求,研究谋划引才聚才举措。修订完善“两高”人才评选实施细则,在选拔标准、平台使用、资金支持、服务配套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升级,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三是以优质服务涵养人才生态。持续优化人才服务小程序模块,探索在张家湾设计小镇、网安园、国际人才社区等人才集聚区域布局人才服务站点。高水平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副中心人才发展综合环境。四是以区域联动助推协同发展。深化“通武廊”“通宝唐”“通滨雄”干部人才交流合作,加强信息共享、评价互认、保障延伸、资源共用,以区域人才协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