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建造了历史上的『魔都结界』

2022-11-23 08:48余思彦
上海人大月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海塘石塘金山

文 余思彦

在上海的都市传说中,“魔都结界”一词近年来被戏谑得神乎其神,在台风强汛袭来时更一度为人称道。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一种“魔都结界”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末期。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漫长的大陆海岸线,全长达1.8万余公里。广大滨海平原是重要的农业产区,也是重要的人口密集区。从汉代开始,我国先民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就创造和发展了海塘工程,捍卫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媲美的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

上海地区的海塘主要分布在浦东、宝山、金山、奉贤、崇明5个区,其中金山沿海地区是上海最早成陆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的人类定居地之一。为了抵御潮灾,人们在此筑下了第一道防线——金山海塘。金山海塘地处上海市西南、杭州湾北岸,西与浙江平湖海塘相连,东与奉贤海塘相接。整条海岸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典型的弧形海岸,历史上以风大浪急著称,灾患频繁,咸潮经常入侵,因此金山海塘一直是上海地区历史上险要且重要的海塘岸段。

金山海塘的历史悠久还被记载在《上海水利志》中,上海地区有记载的最早海塘就是三国东吴末期金山沿海建造的“金山咸塘”。至今,金山沿海还留有不少与古海塘有关的遗物遗迹。例如,金山嘴渔村沪杭公路段就修建在海塘之上,漕泾镇护塘村的村名也得名于历史上的“里护塘”。这些都反映了沿海人民自古以来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充满智慧、勇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精神。

在保留下的文献记载中,金山海塘经历了多次内迁重筑,反映了沿岸岸线的坍陷,一般认为,杭州湾北岸金山段自东晋以后至清初已后退达20公里。在金山海塘修建历史中,不得不提到的是,明清时期来自金山张堰的吴氏家族。他们投身海塘建设,造福乡里,为时人称颂,其中以明成化年间的吴克平,明末清初的吴嘉胤、吴钦章父子最为知名。

《吴嘉允像》,清徐璋《松江邦彦像册》,纸本设色,纵29.4厘米,横31.6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吴克平,生卒年无考,金山张堰人。据崇祯《松江府志》卷十八记载,明成化七年(1471)秋天,“大风海溢,漂人畜,没禾稼”,沿海风潮漫过海塘,危害人畜,庄稼被淹。巡抚都御史毕亨、巡按御史郑铭、水利佥事吴等人倡议重修海塘,当时采用了吴克平的建议。在乾隆《金山县志》中更进一步指出“成化中筑海塘,耆民吴克平独筑一百四十余里”。毕亨为了嘉奖吴克平的功绩,向上级推荐其担任政府官员,没想到吴克平力辞不就。毕亨于是再向上级请示,将张堰镇秦望山及绕山河流“给牒归之,以酬其力”,以表彰吴克平修建海塘的功绩。据明末清初多次参与海塘修建的曹家驹在《说梦》中记载,他曾爬上秦望山顶,看到遗留的废址断碑,询问山上寺庙的僧人,都茫然无解,于是请教吴家后代、与其共同参与海塘建设的吴钦章。吴钦章告诉他,山顶上是“毕抚台生祠基”,正是吴克平为了报答毕亨而建了一座生祠,接受历代奉祀,祈保地方平安。当地人民奉毕亨为神,俗称为“毕大老爷”。

吴嘉胤(1569—1645),字绳如,又字君美,明天启四年(1624)举人,吴之贤之子、吴潮之孙,金山张堰人,著有《漴阙捍海石塘纪》,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抄本,该书备述修塘经过并附有石塘图,为我国研究海塘史的重要著作。吴嘉胤育有三子,为钦章、钦典、钦任。清代文献中,因避雍正胤禛讳,吴嘉胤写作吴嘉允或吴家印。史载吴嘉胤“方正不苟”,明朝覆灭,他慷慨赴死,其忠烈事迹被后世铭记。《明史》卷二百七十五记载:“嘉允,字绳如,松江华亭人,由乡举历官户部主事,奉使出都,闻变,还谒方孝孺祠,投缳死。”

吴嘉胤由乡举而历户部主事,就是因其参与督建金山海塘有功而受到推荐。明代崇祯六年、七年间,金山漕泾漴阙一带海塘连溃。松江知府方岳贡请吴嘉胤督工石塘。其中的漴阙石塘工程,是江南海塘史上的首次石塘工程(以往皆土塘),揭开了明清江南海塘修建史的大幕。当时的漴阙,是榷关的所在地,史载“西亘金山,东连上海,鱼盐云集,商贾辐辏”,并且是邻近地区商贾、渔民和乘船去普陀进香之人的必经之地,也是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因此,海潮涌入,海塘溃败,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官府和地方士人都呼吁修建海塘,以捍卫漴阙榷关的地位。

出身塘工世家的吴嘉胤,对先祖吴克平的修塘功绩自幼便耳濡目染,熟悉塘工技术及管理。在接受主持海塘工程这一任务后,他全力以赴,使原定三年的工程,仅十三个月即告竣工。这种速度让时人震惊,充分体现了吴嘉胤所带领的督工、施工团队的尽职尽责与高效。期间他为了筹集经费,常驾一叶小船到处募捐,并制定了有田百亩的富户一律劝助每亩捐银八厘的办法。以后此法成为制度,一直延续到清初。在筑塘过程中他革除弊端,不许衙门、公差层层克扣,并随时访问督工人员,检查发出的银两是否全部给领,使石塘工程得以顺利完成。施工期间,吴嘉胤就住在海边,家也不回,一木一石均要亲眼查验,当时人称其对待塘工如治家事。海塘修建完成后,在大司农张有誉推荐下,他被起用为户部山西司主事。明末,吴嘉胤奉命出都,当听闻镇江已被清军占领失守后,他立即返回京城,在哭完孝陵、拜谒完方孝孺祠后,自缢身死,据记载其死后“越五日棺殓,面如生”,其忠义可见,因此,其殁后门人私谥“忠介”。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为其赐谥“节愍”。吴嘉胤因其修建海塘的贡献,在清代得以列入金山县的忠义孝弟祠,与历代金山名宦一起,接受市民百姓的供奉。

吴钦章,字含文,吴嘉胤之子,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金山张堰人,著有《漴阙石塘录》《南湖》《南塘》等书,是少有经济之才,遇事果断。成为举人后,两赴会试,均不第。其父殉节后,他扶柩归里,入清后未参加科举,时人都敬佩他的高风亮节。

金山仿古代海塘建筑结构展示点

顺治七年(1650)、康熙三年(1664),漴阙一带石塘两侧土塘再次崩溃。受到巡抚韩世琦的邀请,吴钦章继承父业,督工修筑海塘,不辞辛苦,一丝不苟。当时百姓为繁重赋役所苦,胥吏、公差、地保又趁机勒索,吴钦章通过修筑海塘,了解民情,提出了“均田均役”的建议,统计全县田亩,分别规定征收图额,依期催办,使胥吏不得上下其手、从中作弊。娄县知县李复兴将其建议上报,经江苏巡抚批准而向各县颁行,百姓皆感怀其恩德。吴钦章年八十二岁而卒,乡人私谥“贞定”。

明清之际修建海塘的金山张堰吴氏家族,得到了海塘治理专家曹家驹的高度称赞,他曾对吴钦章说,“松江筑塘,当以此公(指毕亨)为开山祖,而君家上世(指吴克平)即与其事。今君父子两世宣力海疆,俱不愧云礽之裔。”他们致力于海塘建设,受到地方士人的高度赞扬,也成为上海沿海人民抗击海潮、不畏艰难的优秀代表。

在漫长的岁月里,金山人民与海潮作着长期的抗争,海塘的建设史也是金山人民与海洋相搏相生的历程和智慧结晶,是人民的智慧、善良、勤劳、勇敢共同造就了这条历史上的“魔都结界”。如今沉睡在沪杭公路下的金山海塘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却依然见证着这片土地的蓬勃与活力,见证着人民的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海塘石塘金山
沉默的北海塘
全国首个海塘遗址 博物馆杭州开馆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作品赏析(1)
Старинный приморский город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
鱼的温暖
礼仪是一种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