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治理:疫情下须破新题

2022-11-23 08:48文宗原
上海人大月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餐食执法检查食堂

文宗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短短十个字,写透了食品安全亘古不变的重要性——它事关江山社稷,也关乎每一个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存在着“外地供沪食品多、境外进口食品多、市民在外就餐多、日常外卖订餐多”的特点。现行的《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7年在市人代会上审议通过,时称“史上最严”。而食品安全执法检查自2011年以来,曾连续7年列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项目,可谓“数年磨一剑”。

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多重风险交织,《条例》贯彻落实是不是到位,食品安全监管又会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再次对《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聚焦社区长者食堂、学生用餐、网络食品经营、食品安全基层治理等检查重点,赴4个区开展7次现场检查,调研19家单位,听取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50多条意见建议,与8个区进行市区联动,提取“12345”2万多条投诉处理数据,查找问题,寻求对策,回应社会关切。

一老一小总关情

每到饭点,徐家汇街道“食尚书舍”社区食堂都会迎来一拨又一拨的就餐人群。作为老年食堂,“食尚书舍”宽敞明亮,价格亲民,适老化改造后的室内斜坡更是方便了使用轮椅出行的老年人。如今,上海全市遍布着不少像这样价廉物美的社区长者食堂,深受市民的喜爱。

在此次执法检查中,上海人大研究会基层立法联系点还特地配合组织了相关暗访调研,研究会的十几位老同志分赴各自家附近的社区长者食堂吃一顿饭,体验了一把,在最后的调研报告中基本都打出了“满意”的印象分。

然而检查发现,也有不少社区长者食堂和养老机构食堂管理不到位。部分社区老年食堂准入门槛低,设施设备陈旧,操作不规范,环境卫生不符合要求。一些养老机构食堂还未按《条例》要求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存在不小的食品安全隐患。“一些老年食堂是从小餐饮改造而来的,达不到‘食堂’的规定标准,比如缺少标准的备餐间,餐品摆放、打餐操作不规范,烧好饭菜后两个小时内食用也难以实现。”曹杨新村街道市场监督所副所长顾元琪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这些问题。他建议,要压实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尽快建立完善长者食堂的准入门槛,规范食堂布局、设施设备要求等标准。对于一些老年食堂餐食“高油高盐高糖”的问题,他呼吁社区老年食堂尤其需要关注老年群体的饮食健康,科学合理地提供一日三餐。

在校的孩子们吃得怎么样,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6月伊始,初三、高三学生复学在即,执法检查启动后的第一站就是中学食堂。据介绍,目前全市持有有效食品经营许可的学校食堂4478家,学生集体供餐配送单位36家,“互联网+明厨亮灶”基本达到全覆盖。不过在执法检查中,检查组了解到,少数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单位配送单位管理不够规范,存在餐食加工至食用时间超过2个小时,以及盒饭保温效果不达标等问题。代表们建议,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和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制,严格食品加工过程管理,建立完善供应链体系,真正让孩子们吃得安全、健康、营养。

聚焦食品安全新问题

拆开预制菜料理包,加热几分钟,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就能上桌;动动手指,手机上下单付款,不用等太久,一份餐食外卖就能送到家门口——近年来,受疫情的叠加影响,人们在食品消费模式中越来越追求便捷:预制菜市场需求大涨,社区团购发展迅猛,外卖订单增多。食品安全监管也面临着新形势、新变化。因此,此次执法检查关心市民不仅要吃得安全,还要吃得健康、科学、便捷。

新赛道已经崛起,但是相应的监管还未跟上。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的报告显示,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的预制菜不预告,部分社区团购生鲜食品进货渠道不明、数量不足、质量堪忧、存在安全隐患等都成为新的投诉热点。

在执法检查中,代表们发现,尽管预制菜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行业缺少统一的定义和强制性标准,监管要求也不明确,部分产品目前缺少许可准入审查规范,特别是冷藏类调理菜肴,尚无法纳入食品生产许可。在审议中,郑沈芳委员建议尽快为预制菜行业“划定红线”:要加快制定相关行业政策规范和指导标准,对于预制菜所涉及农产品原料的追溯、制作流程及冷链运输等要求,要有进一步的明确规范,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疫情下,越来越多的餐饮单位由传统的店堂经营,向兼做或是专做外卖配送转变。依靠快递小哥送餐看似方便,实际上顾客也缺少了对现场餐食制作及环境的直观体验。执法检查报告显示:部分从事网络餐饮服务为主的美食广场在食品原料、加工操作、配送过程等方面规范化管理不足,有的外卖餐饮加工场所环境脏乱差。为此,代表们建议,随着助老餐食、学生集体用餐等越来越多领域采用食品配送,可以考虑将“互联网+明厨亮灶”以及“食安封签”作为义务性规定入法,推动相关措施全覆盖。

期待与时俱进的监管

对于一线的执法人员来说,线上线下实现联动监管才能让食品安全监管事半功倍。然而在现实中,有时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形:这边线下执法人员已经对问题商品进行了处罚,那边问题食品还挂在平台的销售榜单上,未能在第一时间下架。

对于饿了么等第三方平台而言,要履行好《条例》规定的监管责任,就要通过比对监管部门的数据,去查证店铺的食品经营许可证、骑手的从业人员健康证等。然而人工逐条比对效率低下,相对于每天庞大的数据量,显得力不从心。显然,大数据的开发与运用在第三方平台的期望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实际操作中还有一定的“落差”。

对于线上线下联动监管,深谙当下年轻人就餐习惯的市人大代表李腾给出了他的看法。他注意到,大家在选择餐馆时喜欢上大众点评网上看一看各个餐厅的口味与环境,但食品安全状态是“笑脸”还是“哭脸”,需要走进店里才能看到。如果这家店因食品安全问题受过处罚,也少有消费者会知晓。既然平台的流量这么可观,为什么不能通过信息公开来引导消费者“用脚投票”呢?李腾建议,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将餐饮单位食安“脸谱”状态、疫情防控指数、接受处罚信息等线下监管数据引入线上,通过社会监督提升食品安全主体的责任意识。

小型餐饮无证无照经营曾经是困扰上海城市治理的一道难题。不过2017年出台的《条例》第四十三条为这道难题提供了破题之策。根据规定,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但经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依法取得临时备案。2019年,上海市食药监局颁布了《上海市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监督管理办法》。这些年来,上海的小型餐饮无证无照经营整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包括“梦花街馄饨”在内的一批小店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虽然小摊小贩在中心城区少见,在一些大学城附近、城乡结合部依然存在。钱耀忠委员表示,规范有序的城市烟火气明显不足,也就给了无证无照食品摊贩存在的空间。结合近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他提出,在划定从事经营活动的公共区域时,要充分考虑大学城、城乡结合部等消费比较旺盛的需求,要采用疏堵结合、积极引导、严加监管的办法,将食品摊贩规范有序地纳入到公共区域从事经营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守护好城市烟火气的同时,守护好老百姓的食品安全。”

猜你喜欢
餐食执法检查食堂
一种基于移动端的航空餐食销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学珍食堂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食堂
“第三方评估”助力执法检查提质增效
擎起“法律巡视”利剑
2013—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项目汇总
世界银行:可持续的学校餐食计划要避免“一刀切”
注重在提高执法检查实效性上下功夫
食堂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