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贝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7)
创造性转化是指传统中有些东西是可以转化的,是值得转化的。这种转变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不是外来事物的强行移植。中国古代传统学徒制已很难满足培养全面的、标准化的、大规模的技术技能人才。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古代传统学徒制面临着“创造性转化”的重要任务,我们需要真正认识古代传统学徒制,创造性地给予其以新的解释和重构,使之获得现代人才培养的能力与任务[1]。我国应发展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中国古代传统学习体系蕴含着极其宝贵的精华,在当代呈现出分裂和隐匿的倾向,中国古代传统学徒制的创造性转化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传统学徒制度的创新转换,将促进“育人”和“授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中国传统学徒得以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学徒制度的现实意义。
对我国古代学徒制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创造性转化出适合我国社会现状的,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应我国社会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造性转化,能整体把握学徒制制定和实施的大环境,调整和完善学徒制的内容,为制定具有更强可操作性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当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注重理论模型的讲授到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规正了以往职教发展的误区。中国古代学徒制中就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2]。中国古代学徒制是一种集技能操作和德育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式。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可以通过向发达国家借鉴经验、学习、引进,但不能脱离中国实际,尤其不能脱离我国古代传统学徒制这一基础,才能更好地从自身的历史与变化中寻找到能够借鉴学习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需要我们根据现实需要将古代传统学徒制进行创造性转化,即通过创造性理解和运用,才能形成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取其先进的带有共性的内容的基础上,融合我国古代传统学徒制的合理因素,实现我国古代传统学徒制的现代转化。
正确理解并将其转化为中国乃至世界高等职业学院的宝贵资源,既要正视它的优良传统,又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与重组,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走入现代社会,走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具有现代生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中国古代传统学徒制进行创造性转换,能够促进“授技”和“育人”相结合的新型学徒制,能有效地继承传统学徒制的优良内涵,减轻中国高职教育本土化的危机,强化中国高职教育的本土原创性,凸显中国传统学徒制的现代价值,促进中国新学徒制走向本土化、自觉发展[3]。
中国传统学徒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中国传统学徒制度的创新转换进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唤醒文化自觉意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德国“双元制”的实施,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度等都为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度提供了借鉴,但是“中国特色”的学徒制度却没有形成[4]。西方近代学徒制度也是从传统学徒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必须具有中国的传统元素。中国传统学徒制度蕴藏着宝贵的精华,在当代呈现出断裂、隐匿的倾向。因此,中国传统学徒制度的创新转换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职业教育界的自觉意识不强,西方职业教育的话语逐渐掩盖了中国的传统模式,而职教学者们忙于复制和诠释西方的理论,使中国的传统学徒制度失去了本土的洞察力和独特性,传统的本土学徒文化也出现衰退的趋势,中国的高职教育也陷入了原创性不足、越来越突出的地方化危机。在继承传统学徒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授技”和“育人”相结合的创新,使中国古代学徒制度得以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学徒制度的现实意义。
古代学徒制的创造性转换,既不是学校的口号的变化,也不是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的简单的移植,而是观念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是先辈培养人才的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发扬光大,是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碰撞中产生的。传统学徒制度的精髓,既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转变为新的学徒制度,又能使其更具民族特色。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就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原则方法[5]。“首先是批判,剔除其糟粕,消除其负面影响和阻碍作用;其次是继承,即选择、吸收、利用:其三是超越,即创造、发展”。
我国古代的学徒制度是我国古代培养传统人才的重要手段。这是一种高度情景化的学习形式,学员可以通过实际的手工体验和观察师傅的劳动技术特征,逐步掌握师傅的劳动技术,并在师傅的带领下进行实训练习,进而逐渐掌握师傅技能。但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学徒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大规模、全面、规范化的技术人员。
提升中国工业工人的技术水平,不但能提高生产率,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大量的技术人才短缺现象,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工资过高,对我国产业结构、技术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是“技工荒”。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不断地加大规模、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创新,形成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学徒制。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古代传统学徒制面临着“创造性转化”的重要任务,我们需要真正认识古代传统学徒制,创造性地给予她以新的解释和重构,使之获得现代人才培养的能力与任务。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当矛盾激化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就会产生。高职教育与计划经济的关系是分不开的,但在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选择,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就业矛盾的加剧。而将传统的学徒制转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则是将职业教育与中国当前的职业市场相结合,使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为清晰。实践-学习交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在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这种方法解决了传统高职教学的最大缺陷,主要是依靠教科书、学校、老师的解释,而没有主动、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运用。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是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它能有效地减少和延长工作适应时间,缓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出科学的计划。
当前,教育资金不足是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的资金不足。通过对传统学徒制的创新转换,通过契约,使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的责任、权力关系得到了清晰的界定,从而将劳动雇佣与教育相结合。学生可以享受实习的薪水,也可以由公司承担一部分或全部的教育成本,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有限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能减少学生的家庭负担[6]。在人力资源的招聘和培训方面,公司的成本大大降低。此外,校方还能根据企业的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从而大大缩短了员工的适应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7]。
教育与工业的脱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从制度上和制度上讲,把教育和工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是我国古代学徒制的创新成果。在课程开发、课程内容、培训标准、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各个领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发言权,能够及时有效地传达公司的需求。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地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这样,就可以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行业状况,而培训方向也能与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保持一致。它也是高校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最佳途径。高职教育的发明创造与高校的科技成果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学生和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术,发挥创意,在生产的第一线对企业进行改造和提高。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发明和创造,都源于生产实践。学生通常是思想最活跃的一类人,他们不受任何的束缚,他们最有勇气和创造力。而传统学徒制度的创造性转化,则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创新的舞台和实验场所。传统的学徒制创新转换,有利于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传统学徒制度中的创新转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有助于他们理解和确定未来的工作方向。在工作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工作技巧,培养他们运用环境知识来完成工作,并有助于他们熟悉工业和商业,培养他们的职业选择。针对不同的工商企业,“学徒制”是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职业生涯的有效方法。在学校里,学生的思想活动与“学徒制”等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有着很大的不同,工作经历在提升工作技能方面的作用要大于在教室里。在学校里,课堂上只注重书本知识,造成学生不知道或不知道社会上各个行业的工作。他们没有工作的能力,没有未来的工作,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在传统学徒制度这一点上有很大的优势。
把传统的学徒制度转变成能够让学生运用新的思考方法,让他们的思考变得更实际、更灵活、更深刻。在教室里,学生往往会习惯性地接受资讯,记忆所谓的知识,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不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或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问题,其实他们的问题都是预先设定好的,简化的,有标准的答案,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从书本上学来的思考方法常常会失效。在工作中,学生要做的不只是简单的获取知识和在测试中的知识,还要清楚地定义问题,在不可预测和变化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并且要和实践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这一思考方式是切合实际的。在学校的时候,学生们不会这么想,但是,在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思维模式是最有效的[8]。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必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增强劳动者的竞争优势,就需要对中国古代的学徒制度进行改革,使其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把我国传统学徒制度创新地转变为中国特色的新型学徒制度,对促进我国青年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人民素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都是十分必要的。
推行我国古代传统学徒制及其创造性转化,推进教学改革,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在培养过程中,高等专科学校将会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和提高能力的目的。能为社会提供和用人单位满意的优质人才,有利于促进学校、企业、个人三方的共同发展,创立企业与学校优势互补,双向参与,互利互惠,校企双赢的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用能力、独立能力、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教学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最终推广传承我国古代传统学徒制的精髓并创造性转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以“社会适用”“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