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霖
(厦门市海沧区第一科技幼儿园一分园 福建厦门 361000)
班本课程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单位缩小至“班”,这也让我们可以一种微观的活动形式观察幼儿的发展状态,借助班级幼儿的集体兴趣,提供生成性的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明确的活动目标与方向,在尊重幼儿、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与幼儿共同拥有探索的话语权,实现多方平等交流,真正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发展。班本课程对于教师的考验较大[1],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全面了解、认真甄别,才能让幼儿兴趣下的班本课程,真正发挥其价值,让班本课程散发出生命力与活力。为此,我们以“你好,‘小刺猬’”班本课程实践为例,观察与倾听幼儿的心声,促进幼儿的适宜性发展,围绕幼儿的发现和兴趣实现课程共构,推动班本课程有效实施的路径。
生活是幼儿发现与观察世界的源泉,幼儿在生活中完成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生活也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我们也要站在儿童立场,客观全面地观察儿童之于生活的发现,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满足幼儿的兴趣,为班本课程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基点。
一个清晨,梓煜小朋友从家中带来他的奇妙发现——苍耳,他兴奋地召集小伙伴来欣赏他的宝贝,不少小朋友围过来,大家被苍耳身上的刺吸引了,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兴趣。“为什么它身上刺刺的?它长得跟刺猬好像啊?”伴随着孩子们的期待和一连串的追问,一场关于“小刺猬”的探寻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孩子们的争相讨论和这次偶然发现引发的好奇心,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苍耳是幼儿中并不常见的植物,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外形和构造吸引了孩子们,也引发了全班幼儿的集体关注,看到孩子大有刨根问底之势,我们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持,生成关于“你好,‘小刺猬’”的班本课程。
班本课程展开的条件首先应是适合幼儿的,也应当是能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兴趣的。当幼儿发现了苍耳,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这种可爱又有趣的植物。在满足幼儿兴趣和好奇心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一场关于苍耳的小调查,让孩子们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苍耳,进一步发挥班本课程的价值。
我们设计了“苍耳的秘密”“苍耳为什么像个‘小刺猬’”等调查活动,让幼儿通过与家长搜集相关的材料了解苍耳,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寻找答案、发现答案的路径。
通过了解,孩子们知道了自己发现的“小刺猬”的名称,知道了它们的生活习性,也了解了为什么它们的身上会有像小刺猬一样的小刺。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知道了苍耳的有刺可以黏附在衣物或者其他物体的特质后,孩子们开始想要探索这些用苍耳可以玩什么游戏。
班级课程资源是课程预设与实施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从教师、材料、环境三方面挖掘,在探索开放性的资源,围绕幼儿的兴趣探索基础上,我们将趣味性的游戏元素融入班本课程。
例如在幼儿了解了苍耳的名称和特性后,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了解,与孩子们进行多次交流与沟通,了解孩子们想要玩的苍耳游戏,把握他们在游戏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探索性地生成了五大领域的集体活动,如美工区为幼儿提供开放性的材料,让幼儿利用现有的材料制作苍耳,以操作游戏推动幼儿对材料间的观察对比。在表演游戏中,教师从幼儿的自由表演中为幼儿生成了关于“小苍耳”的戏剧表演,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肢体动作和律动表现出苍耳的形态。在体能游戏中,我们将小苍耳当成“飞镖”,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引导幼儿投掷,锻炼幼儿的臂力和手眼的协调能力。
借助一系列开放性的资源,我们将幼儿对苍耳的兴趣与多元化的游戏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不只了解苍耳本身,更能在愉悦的游戏体验中,获得直观的体验和多种能力经验的累积。
班本课程的开展是建立在幼儿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只有真正了解幼儿的需求,才能从符合实际的角度为幼儿提供支持,进一步推进幼儿在班本课程中的发展。在幼儿初步了解苍耳之后,我们顺应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对苍耳兴趣的迁移,从一日生活事件中提炼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对于预设的目标与内容进行再判断,探究和梳理在活动中幼儿可能获得的关键经验,为幼儿的发展需求提供物化的支持。
幼儿对于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特别是能够激发他们强烈的深入探索的偶然事件,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求知欲。在幼儿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他们可能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一部分好奇心,他们会将自己的收获迁移到一日生活的游戏和活动中,而自主活动也可以为我们提人工一个很好的解读儿童游戏行为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更完善地分析幼儿可能获得的发展,为幼儿制定有效的目标[2]。
例如,一天,梓煜在科学区拿了几个苍耳,扔到了辰煜的身上,辰煜从衣服上取下苍耳又扔给梓煜,两人不断重复互扔,还时不时发出了笑声。两名幼儿的游戏行为引发了其他小朋友们的关注,也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孩子们都想要参与这个游戏,教师更是好奇孩子们会如何利用这个小小的苍耳来开展游戏。只见几个小朋友围成了一圈,中间放了几个苍耳,孩子们的手里也各有几个苍耳。一名幼儿将手中的苍耳弹出,飞出去的苍耳粘住了中间的苍耳,这时小朋友雀跃地将这个被弹中的苍耳收为己有。为了让自己的弹射更精准,孩子们甚至趴在了地上,一轮游戏结束后,大家都有所收获。在这次自主游戏后,教师将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记录,并且进行分析与思考,孩子们将苍耳当成“子弹”和“诱饵”,用这些苍耳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苍耳。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了发展。观察能力得到了发展,如果进一步拓展这个游戏,还可以促成幼儿团队合作能力、手指精细度和大动作的发展等。基于这些可能推动幼儿发展能力的分析,教师制定了新的目标,并与幼儿开展了新一轮的讨论,请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对于苍耳作为游戏材料的创意玩法。最终,孩子们在讨论之后的投票中选出了下一轮苍耳游戏为“投掷手榴弹”。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制定游戏规则,自己选择游戏材料,自由分成小组,完成游戏,让幼儿在明确的游戏活动中获得核心经验的发展。
明确的目标,不仅可以让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和支持更加有指向性,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在观察与解读幼儿游戏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更具体地针对幼儿的个别化行为分析活动的目标是否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让幼儿在发展目标的带动下,不断向最近发展区接近。
幼儿的发展需求是随着他们兴趣的不断浓厚和接触面不断拓宽而不断生成的。作为教师,看到孩子们有主动的自我发展的需求,当为幼儿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让幼儿在丰富的活动内容中,满足需求,推动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让孩子们在玩中开展深度学习,获得深度体验。
例如,在发现了苍耳后,孩子们就通过操作摆弄了解苍耳的特性,知道苍耳身上的小刺具有附性,可以“钩”在很多地方。孩子们开始在幼儿园里拿着苍耳四处尝试,希望可以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都能留下苍耳的足迹。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我们支持幼儿开展各种各样的苍耳大试验,最后幼儿将自己的试验结果与同伴进行分享,看看苍耳能够在什么样的地方粘住。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探索,发现苍耳可以黏附在比较软,且有一些纤维或者毛绒的地方。孩子们将自己的发现进行交流分享,更直观地了解苍耳的特点以及苍耳粘附性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也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利用苍耳的特点制作创意美术作品等。
游戏的深入开展需要教师的持续跟进与支持,而材料是游戏深入进行的最佳支持物。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开始有所拓展,大家开始不局限在教室这一小方天地里探索苍耳,教师支持幼儿的探索,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观察苍耳。这种自主探索的条件下,幼儿获得的认知是主动的,也是具有习得性的。另外,游戏的深入开展除了教师的观察、跟进、支持外,还需要教师与孩子们共同投入游戏。当教师参与游戏后就会发现游戏可以延展更多,更能引导孩子们发现游戏的多种玩法,更大地激发了孩子们游戏的兴趣,使他们沉浸在与苍耳的互动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发挥着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了班本课程的主人。
在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细致思考如何合理组织课程内容,充分利用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教育资源以及积极有效的家园互动,引发幼儿的思考与尝试,借助多方主体的协商,拓展课程资源,促成课程向生活的深度延伸,为幼儿提供更充足更自主的融入空间,让幼儿真正成为课程的参与者与实施者[3]。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真正从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立场出发,引导幼儿深度参与。在此过程中,我们既主张教师与幼儿的双重主体,同时又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活动协作主体,进一步通过师幼合作、家园合作,推动课程的层层深入。
例如,在开展科学活动“你好,‘小刺猬’”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讨论、交流、猜测,使用相应的工具,对苍耳进行观察,并将自己的观察记录在活动表格中。随后,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借助互联网和百科全书等相关资料,验证幼儿对苍耳的观察,并拓展幼儿对苍耳的更丰富的认知,在更深入的资料搜集过程中,幼儿知道了苍耳的更多特性,也让幼儿对苍耳的兴趣促成课程的逐层深入和铺开。
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只是幼儿实际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家庭活动,请家长也参与到幼儿的科学探索过程中,为幼儿打开更多接触新鲜知识的大门,累积丰富的知识经验。
伴随着班本课程的推进,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搜集各种资料,老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带领幼儿一步步往前走。在行进中,幼儿会提出问题,教师需要智慧地判断问题的价值并生成新的活动。
例如,在了解了苍耳的特性后,孩子们在生活中也发现了一些跟苍耳特性相似的物品,如可以将碎发整理好的发贴、可以黏附脏东西的尼龙滚刷、钱包上的尼龙粘扣等。由此教师也为幼儿提供了关于苍耳的小故事,让幼儿知道人们根据生活中发现的自然物发明创造了更方便人类生活的物品。在对生活的观察活动中,幼儿的兴趣也在不断延伸,幼儿想到可以将苍耳种植在班级的自然角,观察苍耳的成长。在生活中,在大自然里,幼儿也开始养成观察植物的习惯,从寻找苍耳的家再到发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自然物。孩子们对于苍耳的兴趣不断深化,而教师也持续性地优化幼儿的自主探索空间,为孩子们打造一片自由生长的乐土。
这次的探索活动中,幼儿将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丰富的引导和对生活的观察,幼儿从原有的对苍耳特性的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对于幼儿今后不断发挥创造性,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与想象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虞永平教授说: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源于儿童生活的班本课程,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带来挑战,带来经验。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提升理念、调整行为获得专业发展的成长历程。我们应相信幼儿的力量,探索一条通向幼儿心灵的有效路径,从接受和理解的角度来分析和识别幼儿的行为,学会追随幼儿的兴趣,挖掘幼儿能力发展的契机同时,也为幼儿提供留白的成长空间,尽力捕捉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去支持幼儿的学习,丰富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