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玲,张立平,王林恒,王允亮,陈润花,孟婕,胡立明,姚玉璞
1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
结直肠癌是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目前居全球发病谱第3位和死因谱第2位[1],且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2],而我国结直肠癌标化发病率及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结直肠息肉是最常见的结直肠癌前病变,研究[3]表明,50%~70%以上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息肉发展而来,因此对结直肠息肉的检查和治疗甚为重要。结肠镜不仅可对结直肠黏膜病变大小、分布情况等进行直观了解,还可直接取组织行病理检查,对肠道微小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结肠镜成为肠道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也是消化道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4]。然而我国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依从性较差,结直肠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较低。随着结肠镜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已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式,可为临床明确病因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而通过对既往患者的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进而为结直肠病变的患者提供早发现、早诊疗的临床参考依据,对指导临床诊治及保障医疗安全均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回顾性分析了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6 410例结直肠病患者临床资料,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1.1 基本资料 2017 年1 月—2021 年10 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病患者6 410 例,其中男3 591 例、女2 819 例,年龄15~95(57.25±12.99)岁。6 410 例结直肠病患者中,结直肠息肉患者5 412 例(占84.43%)、结直肠憩室患者393 例(占6.13%)、结直肠炎患者356例(占5.5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94例(占4.59%)、结直肠癌患者255 例(占3.98%)、大肠黑变病患者252例(占3.93%)。
1.2 临床表现 6 410例结直肠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见表1。由表1 可知,6 410 例结直肠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秘及便血等,其中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炎、结直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便血,大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便血、黏液脓血便。
表1 6 410例结直肠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不同性别、年龄的结直肠病患者疾病分布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各类结直肠病患者中男性占比均高于女性,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男性占比显著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段比较可知,≤30岁的结直肠病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占比最高,但结直肠癌占比为0,在30~40岁间仍以溃疡性结肠炎占比最高,结直肠癌仅1例,在40~50岁间结直肠癌占比达5%,而在50~60岁间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炎、结直肠憩室的占比均达30%,结直肠癌占比也明显升高至18%,60~70 岁间为结直肠息肉、大肠黑变病、结直肠憩室的检出高峰,同时结直肠癌的占比也升高至36%,70岁以上各疾病中以结直肠癌占比最高。
表2 不同性别、年龄的结直肠病患者疾病分布情况
1.3 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结直肠憩室、结直肠息肉的发病部位 255 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病部位 位 于 直 肠88 例(34.51%)、乙 状 结 肠45 例(17.65%)、降结肠5 例(1.96%)、横结 肠14 例(5.49%)、升结肠22 例(8.63%)、直乙交界26 例(10.20%)、其他部位55 例(21.57%),以直肠为主。294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发病部位位于直乙状结肠74 例(25.17%)、左半结肠55 例(18.71%)、直肠43 例(14.63%)、全结肠58 例(19.73%)、全大肠32 例(10.88%)、回盲部8 例(2.72%)、其他部位24例(8.16%),以直乙状结肠为主。393例结直肠憩室患者中,发病部位位于大肠49 例(12.47%)、结肠226 例(57.51%)、回盲部35 例(8.91%)、盲肠83 例(21.12%),以结肠为主。5 412 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中,息肉单发2 608 例(48.19%)、多发2804 例(51.81%),发病部位位于左半结肠2 527 例(46.69%)、右半结肠1 443 例(26.66%)、多部位1 442 例(26.64%),息肉最大直径≤0.5 cm 者3 949例(72.97%)、0.6~1.0 cm 者838 例(15.48%)、>1.0 cm者625例(11.55%)。
1.4 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5 41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结肠镜检查时均取病理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其中管状腺瘤2 145例(39.63%)、管状绒毛状腺瘤894 例(16.52%)、绒毛状腺瘤83 例(1.53%)、炎性息肉1 307 例(24.15%)、增生性息肉983 例(18.16%),依山田分型分为山田Ⅰ型2 212 例(40.87%)、Ⅱ型1 809 例(33.43%)、Ⅲ型927 例(17.13%)、Ⅳ型464 例(8.57%)。5 412 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中,病理活检显示息肉癌变130例,癌变发生率为2.4%,其中男性87 例、女性43 例,男性息肉癌变率明显高于女性。息肉癌变部位发生于直肠41例(占31.54%)、乙状结肠27 例(占20.77%)、升结肠17 例(占13.08%)、直乙交界13 例(占10.00%)、其余32 例(占24.62%),癌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饮食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正日渐升高,电子结肠镜具有诊断及治疗的双重优势,早期对腺瘤、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进行干预,可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6 410 例患者中结直肠息肉的占比远高于其他报道,但结直肠癌的占比却低于其他报道[5]。结直肠息肉的高占比与结直肠癌的低占比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方面经济发达与肠镜普及增加了息肉检出的概率,而不同地域的生活饮食习惯也有一定影响[6];另一方面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占比每增加1%与区间性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3%有相关性[7],且结直肠癌的发生与息肉关系密切[8],这也与本研究中息肉高占比且结直肠癌的低占比相符合。腺瘤性息肉作为结直肠癌明确的癌前病变,85%以上的结直肠癌是由肠腺瘤性息肉转变而来,但从息肉发展到癌变间隔时间较长[9-11],故预防及早期干预意义重大。因此,通过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并切除息肉[10],是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措施之一,也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12]。
本研究中,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炎、大肠黑变病、结直肠憩室检出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与其他文献[13-14]一致。本研究中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大肠黑变病、憩室的占比均在50 岁后明显上升,而在40 岁以下的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占比最高,结果与文献[11,13]报道一致,通过对各疾病性别与年龄的分布特点分析,提示对于年龄>50 岁尤其是男性人群,结肠镜检查有一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50 岁的患者中结直肠癌仍占比5%,也提示癌症出现时间有年轻化的倾向,对于有肠道症状或者家族史的人群应提高警惕性。在分布部位上,结直肠息肉检出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结直肠癌以直肠为主,溃疡性结肠炎以直乙状结肠为主,憩室以结肠为主,提示退镜时应对各疾病好发部位进行仔细观察。本研究发现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炎、憩室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结直肠癌患者以便血为主,大肠黑变病患者以便秘为主,提示对于有腹痛、便血、便秘等相关肠道症状的人群,应积极完善结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而进行早期干预处理。但多数结直肠疾病患者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15],仅在结肠镜等检查时被发现,因此肠镜筛查具有早发现、早治疗及预防的重要意义。
结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成人中息肉主要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多数结直肠癌都由息肉演变而来。本研究中男性息肉占比高于女性,也与男性结直肠癌占比高于女性相一致。性别差异可能与生活方式及女性激素水平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吸烟可使结直肠腺瘤发病风险提高数倍[16],男性吸烟率远高于女性,并且女性有较高的雌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17],由此可见男性更应警惕结直肠息肉,重视结肠镜检查,并戒烟以预防息肉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提示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与研究证实左半结肠息肉发生率较高结果一致[18],可能与粪便滞留时有害物质刺激左半结肠上皮相关,因此在发现息肉以及随访时,仔细的结肠镜检查是不可缺少的。在发现息肉并明确病理类型后,一般建议尽早行手术切除,目前内镜下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为首选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研究发现术式与息肉复发率有一定相关性,ESD 及EMR 术后复发率最低,活检夹除最高[19]。肠息肉属中医肠瘤范畴,中药汤剂能够有效预防结肠息肉术后疾病的复发。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研究中发现结直肠癌发生与年龄有关,当年龄超过40 岁时,结直肠癌占比明显上升。随着年龄的增加,癌基因激活、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的改变,均可使结直肠癌发生风险上升[20]。因此,对于高龄人群,适当进行内镜筛查,对早发现、早预防结直肠癌至关重要。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与生活方式也紧密相关,动物类食品的摄入增加和久坐导致的超重均可提高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21],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酒精摄入、吸烟、食用红肉或加工肉等,适量补充钙、谷类、纤维及乳制品可降低其风险[2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与死亡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存在结肠癌占比逐年增加而直肠癌占比逐年下降这种发病部位迁移的现象[23]。一、二级预防是减少结直肠癌疾病负担的重要策略,例如我国浙江省海宁市的结直肠癌筛查已使发病率与病死率出现“双降”趋势[23]。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肠道肿瘤逐渐高发,给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担,通过肠道癌症早期筛查,寻找出高危人群或早期患者,进行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降低癌症负担的关键手段。
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类型,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本研究中溃疡性结肠炎占比4.59%,虽然炎症性肠病不是癌前病变,但有研究提示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癌风险增加[24],因此对于有可疑症状的患者,应早期完善结肠镜检查并明确诊断。大肠黑变病是一种非炎症、可逆性疾病,本研究中发现大肠黑变病临床症状以便秘为主,且占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结直肠癌一致,但大肠黑便病与结直肠癌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综上所述,结直肠病以结直肠息肉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秘及便血,其中≤40 岁男性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占比较高,≥71 岁患者中结直肠癌占比最高。部分结直肠息肉患者出现息肉癌变,癌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由于结直肠息肉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造成忽视,且大多数结直肠癌由息肉发展而来,因此对早期筛查提供临床依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镜下微创实现早癌切除,较经腹部的手术治疗而言,微创大大降低了对机体了损伤,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其他结直肠疾病发现与确诊也多依靠电子肠镜及活检,因此电子结肠镜检查仍是早发现、早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对适宜人群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