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祥,马锦辉
(1.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括诸多内容,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目前,学术界较多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例如,张永奇[1]、王永贵、尤文梦[2]、李长学[3]等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等进行了研究。与之相比,学术界却较少关注党的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在新时代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把握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1985—2002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重大意义。为此,从“四个维度”入手,探析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包含诸多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习近平辩证地论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文化宣传的重要性、文化建设的特色和优势等,从而初步构建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念框架。显然,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建设思想,发轫于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得益于这些深厚思想,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得以生成。为此,着重论述如下:
伟大的思想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著书立说,为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供了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了文化的产生原因、发展规律、存在价值、阶级性、本质和建设意义、文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文化创造主体、文化建设的作用等。从哲学角度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有产物。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社会应该“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4]。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文化建设为何的根本之问。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供了保护文化遗产、加快文化宣传等宝贵经验。尤其是关于如何进行文化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提供了借鉴的方法。针对俄国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列宁论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对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以及借鉴优秀文化以加快本国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其中,列宁关于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化宣传等理念,至今闪烁着光芒。
习近平自幼深受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影响,坚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细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借鉴和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建设理论的精华,从而生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理念。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伟大前辈的文化建设理论为习近平文化建设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石。首先,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承继了毛泽东的文化建设理论。毛泽东文化建设理论明确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基调,解决了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发表了“文化为人民服务”的论断[5]。纵观之,毛泽东“在我国文化建设方面主要有四大贡献”[6],主要包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指出了文化发展方向、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双百”方针等。其次,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承继了邓小平的文化建设理论。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主要有三大创新:“一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三个面向’,三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6]。这些论述体现了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的战略性和科学性的特征,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党的文化建设重要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中心、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建设领导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因此,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专心研读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理论,借鉴和承继了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文化建设的精华,从而生成了一脉相承的文化建设理念。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比较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诸多“民本思想”“文化育人”“懂仁爱”“讲诚信”“尚和合”“推崇正义”等精髓。首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重视教育闻名于世,特别重视发挥价值观对人民的塑造作用。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吴起和商鞅等从自身知识角度等论述了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其中,“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修己以敬”等理念早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心,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这些理念倡导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的教化,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水平和行为能力,增强受教育者的技能。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和谐思想等。譬如,“大同社会”“君子和而不同”“协和”“平章”“天人合一”等理念始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孟子、孔子、贾谊、柳宗元、张居正、黄宗羲、王夫之等古代先贤阐述了民本思想。我国现存的最早记录民本思想的著作为《尚书·五子之歌》。著名先贤关于民本的经典论著蕴含的深刻民本思想,为习近平文化建设理念给予了优质的养分和深厚的土壤。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文化育人、求实创新、民本为重等思想。正是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秉承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才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并得以生成。
基于现实的思考才产生了伟大理论,不同的现实之问源自不同的时代需求,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有着特定的现实语境。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进入了新发展时期,福建省文化建设面临着省内和省外两个大环境。基于如何捍卫福建文化安全、加快福建文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谋划福建文化强省的战略需要等现实之问,由此产生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显然这些理念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以“自由”“民主”等口号,加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文化渗透力度。同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美国又大力挥起“金钱与大棒”的幌子,企图诱导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方向发生根本变化。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文化安全领域仍然面临着新挑战。福建作为东南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过多年发展实现了诸多飞跃,尤其是1985—2002年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由200.48亿元飙升为4 682.01亿元[7]。福建历史底蕴相对深厚,文化遗产相对丰富,宋慈、朱熹、郑成功、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祥谦和冰心等众多名人出生于福建。可是,这一时期福建文化安全建设方面却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福建各级政府急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捍卫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安全,不断提高福建文化软实力。这些都是福建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文化建设获得了巨大发展,但与文化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比,福建文化事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党中央一直肩负着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任,并把实现文化繁荣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范畴中。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期指出:“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8]。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福建,不仅需要处理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加快福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还特别需要一套合乎福建省情的文化建设理念,以解决福建文化现代化与福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等。除此之外,为了实现福建文化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福建更需要一批致力于文化建设的人才。这就必然需要诸多承担福建文化建设重任的人才。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间为《福州古厝》写序言,全文一千多字,“声情并茂,体现了‘以文化人’的理念”[9]。在此期间,习近平主编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并为之作序,以战略规划的形式助力文化现代化。“3820”就是习书记给我们提出的“福州梦”[9]。这些举措和想法都是习近平文化建设理念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是福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是福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福建与全国各省份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需要用全国乃至世界的眼光看待当时的福建文化建设事业,深刻理解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面对日益变化的格局,全国各省争相深挖自身文化优势,以科技为动力,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本省的影响力。这些变革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人才的支持。“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10]为此,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十分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譬如,针对福州闽剧团演员老龄化的现状,习近平将“闽剧学校从省艺术学校‘分离’出来,由市里独立办一所闽剧学校,让年轻人学习这门传统艺术,让闽剧后继有人”[9]。同时,针对福州市歌剧院演出人才不足的现状,“在习书记支持下,市里拨款在北京舞蹈学院专门办了一个‘福州班’,送了24名11岁左右的小演员赴京学习舞蹈艺术”[9]。如今,这些学校和歌剧院仍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年培养的人才已成长为福州艺术界的骨干。因此,培养造就一批批文化素质高、能担当作为的文化人才成为了福建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战略需求,这是福建顺应改革开放潮流、逐步走出去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分为4个发展阶段。具体为习近平在厦门履职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的探索与实践(1985—1988年)、习近平在宁德履职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的探索与实践(1988—1990年)、习近平在福州履职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的探索与实践(1990—1996年)以及习近平担任福建省领导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的探索与实践(1996—2002年)。通过对这些阶段的梳理,有助于理解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的实践维度。
在厦门工作时期,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重视保护古建筑和关心文艺工作者等。首先,超前布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理念。习近平以制定十五年发展战略的方式,加快厦门文化建设。在习近平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厦门完成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1]。其中规划了《厦门市2000年旅游事业发展战略》专题,特别重视保护鼓浪屿文化旅游资源,“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12]。同时,习近平下拨经费保护鼓浪屿古建筑,并提出整体化保护厦门典型文物的理念,为厦门鼓浪屿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好了铺垫。其次,习近平关心厦门文艺工作者。为了加快厦门文化事业发展,习近平不仅向厦门市财政局申请公务用车,以解决年纪较大艺术家演出难的问题,而且还协助申请市文艺工作者的“福利房”,使文艺工作者安心工作[13]。
在宁德工作时期,习近平结合宁德的文化特色和优势,阐述了闽东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这些理念主要收录于《摆脱贫困》《习近平在宁德》等著作。主要内容包括:首先,重视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习近平阐述了文化建设的特色、优势、目标、要求、着眼点和部分实施方案等。例如,习近平指出畲族文化是“闽东地区可以引以为荣的特色和优势”[9]。针对闽东畲族文化的特色,习近平以比较有代表性的实事为抓手,一是举办畲族文化节;二是制作《山海的交响》电视音乐片,以加快闽东文化建设[8]。无论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前,还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关于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理念,习近平始终是一致的。其次,把握文化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的理念。习近平重视宁德的文化宣传工作。习近平亲自复刊了《闽东报》(后改为《闽东日报》)和支持创办了《闽东通讯》,简称为“一报一刊”[14]。习近平专门指出:“大力宣传本地区各条战线的新成就、新人物、新典型、新经验,探讨新问题”[14]。无论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前,还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关于重视文化宣传工作的理念,习近平始终如一。
基于福州文化的特点,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时期高瞻远瞩,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福州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倡导制定法律保护古城。习近平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是评价制度进步与否的重要依据[9]。习近平指出,“保护古城是与发展现代化相一致的”[9]。在习近平的努力下,福州三坊七巷、林则徐遗迹、福州台江区历史古街、西禅寺、闽王祠、林觉民故居和邓拓故居等得以保留。其次,习近平重视弘扬福州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不仅树立了王审知、张伯玉等历史人物雕像,还指示相关部门出版了《福州古厝》《福州老街》《福州世家》《福州谚语》等有关福州历史文化的丛书[9]。除此之外,习近平还提出挖掘林则徐、黄乃裳、林觉民等福州优秀人物故事,加快创作彰显本地优势的优秀文艺作品。再次,习近平对文艺事业发展提出了“三个相适应”的理念[15]。主要为文化事业发展需要与省会城市、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相适应。最后,习近平重视加快文化阵地的建设工作。习近平强调要突出《福州日报》《福州晚报》的政治性,大力支持其发展。一方面,习近平撰文支持党报党刊,在《福建日报》上共刊发32篇署名文章[15];另一方面,鼓励《福州晚报》按照党、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进行改版和扩版,在习近平的支持下,《福州晚报》成为当时全国的优秀晚报。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习近平的大力支持和深切关怀。
针对全省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习近平任福建省领导时期进行了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主要如下:首先,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文化建设的理念。习近平提出了文化发展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理念。习近平任福建省领导时期积极支持省文化事业单位等发展工作。在习近平的支持下,当时福建省图书馆、省制片厂、省书画院、芳华越剧团等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习近平还指出:“文化战线的同志们要适应形势发展,积极开拓创新,走一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新路子”[16]。在习近平的支持下,福建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其次,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习近平提出了文物不但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而且文物保护还属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16]。1999年秋,福建省第一次发现了史前考古遗址——三明市的万寿岩古人类遗址。在习近平的支持下,福建省三明市至少有18.5万年历史的万寿岩古人类遗址得以保护。无论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前,还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秉持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理念,习近平一以贯之。最后,习近平强调以全局理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任省领导时期,为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面对当时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主要为“是‘客家土楼’还是‘闽南土楼’”[16])之争,鉴于福建境内的土楼属于同源同脉,土楼在福建分布较广的实情。习近平指出应从全局意识给予考虑,以福建土楼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终推动福建土楼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除此之外,习近平还为加快闽台文化交流和号召发扬苏区精神等做了诸多工作。正是基于对福建文化建设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习近平文化建设理念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诸多论述孕育于福建,剖析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的价值维度尤为必要。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得益于习近平在改革开放中对福建文化建设的艰辛探索与奋斗实践,为研究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提供了方向指引。
党中央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工作,逐渐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且与时偕行的文化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奠定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的坚固基石。针对福建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提出了符合福建省情的文化建设理念,拓展了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首先,丰富了党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对福建文化建设进行深入探索和奋斗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福建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改革开放,福建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为此,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了文化建设新理念、新措施和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拓展了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其次,突显了党文化建设理论与时俱进的特性。例如,习近平提出了“三个相适应”理念对文化建设给予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在福建文化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挖掘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树立闽东文化自信心、把握文化宣传的政治性、保护珍贵历史文物等,这些理念是对党文化建设理论体系的承继和创新。
首先,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非常重视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针对闽东文化情况,习近平专门提及“增强我们的自信心”[8]。这些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以及将优秀文化视为伟大复兴精神支柱的理念是一致的。其次,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重视挖掘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这与习近平任总书记之后,重视崇尚英雄人物和弘扬爱国主义理念是相通的。譬如,习近平多次为《严复论文集》作序,赞扬严复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理念,这与习近平任总书记之后,提倡文化建设应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相连贯。不管担任市地级领导时期,还是任省级领导时期,习近平都极力倡导文化建设需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建设应满足当地人民需要的理念。基于习近平在福建文化建设工作的鲜活实践,习近平文化建设理念呈现出实践性、务实性等鲜明品质。这些理念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是一脉相承的,构成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生成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切合了福建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为新时代各省加快文化建设提供了探索动力和重要借鉴。首先,提供了各省勇于探索文化建设的伟大标杆。我国各省文化建设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各省文化事业发展的程度不同。这种省情要求各省在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前提下,立足本省实际,勇于探索文化建设的典型道路,迈出符合本省实际的文化建设步伐。其次,提供了各省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引。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的丰富内涵,已融入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之中。这些理念是习近平从福建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各省要继承习近平在文化建设领域中的探索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不懈地探索本省文化建设之道,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总之,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为我国各省加快文化建设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动力和强大的精神指引。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诸多理念孕育于福建,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具有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等。理清这些维度,不仅有助于理清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文化建设理念“从何而来”的问题,而且还有助于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伊始实践、发展脉络和理念品质等。这对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