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鹏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核工业总医院呼吸科 (辽宁 葫芦岛 1251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不同通气模式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62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与观察组(31例,压力调节平均容积控制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治疗6h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等血气指标水平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6h后,血氧饱和度为(95.23±2.27)%、动脉血氧分压为(75.26±3.25)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90.35±2.28)%(70.36±3.26)mmHg,而在动脉二氧化碳方面,治疗6h后观察组为(57.28±2.44)mmHg,低于对照组的(60.18±2.46)mmHg,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h后心率(128.28±2.45)次/min、平静动脉压(124.28±2.42)mmHg以及治疗24h后心率(126.48±2.25)次/min、平静动脉压(121.24±2.23)mmHg,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69%)低于对照组(32.3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压力调节平均容积控制通气模式治疗,对患者的血气指标水平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有效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均比较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纤毛功能障碍,呼吸道内异常分泌物难以有效排出,阻塞气道,继而影响肺脏正常通气、换气功能,伴随患者病情的加重,可发展为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及时采取无创呼吸机治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常用通气模式包括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压力调节平均容积控制通气模式[1,2]。本次研究比较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62例分别采取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压力调节平均容积控制通气模式两种不同通气模式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62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63.12±1.4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5~78岁、平均(63.11±1.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关数据经统计学验证,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
纳入标准:①参考万学红等[3]主编《诊断学》中慢阻肺、呼吸衰竭相关临床诊断内容,患者均确诊慢阻肺且入院时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60mmHg,呼吸频率<25次/min;②本次研究征得患者家属以及医学伦理会同意。排除标准:①排除原发心排出量降低或心内解剖分流等因素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②排除心电紊乱以及血流动力学障碍无法纠正患者;③排除伴颜面创伤、畸形或颜面手术患者。
对照组患者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为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相关呼吸力学指标如下:平均潮气量为410~450mL、平均通气量为9.0~11.0L/min,平均呼吸频率为23~26次/min,平均漏气量为28~38L/min,患者每日平均带机时间为4~6h。
观察组患者采用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吸入氧气的浓度低于60%,初始气压为6cmH2O,逐渐增加气压,每次增加2cmH2O,气压最大应控制在20cmH2O,目标呼吸时间在0.8~1.2s,相关呼吸力学指标如下:平均潮气量为520~580mL、平均通气量为7.0~9.0L/min,平均呼吸频率为15~17次/min,平均漏气量为19~26L/min,患者每日平均带机时间为8h。
①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6h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②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6h、治疗24h后心率、中心动脉压等生命指征变化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6h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数值均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 (n=31,±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 (n=31,±s)
组别 血氧饱和度(%) 动脉血氧分压(mmHg) 动脉二氧化碳(mmHg)入院时 6h后 入院时 6h后 入院时 6h后观察组 80.52±3.44 95.23±2.27 60.81±3.25 75.26±3.25 70.47±2.32 57.28±2.44对照组 80.59±3.43 90.35±2.28 60.82±3.24 70.36±3.26 70.49±2.35 60.18±2.46 t 0.073 14.091 0.164 13.574 0.284 10.15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治疗6h后、24h后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指征变化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指征变化情况(±s)
注:与同组入院时比较,cP<0.05
组别 时间 入院时 6h后 24h后心率(次/min)观察组 132.21±4.15 128.28±2.45c 126.48±2.25c对照组 132.24±4.12 122.43±2.41c 118.16±2.21c t 1.327 12.254 12.168 P>0.05 <0.05 <0.05观察组 138.22±5.15 124.28±2.42c 121.24±2.23c对照组 138.28±5.12 117.87±2.46c 115.45±2.25c t 12.385 11.725 11.524 P>0.05 <0.05 <0.05平均动脉压(mmHg)
观察组无创通气治疗期间面部压伤、肠胀气、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1例、1例、1例,对照组无创通气治疗期间面部压伤、肠胀气、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3例、4例、3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69%)低于对照组(32.30%),χ2=5.309,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与呼吸道感染、遗传因素、气道反应性增强、长期吸烟、吸入粉尘等化学物质有关,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气道发生炎症改变,致使患者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生可危及患者生命[3]。近年来,在慢阻肺的研究中,有研究显示,如果人体内的 1抗胰蛋白酶缺乏,则慢阻肺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同时长期在空气质量较差的环境下工作、烟龄较长的人群中,慢阻肺发病率也比较高[4]。在慢阻肺治疗中,目前临床中并无特效治疗方案,只能通过相关药物或仪器使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缓解,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相对严重,临床中在治疗时间,抗菌药物治疗仍然是主要方法,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多索茶碱等药物的应用比较普遍,能够有效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对患者呼吸道炎症症状可有效缓解,恢复患者呼吸道平滑肌功能,使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恢复[5,6]。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虽然能够对患者症状有效缓解,但该病患者多数病程比较长,如果上述药物的用药时间过长,则容易出现耐药性情况,为抑制病情,则需要增加用药剂量,长期治疗中不仅治疗效果越来越差,且不良反应也会增多[7]。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8]。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常用通气模式为无创正压通气具,无创正压通气可减轻心脏负荷,继而减少呼吸肌耗氧量,从而达到改善人体气体交换的目的[9]。具体应用中,借助正压通气技术通过呼吸面罩,对口鼻腔呼吸环境进行改善,同时氧气在正压的作用下进入肺部组织内,促使肺泡保持在充盈的状态下,对支气管痉挛症状也有缓解作用。提高人体内氧气量,可加速二氧化碳等废气排出,对二氧化碳潴留等并发症能有效进行预防的,对呼吸衰竭症状能有效缓解[10]。同时,无创呼吸机在使用中,噪音比较小,且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带来创伤,所以对交感神经兴奋性也不会产生刺激,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能保持在稳定状态,耐受性较好。加以通气中,人体内氧气含量充足,除了满足人体运转所需要的氧气外,充足的氧气对神经也有舒缓作用;日常治疗中,正压通气治疗对患者的睡眠不会产生影响,相反人体氧气浓度的升高,对患者睡眠质量也有提升作用。近些年,临床对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也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部分医学研究者提出应用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通气模式以解除呼吸肌疲劳,避免长期正压通气治疗增加呼吸肌负担,以致人体耗氧量增加[11]。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通气模式通过设置吸气压力与呼气压力,而后逐渐提升吸气压力的方式以降低气道压力,避免患者在行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的过程中因吸气压力过高,致使肺组织损伤。此外,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治疗中根据患者身体状况不断体征吸气压力,可纠正低氧血症,避免患者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出现较大波动。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6h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而动脉二氧化碳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李纪勇等[6]临床研究显示应用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通气模式的观察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为(96.85±1.09)%、动脉血氧分压为(71.53±1.19)mmH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52±0.67)%、(65.98±0.71)mmHg,其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为(50.10±1.28)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78±1.43)mmHg,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更有利于患者血气的恢复。此外,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9.69%)低于对照组(32.30%),表明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压力调节平均容积控制通气模式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波动均小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无创呼吸机压力调节平均容积控制通气模式进行治疗安全性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