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凤莲(中铁隆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使企业置身于市场经济的风险中。因此,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对风险进行科学防范和有效控制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话题。由于我国企业在发展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特别是在企业规范化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明显滞后,我国企业近年来由于内部控制不规范,导致走向衰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分析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建议,从而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内控体系的搭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首先,企业整体内部控制意识不强。有的企业虽然已经成立多年,但是尚未形成清晰的、明确的企业文化氛围,缺乏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也没有将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层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片面追求经营上的成果,忽视文化建设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其次,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有的企业缺少一些必要的常设机构,或虽然设置了,但是没有明确相关的权限和责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还不够完善。从企业未来发展和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来看,企业员工整体工作能力和素质亟待提升。
企业对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应对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首先,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目标的设定不完整、不全面,例如,有的公司中的决策权限和具体标准,内部机构设置和审批程序这两个事项没有确定为风险控制目标。结果这两个事项在后续的外部审计中发现存在重大缺陷;其次,在风险的识别方面,企业并未采用定性与定量相融合的方式来识别潜在的风险,例如:有的企业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建立相应的风险数据库进行定量分析。根本原因是企业在风险识别方面还存在缺陷,对其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缺乏科学的、全面而清晰的判断,这对于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再次,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分析方面,只注重引进环节的相关风险分析,没有考虑开发、使用和退出环节的风险分析。也没有与当地相类似企业进行对标风险分析,导致员工入职后工作能力提升很慢,形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结果,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的动力;最后,企业对风险的应对方法较为单一,在对采购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工程管理业务方面都采用单一的风险规避方法。根本原因是对风险分析不到位,简单粗暴,并未将合理的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承受以及风险分担等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综合运用,更未通过适当的成本控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企业的管理层为了确保其指令得以顺利贯彻实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流程,这就是内部控制活动。企业的控制活动存在于各个层级和业务流程中,但目前有的企业在控制活动中,运营分析控制存在的问题还较为明显。财务运营分析不是简单地对数字增减进行说明,而是要通过数据的类型、来源、趋势、比率并结合企业性质、行业特点和企业所处的经营阶段进行分析,并与内部控制目标相结合,才能得出对内部控制目标影响程度结论,进而促进实现控制目标。
企业主要是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和公共社交平台方式,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过外网公共社交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信息安全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没有企业信息系统、网络维护部门和专业维护人员;还有的企业缺乏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出现了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了影响,最终对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实现带来了阻碍。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的管理层不够重视信息的沟通与传递,并未充分意识到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相关信息的及时、安全、准确传递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是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没有确定专项监督的范围,存在专项监督覆盖不全面的情况。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并配置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同时缺少相关制度保障,对监督程序、范围、执行监督的人员和机构没有明确细化。
企业进行内控优化的主要目标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四全一规”的企业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四全是指要求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必须做到:全范围、全过程控制、全人员、全要素实施;一规是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必须在相关规章制度的规范下,符合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要求。针对这一目标,首先企业应搭建完善而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为内控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科学而健全的治理结构是营造良好内控环境的基础,企业应科学地设置组织结构,对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配。为了确保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应做到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职能明确、相互沟通、相互制约;其次,企业还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特别是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严格遵循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全员大会、中层干部会、班子会和其他各种公开场合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再次,完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在人力资源方面,要对员工的任用和选拔摒弃传统的论资排辈思想,坚持做到实事求是、有德者有能者居之,切不可形成员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视同仁。企业应结合实际状况完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在人员的考核上设置系统的、科学而完善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员工的考核结果可以为职务的晋升、薪酬的增加、是否辞退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此来确保员工队伍始终处于不断、持续的优化状态中。
首先,企业应以制度为抓手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如:《招待费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货币资金支出审批制度》《银行存款管理办法》《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内部审计规定》《人力资源引进、开发、使用和退出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业务行为,保证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适应性。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和公司内部环境的变化,对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进行及时补充和调整;其次,企业应构建科学而完善的风险防范系统。企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工程管理部门共同建立起科学而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可以通过风险防范系统进行有效规避和防范;企业应实时对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监控,通过风险识别系统识别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可以通过风险控制系统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最后,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应对机制。财务风险应对机制是财务内控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由风险应急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共同构成,这两项机制能够帮助企业充分发挥财务内控的有效作用。财务风险应急机制主要是专门针对发生风险时的一些准备措施,需要企业制定出事前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突发性的风险,在应急机制的保障下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小。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属于事前防范,通过对相关财务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可以确定出风险预警指标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价模型,在分析和评估各种内部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评价报告,并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做出相应的防范举措。
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委员会与薪酬考核委员会的职能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各委员会的相关议事规则,在进一步强化相关控制的同时,一定要对各种控制活动流于形式,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的授权属于特殊授权,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必须对特殊授权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尽量做到对授权后的职、责、权的匹配与制衡。同时,还必须高度关注接受特殊授权的人与机构,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以此来确保特殊授权能够充分发挥积极、独特、有效的作用。企业需要加强几个方面的分析水平:首先,财务分析要综合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比率、趋势、因素)进行分析并与企业类型、行业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相结合;其次,要与同类型企业进行对标,才可以精准地找到企业深层次优势和劣势,提供高质量的分析结论;第三,风险分析方面,要利用适当的风险分析方法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可以承受的风险能力,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设计适合企业的数据模型和打分体系,通过分析结论综合运用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应对各项业务流程、风险关键控制点、相关问题的处理规则等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对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运维进行有序的组织。在开发环节要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在维护环节方面,要建立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流程,设置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授权使用制度,通过对防火墙、远程访问安全、入侵检测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强网络的安全性,从而对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入侵进行有效防范,对于那些通过网络传输的关键数据一定要采取加密措施。企业可以充分借助ERP和OA等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搭建由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使信息的传递效率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及时优化会计信息系统,减少不必要的交流环节,对企业的所有经营环节进行实时、动态化监控,在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全面提升内控体系的实施效果。
企业应在内部设置相应的监督机构,完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重点明确监督机构的重要职责与权限,进一步规范监督的流程、具体要求、监督的范围与方法。对内控缺失的原因和性质必须加大监督的力度。另外,对监督中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方案,并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汇报。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各企业必须加大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确保内部控制得到有效运行,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关链接
企业是指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3]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企业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