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怀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怀远 233499)
怀远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地理坐标116°45′~117°09′E、32°43′~33°19′ N,地处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带,兼有南北方气候特点,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花生是怀远县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涡河以北鲍集、陈集、双桥集、淝河、古城、魏庄、新集等乡镇的旱作农业区。怀远花生,壳皮白净、果仁饱满、果皮鲜艳,并以出油高而闻名。花生常年种植面积在1.33 万hm2左右,最多超过2 万hm2。2020 年怀远县花生病虫偏重发生,主要病虫害有蛴螬、根腐病、茎腐病、白绢病、焦斑病等。研究怀远县花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可为当地花生种植提供参考。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是危害花生的主要地下害虫。初期取食花生刚萌芽的种子,咬断幼苗根茎,造成缺苗断根;生长后期蛀食荚果,形成孔洞,造成花生空壳。蛴螬一直咬食花生果实,不仅造成花生减产,而且大大降低了其商品价值。
提倡轮作换茬,特别是水旱轮作。科学浇水施肥,适当控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做到氮、磷、钾肥合理施用。适时喷施多效唑和磷酸二氢钾,促使花生健壮生长,以提高花生抗病虫能力。
必要时采用药剂防治,防治幼虫用土壤药剂处理,每100 kg 花生种子可用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有效成分750 g拌种,或10%毒死蜱颗粒剂1 500 g 或10%吡虫啉粉剂30 g 拌细土20 kg,均匀撒施于犁后地面,然后耘耙或随犁撒施于犁沟中;扎针期可用48%乐斯本乳油3 000 mL/hm2大水量泼浇,或拌150~225 kg/hm2毒土,于雨前撒施。
花生根腐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播种后出苗前染病,可引起烂种、烂芽;苗期受害,导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发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最终全株枯萎。病株地下部根系呈鼠尾状,无侧根或侧根很少。主根根端呈湿腐状,根皮变褐,与髓部分离,手捏易脱落。由于根系受害,地上部生长不良,叶柄下垂。在中午强日照下,病株出现暂时萎蔫现象,发病轻者傍晚或早晨可恢复正常,但结果很少,发病严重者萎蔫后不能再恢复正常,不久即枯死。
重病地应实行3 年轮作,轻病地可实行隔年轮作。留种地要及时收获,抓紧晒干,妥善贮藏。播种前要翻晒好种子,分级粒选,严格剔除霉变和破伤种子。深翻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增加活土层。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排灌水,防止积水。
用种子重量1%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齐苗后,可选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4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96%噁霉灵3 000 倍液,隔7~10 d 喷1 次,连喷2 次,喷足淋透。
花生自出苗至收获均可发病,以开花前和结荚后发病最盛。幼苗发病,茎基部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后变黑褐色,渐向四周扩展,组织腐烂,表皮破裂剥落。发病初期地上部叶色变浅,中期叶柄下垂,复叶闭合,翌晨复原,病情严重时全株萎蔫。干燥时,病部呈琥珀色下陷,纵剖根茎部,髓呈褐色干腐状,中空,黄褐色枯死;湿度大时,病株变黑腐烂,病部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病部皮层易脱落,纤维外露。
成株期地上部主、侧茎感病,初期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渐上下扩展,致茎部黑褐色枯死,主、侧枝陆续死亡,病部密生小黑点。有时病部以上枝条枯死。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如农花26、蓬莱小粒花生、远杂9102、豫花10 号、豫花14 号和鲁花13 号等。合理轮作,最好与玉米等禾本科植物轮作3~4 年。另外,麦套花生也能减轻危害。留种地切勿受水淹,收获荚果应充分晾晒,贮藏期间避免霉变。合理施用腐熟的有机肥,追施草木灰。花生收获前清除病株,收获后深翻土地。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 kg 加水50~60 kg,冷浸种子100 kg,冷浸24 h,期间翻动2~3 次。用21%咯菌腈·甲柳种衣剂1∶350 包衣,或2.5%咯菌腈种衣剂1∶500(药∶种)包衣。田间零星发病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喷雾,施药应均匀周到。
花生白绢病又称白脚病,大多在花生下针和荚果形成期发生。发病初期茎组织软腐,病斑表面长出一层白色丝绢状菌丝体,在合适条件下菌丝蔓延至植株中下部茎秆,沿土表在植株间蔓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株叶片变黄,边缘焦枯,茎秆组织呈纤维状,最后枯萎而死。果柄和荚果受害,长出很多白色菌丝,呈湿腐状。土壤潮湿荫蔽时,病株周围土表植物残体上布满一层白色菌丝体。天气干旱时病菌仅侵害花生地下部分,菌丝层不明显。发病后期在病部菌丝层中形成初期为白色,之后变为黄褐色,最后呈黑褐色的菌核,菌核大小不一,表面光滑圆润,似油菜籽状。随着发病组织的腐烂,水分和养分不能正常运输,病株叶片变黄,逐渐枯死。病部腐烂,皮层脱落,仅剩下一丝丝的纤维组织。花生的初生根和次生根偶尔感病,一般感病较轻。荚果和果仁不如茎和果柄感病严重,荚果感病后病部变浅褐色至暗褐色。
防治花生白绢病首先应该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同时采用合理轮作,可以通过与非寄主作物或者禾本科作物实行3~5 年的轮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春花生要适当晚播,苗期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田间越冬菌源。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药剂进行科学的防控。种子在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减少种子带菌率。花生白绢病发病初期,对发病中心进行重点防治,在花生结荚初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1 0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或者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进行防治,一般间隔7~10 d 喷药1 次,连续3~4 次,防效明显。
花生焦斑病又称为斑枯病、叶焦病、胡麻斑病,是花生中后期的重要病害。通常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然后向中、上部蔓延,最终叶片斑痕累累、提早脱落,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花生焦斑病通常产生焦斑病和胡麻斑病两种类型症状,常见为焦斑类型症状。在染病叶片上,病斑大多发生在叶尖或者叶缘,也可以发生在叶片内部。叶尖、叶缘处的病斑常呈现楔形或者半圆形,有时不规则;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菌逐渐向周围健康组织侵染,病斑也由黄色逐渐变为褐色,边缘为深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以后病斑变为灰褐色至深褐色,枯死、破裂,甚至脱落。后期病斑上出现许多针头状大小的黑点。收获前多雨、潮湿时,叶片上出现黑色水渍状圆形或者不规则形斑块,病斑发展很快,叶片变为黑褐色后,蔓延到叶柄、茎和果柄。
当病原菌不是自叶片尖端或者边缘侵染叶片时,便产生密密麻麻的小黑点,故称为胡麻斑。病斑相对较小,常出现在叶片正面。病害发生严重时,花生呈焦灼状枯死,枯死部分可以达到叶片1/3 以上。
防治花生焦斑病首先应该因地制宜地选用高产稳产的抗病品种,发病严重地区和地块实行轮作制度,水源方便的地方最好进行水旱轮作。在花生播种前彻底清洁田园,重病田彻底烧毁病蔓,以减少菌源,减轻发病。其次,在花生生长阶段要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不过晚或者过多偏施氮肥,适当增施叶面营养剂。
在花生焦斑病常发地区,在齐苗后植株开始发棵时喷施农药,发病地区在植株封行前或花针期喷药进行防控。可以选用的药剂有三唑酮、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丙环唑或者咪鲜胺等,一般7~10 d 喷施1 次,连续3~4 次,防效明显。还可以选用氟硅唑或腈菌唑,10~15 d 喷施1 次,连续2~3 次,均匀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