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瑞(中山大学)
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为依托,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区,它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职能:1.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基地;2.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育基地;3.科技成果转化后实现产业化的育成基地。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的大学科技园主要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通过联动学校开放各种资源,鼓励师生到园区创业,并在园区内构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
目前大学科技园普遍采用大学生创业园(含合作共建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器)+科技园区(加速器)的运营模式。科技园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创业支持,主要包括:
(1)引入各类中介服务,如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和年审、法律咨询、人事代理、金融和证券服务、财税咨询等服务;
(2)提供园区配套设施服务,如配备多媒体课室等配套服务设施;
(3)创业人才培训服务,如创业团队管理、财税政策、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讲座或培训;
(4)咨询服务,如企业政府立项及资质认定、创新基金申报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咨询服务;
(5)创业导师辅导服务,为园区创业企业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和实训、创业辅导等服务。
一些大学科技园还进一步整合学校科研创新资源,通过政府支持、教授和企业参与,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一些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投融资平台等,不断提升园区企业创新能力,扩宽融资渠道。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科技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运作机制、孵化服务力度不够等原因,在品牌输出及项目引入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迫切地追求科技园的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普遍,热衷于招商引资等现象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中屡见不鲜。管理者往往忽略了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教学、科研职能的延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平台,仅把大学科技园作为一个争取政策优惠及政府资金支持的一个工具。没有真正与大学科学研究联动,未能真正起到企业孵化的作用,加上园区服务模式管理运行、管理机制陈旧,一味地追求规模拓展,与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初衷背道而驰。
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基地,理应与学校各院系及相关部门建立起积极的合作模式和业务联动,但往往科技园与学校相关院系及部门的业务交流过少。与学校相关机构的业务对接也主要局限于房租、应对各项检查和审计,或涉及业务申报时的配合工作。缺少与大学学科、科研发展的联动,未能纳入大学科学研究体系中,无法当好大学产学研的润滑剂。
目前,很多大学科技园把招商收租作为的主要经营目标,把考核评A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科技园是否办的好的唯一目标,虽然大学科技园考核评价体系是基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一些普遍条件研究制定的基本指标,但当大学科技园纯粹以此为目标的时候,也就说明其已经失去了上文描述大学科技园真正的作用和价值。
1.缺少专业团队,遴选退出的甄别能力低
大学科技园往往背靠校园,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又因头戴大学光环,相较于普通写字楼大学科技园的招商压力较低。但由于关联推荐项目较多,招商团队对项目甄别度不高,容易导致一些不具备高技术含量和低素质运营团队的项目入园。
2.未能在大学学科发展与科技园之间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以及企业孵化服务机制
虽背靠雄厚的大学学科资源,但大学科技园没有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深层次绑定,与各学院、各职能部门联动不足,对在孵企业的孵化培育服务不足,创业服务的水平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求,没有真正探索孵化企业、服务企业的痛点、难点,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到创新企业孵化的前中后端联动服务机制。
3.管理模式普遍陈旧,未能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科技园激励机制
较多的大学科技园只是披上了一层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外皮的事业单位性质的管理团队。薪酬体系僵化,激励奖惩机制不到位,旱涝保收,薪酬收入只涨不降,不随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业绩的升降而变化。
根据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剑桥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等国内外优秀科技园的经验,优质的科技园基本上本着聚合高科技人才,吸引资本进入,推动创新发展,以多样化的服务对接,形成产业集群化效应。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学,其下属的大学科技园在以下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
这几所高校的科技园由于地理位置邻近,组织了区域科技园联盟,统一制定了“国际化、支撑平台、辐射发展”三大战略,以“聚集、聚焦、聚合、聚变”为发展模式,整合“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多方创新资源,努力营造卓越的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为创新型科技企业提供完善的增值服务。
先是核心技术的“聚集”凸显优势。这几所科技园聚集了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形成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园区企业更具成长性。高品质企业的聚集增进了广泛的国际化交流和本土化的实践,使这几所科技园充满了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氛围,带领和带动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体系中产生新的机会。
“聚焦”找到资源的发力点。作为政府积极推动与大学合作的事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政府大力扶持和支持。南京大学科技园的六个园区都地处中心城区,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东南大学科技园紧邻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三大科学重镇,数十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周围遍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
通过企业聚集,资源聚焦,各要素间的聚合来实现科技园企业的聚变。这几所科技园已经形成支持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的服务支持体系。他们站在各个产业的塔尖上,对国家的自主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作出重大贡献。可以预见,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特色的创新集群,将对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对新的经济结构、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生重大影响。
科技园以“大学生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资本运作”为纽带,打造Z大学“大科技园”发展模式。
1.立足于当前,以现状为基础,理顺与大学的业务关系,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及方案,建设高版本的大学科技园。
2.打造全新的大学生创业园。发现好种子,抚育好苗子,吸收好点子,培育好人才。
3.腾笼换鸟,升级孵化器,以资本为纽带,做实实在在的孵化投资平台。联系好学院,挖掘好成果,筹划好投资,孵化好企业,对接好市场。
4.一园多区,依托Z大学多城市办学的特点,立足珠三角,布局大湾区,放眼国内,对接国际。找准市场定位,多渠道筹措,逐步建设“大科技园”。
在多元化与开放性思路的引导下,依靠优势学科资源,深度挖掘科研成果,设计培育孵化方案,通过与市场有效的结合,提升园区企业的技术水平。结合不同地方政府的规划方向以及市场资源,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积极拓展,逐步建立专业领域的分园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配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未来Z大学科技园将落实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打造全新的大学生创业园
给予创业企业更大优惠政策,多渠道吸纳优质创业项目。
(1)继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链”,与学校共同建立教学实践结合的创业体系。与重点学院深化合作,由科技园提供初级孵化区,通过租金减免等政策,搭建学生的创业实践平台;聘请创业实战专家作为指导老师,通过系统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创新性”“主动开拓性”等时代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大学生,从源头上挖掘创业好种子;与学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拓宽优秀创业项目的选拔途径,抚育创业好苗子。
(2)针对创业的不同阶段,为减轻大学生创业资金压力和运营成本负担,在创业园设立初级孵化区和高级孵化区,并实行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提供免费的财务、会计、法律、税务等基础服务,同时提供部分创业引导基金。实现拎包入驻,满足大学生创业企业早期创业需求。
(3)加大创业就业实习实训力度。联合大学和园区企业共同搭建创业就业实训和实习基地,满足大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促进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培养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联合园区企业每年为学生提供如软件开发、动漫设计、多媒体应用、新闻编辑、交互设计、律师助理等领域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训岗位。
2.科技成果转化
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是科技园强大的技术支撑。科技园应有效的利用自身的物理空间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落地, 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的是资金、场地、孵化服务、人才资源等,科技园应在上述领域充分发挥职责作用,加强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了解市场需求,促成孵化企业的快速成长。特别在以下几方面,应作为成果转化未来深化发展的方向。
(1)投资
首先,要解决风险资金的进入渠道问题。一方面,引入有限合伙人制度。科技园以少量的资金作为发起人,带动较大的民间投资向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投资。这样做的好处既起到风险投资的“放大器”作用,又避免了国有资金在投资中占比例较大情况下对投资项目日后退出的行政管理成本高的问题。其次,完善大学科技园风险资金管理机制,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一方面,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及对外推介制度,提高风险资本与科技成果结合的成功率。科技园应建立由知名专家、研究人员组成的项目评估团队,确立科学、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着重从技术成熟性、现有开发基础、科研水平和所需资金额度等方面分析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并预估项目实施的产业化效益,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另一方面,科技园应在园区引入资质较好的资产评估、信息技术咨询、专业市场调查等中介公司,提高风险投资的效率。
最后,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第一,推动有实力的优质项目登陆一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为风险资本的IPO退出创造条件;推荐有潜力的项目登陆新三板和新四板。第二,为风险投资开拓灵活多样的退出机制。除了证券市场以及股权交易中心外,还可以积极采用收购、回购、兼并等方式,为大学科技园风险资本选择多样化的退出方式创造有利条件。
(2)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并升级科技园的孵化服务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涉及包括内部人才管理、孵化服务、评价及评审机制、中介管理等多个方面。
首先,孵化服务属于管理学科,但也涉及诸多专业技术领域,从事孵化服务的员工需要有全方位的素质;科技园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的摇篮,科技园的员工自身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家的素质,所以科技园应建立长期学习机制,促使员工掌握最新的孵化理念和模式。
其次,深入做好孵化服务,包括基础服务、深化特色服务、探索创新服务等。深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及重点企业联络员体制,搭建“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创业企业辅导模式。扩大创业导师队伍,提升创业导师质量,扩宽创业导师行业领域,丰富创业导师服务形式,加强创业导师和联络员考核机制,为园内企业带来货真价实的创业指导和创业资源。
(3)评价和评审机制
大学科技园应深化评价及评审机制的建设工作,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加强从初创项目到孵化项目再到成熟企业的审核管理工作。对每个阶段的项目设定指标,包括经济、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根据不同的阶段制定权重;对项目严格确定年限和时效。目的就是让企业在科技园内有压力,感受市场的严峻,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剔除掉不合格的项目,把优惠措施落实在真正好的企业和项目上。通过以上这些举措将有效地提升科技园的服务能力,解决企业发展慢、内部激励不足的问题,部分缓解了企业质量不高、在孵企业占比不高的问题。
3.园区拓展
利用大学多城市多校区建设发展的特点,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在一定政策的支持下,利用各校区不同学科布局以及科研力量,既帮助政府实现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也提高了现有工业、商业地产的利用程度,同时实现持续的税收、就业等;对于入驻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园多年的运营及服务手段享受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四大方面的配套服务支持,加速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让企业快速成长,从而实现彼此之间利益诉求的均衡,实现多方共赢。
4.大学的支持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大学的发展,是整合各种资源服务于社会并反馈给学校的组织机构。因此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得到大学以下几方面的支持:
(1)科技园的发展须得到大学的重视,将科技园的发展纳入大学科研发展的路径中,使之成为大学科研的一个重要平台,与大学学科发展形成联动体系,加强院系、部门与科技园的联动,让科技园成为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以及走出实验室后进入生产环节前的小试、中试化研发基地。(2)制定长期、稳定的租金管理制度,学校制定相关租金上缴政策,科技园每年按照标准(现有租赁政策中规定的租金标准×可租赁面积)定额向学校上缴固定数额的租金收入,让科技园能够留有一定的余钱用于开展增值服务和以免收租金的方式进行投资等业务,增强科技园的经济实力,更好的回报学校。
通过以上举措,我们将逐步实现未来的园区内大部分企业技术来自大学,形成专业规模化的优势,对大学占领世界大学先进体系的制高点有积极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