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

2022-11-23 21:42汪志强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合肥科学科技

文/汪 士 琚 琼 汪志强(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是要精准对标世界科技发展前瞻方向,找准合肥在科技强国战略中的区位优势和区域融通发展中的发力点,逐渐将合肥建设成国家创新体系中原始创新成果策源地、技术革新以及成果转让的集散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发展模式样板区[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科学方法。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毋庸置疑,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并实现弯道超车的硬核支撑。合肥基于科教城市的传统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加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和运行,可以承担更大的历史使命,在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一、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理论依据和核心特征

1.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战略的理论依据是科技创新区域聚集、转移和辐射效应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明显的区域聚集效应。因为世界范围内各国科学发展速度不一致,所以各国科技发展成果增长也是不均衡的。近代科学诞生以后,世界科学中心实现了从意大利到英国、法国、德国直至最近美国的聚集和转移,“世界科学中心”这个概念最先由英国科技史专家贝尔纳提出,判定的标准是日本汤浅光朝提出的当一国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该国就是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2]。

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可以在不同国家间转移且持续时间具有周期性特征,大概80~100 年就可以实现世界科学中心的位移。我国学者赵红州依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证明:不同国家间科学发展能力的此消彼长是推动科学中心转移的内在动力[3]。

世界科学中心对于国家和区域全面发展进步来说,具有策源、辐射、引擎功能,而且随着技术创新重要性的日渐突出以及城市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科学中心逐渐演变成以城市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中心。21 世纪初,《在线》杂志评选出的46 个全球技术创新中心都是以城市为载体,因而科技创新中心也被赋予新内涵,不仅是原始创新知识聚集地,还是技术创新成果涌现地,且要具备能够辐射社会进步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这也是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致力实现的四层战略意图。

2. 科技创新策源地概念相对科技创新中心来说,能效升级,内涵拓展,外延更广,聚集、辐射、引领效应更突出

具体来说,合肥要建设成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应具备以下特征和功能。第一,原始创新成果和关键前沿技术创新呈现显著规模聚集态势;第二,拥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较大人口规模以及新能级的基建网络,特别是交通运输网络;第三,拥有较强对外经济联系能力和广泛的全球技术市场;第四,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够、质量高、层次全;第五,高质量研发机构入驻并聚集;第六,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平台数量多、功能全;第七,有一批国际著名的创新平台;第八,城市创新文化氛围浓烈[4]。

二、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

目前,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相关经验和具体方案还较为欠缺,可供借鉴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类来源。

一是政府主导推进的科技发展战略。这主要从国家科技战略层面来解读和研判合肥科技发展定位和科研创新方向,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科技发展部分,找准合肥在国家科研战略布局中的位置。

二是解读科技发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比如对于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管理与运行模式的分析和解读、美国“硅谷”经验和国家实验室运行机制的深刻探析、法国科学联盟模式的借鉴、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建设经验分析等,可以为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提供有益参考。

三是从科技政策角度创新和突破,为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提供良好的外围条件。无论是科技战略的推进和实施,还是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蓝图展开,都有集思广益的方法和途径,使得科技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都不断加强,这也是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支撑。

三、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有利条件

1.科教优势

合肥是著名的科教城市,科研大院大所众多,知名院校林立,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这些条件汇聚成的科教优势是合肥城市竞争力的硬核,也是实现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战略雄心的坚实基础。

2.区位优势

合肥在一众新一线城市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虽然是内陆省会城市,但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地理区位,在全国性的产业梯次转移中占有优先位置,使合肥对外交流和吸引力具有显著优势。

3.经济发展规模以及人口、市场优势

十年时间里,合肥GDP 从不足3000 亿元增长至超万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经济快速增长也伴随着人口加速扩张。2020 年,合肥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36.99 万,超过“隔壁”省会南京,城市能级和市场规模也显著提高。

4.基建交通优势

合肥通过将近二十年的基建大布局大发展,全市交通硬件设施逐渐升级,按照现代化标准构建交通体系,交通管理以及调度能级也在升级换代,预计将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大幅度提升合肥的国际国内通达能力。接下来合肥市还要完善“米”字形高铁网,形成商合杭、合福、合宁、合武等13 条线路引入的大型放射状枢纽[5]。

四、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主要内容

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总体思路是在总结科技创新中心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创新策源”的特点,使合肥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技术创新聚集地、产业创新原发地、发展模式示范地。

1.积极谋划布局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

合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过程中,不断凝练自身优势,逐步确定创新是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不论是国家还是区域,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成果突破非一日之功,必须尊重科学规律,久久为功。所以四十多年来,合肥持续深耕原始创新布局和基础研究领域,倾城之力实现基础研究领域和原始创新方向量的积累,厚积薄发,目前合肥在量子科学、类脑智能、生物医学、聚变能源、未来网络等基础研究领域已初现创新策源锋芒。比如在量子科学领域,潘建伟院士团队的量子通信研究,郭光灿院士团队的量子计算研究,杜江峰院士团队的量子控制研究都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们的研究直接促使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和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九章”诞生,表明合肥已成为量子科技创新聚集地,并具有非凡的创新策源带动作用。

除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的集中深耕,合肥要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还要具备一系列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的支撑。合肥按照“2+8+N+3”体系建设,“2”是指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为基础,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和新能源国家实验室;“8”是指打造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在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并进一步提高和拓展装置性能之外,大力推进聚变堆、合肥先进光源(HALS)等5 个大科学装置项目建设;“N”则是建设合肥微尺度、人工智能、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提高大科学装置群和前沿研究的融合创新力度,形成科学源头创新能力;“3”是指重点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这三所“211”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可以看出,在把合肥建设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这个方面,合肥有基础、有思路、有成果,按照既定战略,一步步在若干原始创新关键领域实现成为国家乃至世界原始创新策源地的目标[6]。

2.融合贯通成就技术创新策源地

合肥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是大力推动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方向以市场需求为指挥棒,政产研学商多主体深度协同融合,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确保技术创新融通发展,关键技术产品相继涌现,锻造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技术创新基础。

具体来说,首先,做好技术创新项目,设立技术创新的任务清单,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和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等科研项目将技术创新方向规划好,再组织科研院所等各级各类主体开展科研攻坚,确保技术创新的知识产出。其次,搭建和管理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将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全要素纳入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范畴,提高技术创新活动效率以及投入产出比。最后,政府要主动作为。在科技发展和治理方面,合肥从市级层面建立统筹调度机制,充分发挥管理和政策引导功能,形成一系列旨在管理服务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集思广益形成各项科研计划,组织认定各类技术创新平台,管理服务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健全技术创新链,颁布和兑现各类科研奖励措施和人才引进政策等。

3.凝练优势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

合肥市政府在产业发展和投资布局方面堪称“神话”。2007 年,因为看准液晶面板的未来市场前景,不惜推迟地铁建设项目,投资京东方。2011 年,合肥市政府因为“芯”,投资了长鑫和兆易创新。2019 年,因为新能源汽车制造,投资了蔚来。一路走来,逐渐形成合肥产业创新的“芯屏器合”和“集终生智”格局。甚至合肥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都有一份新职责——具体产业链“链长”,按照市政府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合肥市将集中精力发展12 条主导产业链,主要领导各自负责一条产业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抓产业创新的针对性,提高这项工作的稳定性。

4.理念创新成就发展模式创新策源地

科技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树立科技发展的绿色理念,坚持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社会进步服务的战略导向,践行科技创新惠民为民宗旨。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实现军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局面;基于轨道交通技术的支撑,实现合肥城市交通网络优化畅通工程;基于医学与大数据、区块链、智能检测装备等新技术融合发展,创新合肥城市社会治理体制,促进合肥各项事业共同进步。

五、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实现路径

1.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锻造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硬核实力”

《2020 全球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报告显示,合肥基础研究实力显著,且还在上升。依据监测评估体系,合肥在全国排名第4 位,在全球城市排名第16 位。具体来说,合肥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战略方针就是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以及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规划逐次展开。聚焦原始创新前沿,继续在量子科学以及应用领域、类脑智能、核聚能、数学、计算机科学及其软件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原始创新成果,这是奠定合肥成为世界原始创新策源地的“硬核”。

2.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打通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任督二脉”

对照中国禁止出口的35 项关键技术目录和合肥市产业发展布局,形成量子科技、集成电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核心工业软件、ITO 靶材、核心算法、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智能制造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任务清单,实行“定向委托”,引入“揭榜挂帅”、谁能谁上的竞争机制,提高技术创新攻坚效率和投入产出能效比。推动企业切实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主力军,引导科技型企业成长,培育独角兽企业。创新科技金融体制机制,为技术创新引入多种资金来源,建立健全创新链[7]。

3.不断创新产业链、织密产业网,实现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倍扩效应”

以城市基建能级升级为突破口,带动新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倍扩效应。打造新基建、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一体化逐次发展链条,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从知识成果到产品业态全过程的链条化发展,逐次织密产业网。

4.健全创新链,输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合肥模式”

以科技创新人、财、物资源调动统筹为着眼点,补缺补差创新链。整合创新主体,健全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强化政府统筹调度作用,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完善和落实科技投入激励政策,创新科技金融体系,聚焦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大院大所”项目落地。坚持科技创新为人民的宗旨,总结科技惠民发展经验和绿色发展模式,形成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合肥智慧”和“合肥方案”。

六、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政策建议

政策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推进科技战略布局纵深发展的重要杠杆,合肥建设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需要发挥政府的政策供给能力,这是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1.善用政策杠杆,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协同性

利用政策杠杆,以调动统筹科技创新人、财、物资源为着眼点,增强政府配置科技资源能力,统筹推进战略布局落实,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提高科技创新行动协同性。首先,提高全市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行动协同性。推动合肥高校的优质科创资源能够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科创中心和平台的合作对接,提升两者的融合创新能力。政府应牵头促成领军企业和专业科研院所联盟共同搭建创新平台,合作承接国家重大攻坚项目和科研创新任务。其次,提高科研投入使用协同性。各项科研计划和各类科研项目的条目设置要避免雷同和重复,这需要政府的政策调研部门发挥宏观调度配置功能。

2.创新科研管理,提高科技创新投入的能效比

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一项成熟的社会建制活动,创新科研管理理念、方法和流程,都可以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率和能效比。比如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和合肥市创新研究院等平台的建立运行都促进了科研创新知识的产出过程更高效,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更好,市场效果更快显现。其中涉及大型科学仪器装配的共享使用、科技文献的查新服务、投融资渠道的创建、科技型企业孵化扶持和创业生态链打造等[8]。

3.探索科技金融新途径,打通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阻滞

近几年科技金融创新热潮迭起,各类资本加速涌入,但对于科技创新这个“吸金黑洞”来说,已有的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发挥科技金融的“催化剂”和“润滑剂”作用,广开科技创新基金投资门路,确保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成果转化类投资基金都可以惠及科技创新板块。发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科技小贷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成果产业化打通资金阻滞。

4.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优化科技创新活动的治理流程

充分发挥政府科技管理、监督、引导功能,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整合合肥创新主体资源,建立多主体协同创新格局。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对接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实力强劲的企业大胆涉足布局新兴产业,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健全包含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生态链[9]。

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辐射引领面

充分发挥合肥城市的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和交流水平,形成合肥科技创新活动的全球开放格局,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和区域的研究合作和产业发展衔接,使合肥科技创新成就和产业繁荣能够具有立足合肥、辐射全省全国、吸引全球关注的影响力。[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G2017D162)、 合肥工业大学哲社培育重点项目(JS2018HGXJ0031)、合肥工业大学2021 年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021YJG010)研究成果之一。 ]

猜你喜欢
合肥科学科技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学拔牙
小小书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