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2022-11-23 19:29游晓丽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教师水平

游晓丽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际交往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加剧,仅依靠心理健康课程难以有效疏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不断拓展更宽阔的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体育锻炼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预防身体与精神疾病产生,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比是基于人的健康内涵进一步拓展和升华而形成的,个体身体健康可以借助仪器和工具进行度量,然而个体心理健康却很难真正获得准确的度量结果,缺少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心理健康是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表现出平衡、稳定的内心世界及健全人格,能够以社会所认可的方式适应外部发展环境。通常情况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定主要包括健全的人格、正常的智力、正确自我认知、情绪的和谐稳定、人际关系良好、心理行为特点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其个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受到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诸多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就业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导致部分演变为心理健康问题。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亟须加强学校对该方面的重视度,才能疏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个体获得健康长远发展。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约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且由于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控制力度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严重,成为大学生退学、辍学等的主要原因。

2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2.1 开发大脑智力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人类的生活与运动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脑部智力发展具有良好的锻炼作用,能够通过锻炼为人体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继而加快思维运转速度,增强大学生的想象力与记忆力。由于大学生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精神压力。特别是当前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和就业竞争压力,为获得良好的发展,诸多大学生长期保持高度神经紧绷状态,继而产生了较大的心理疲劳。适度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缓解由于用脑过度而引发的疲劳,降低学生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促进脑部智力的开发与发展。此外,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使体力与脑力活动的有效结合,对人体中的神经能够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对神经系统形成有效调节,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使其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由于体育锻炼活动是身体与肢体的协调活动,所以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并且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做出迅速判断,进而实现活跃思维,增强观察和实践能力。

2.2 调节心理情绪

伴随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日常生活给予过多的保护和溺爱,导致大学生在成长经历中锻炼相对不足,难以累积丰富的生活经验,无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压能力。当代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学习压力有所减轻,但学业任务仍然十分沉重,且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缺少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导致产生了诸多不良情绪,甚至许多大学生陷入焦虑和抑郁之中。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同时也会引发失眠、情绪暴躁、自我怀疑等生理反应,导致出现过激行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极端道路。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避免情绪产生较大波动,实现身心健康和协调发展。另外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过程中,人体会产生多肽物质,这对于其不良情绪的感知和改善,能够起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轻松感和愉悦感,更好的调整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

2.3 改善人际关系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大学生习惯通过微信、QQ 等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交流,虽然提高了交流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但由于群体活动相对减少,导致同学之间缺少面对面交流情感的机会,十分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疏离。然而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能够突破局限于网络的封闭式人际交往模式,使大学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改善当前的人际关系现状,通过与同学交流舒缓自身心理压力。大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接触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社会群体和体育爱好者,彼此的沟通交流同样是情感宣泄和倾诉的过程。和志同道合者成为朋友,进一步扩大人际交往范畴。大学生在展开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学习他人优势和长处,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不断扩大交际范畴,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来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4 形成坚强意志

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二者发挥着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思想作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体育锻炼是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生秉持良好的自控力并长期坚持,这对大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另外由于体育运动中包含诸多竞技类项目,大学生参与竞技类体育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例如马拉松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帮助其逐步克服心理层面的层层障碍。再如篮球比赛,在参与篮球比赛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团结合作,在体育竞争的过程中增强运动自信心,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能力,这也是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3 体育锻炼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3.1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 创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由于体育锻炼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需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深入挖掘体育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断增强体育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只有教师层面加大重视度,并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增强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另外,校园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与体育精神。还可以在高校内定期开展体育与健康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使大学生充分认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在日后生活中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身心愉悦。

3.2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利用好课堂教学渠道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师的引导具有重要关系。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人格魅力以及运动能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使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在运动中感受乐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只有大学生真正身心受益,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作用。另外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主要以体育技能讲解为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相对较少。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采取有效方法,将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心理疏导方法传授给学生,实现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3 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丰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心理特征,继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结合大学生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体育竞赛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大学生形成顽强拼搏、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在竞赛中要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增强当代大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使其学会自我疏导,并在参与体育锻炼中形成良好意志品质。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而言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高校应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能够满足大学生日常参与体育锻炼需求的体育场地,并在高校内组织体育协会、俱乐部以及代表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竞赛或锻炼活动,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拓宽自身的人际交往空间。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能力,继而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和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4 结合心理承受力开展训练,关注弱势学生群体

一方面,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为其选择相适应的体育锻炼活动,继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只有大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和内容与自身运动能力相匹配,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体育锻炼活动,并在实践中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继而充分发挥体育锻炼,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班集体中均有心理素质不稳定、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自主性和积极性较差,缺少自信心。针对这类学生而言,高校体育教师需给予更多地关心和关爱,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练习难度和要求,帮助其循序渐进提高体育能力,并在学生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奖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体育教师可以多与这类学生谈心,可以相约共同跑步或其他体育锻炼项目,在运动中帮助学生放松和释放自我,不断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使其在日后的体育锻炼活动中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借助体育锻炼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开发大脑智力、调节心理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并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这对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高校方面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和现状,积极利用好课堂教学渠道,并为学生组织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保证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相契合,真正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教师水平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张水平作品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