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久艳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1]。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加快新时代农村发展,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据统计:眉山市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 473 614人,占49.8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506 046人,乡村人口减少501 375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7.08%[3]。随着经济发展,如何丰富广大农村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对人居环境、闲暇之余休闲生活的需要,对基层民主法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也面临着现实挑战,需要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占领农村精神文化阵地。
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4]”。加快推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乡村振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眉山市加快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仍然严重。人情往来是中国社会维系人际交往、密切邻里、扶贫济困的一种熟人社会结构。当前,农村地区在消费中存在盲目攀比现象,围绕男女婚嫁,存在高额彩礼、索要“三金”、婚礼仪式铺张浪费等现象,无形中增加了百姓负担。此外,农村是熟人社会,红白喜事中份子钱原本是熟络关系、相互扶助的一种方式,在“好面子”“攀比”社会风气下,变了味,成为衡量远近亲疏关系的方式,已经失去了原本意义,无形中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成本。
眉山市重视文化基础的建设与投入,村社文化宣传室、农家书屋和村民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相继建立,丰富了眉山市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但一些低俗文化现象仍然存在。在农闲的时候,农民聚众打牌、赌博较多,主动学习的人较少。各种低俗文化在农村仍有市场,比如:婚闹、拦截婚车索要红包等低俗现象,封建迷信活动等还具有市场。当前,眉山市农村居民经济生活不断改善,但农民精神文化的投入较少,与经济收入的增长不匹配。
乡村是长时期人与人、人与自然演变的结果。眉山洪雅县的复兴村、红星村、花源村和丹棱县的幸福村,乡村历史悠久,乡村地名、建筑和村里的一砖一瓦等都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更是广大游子情感维系的重要标志符号。乡村的祠堂、祖坟和祖屋等都是人们寻根问祖的标识,是连接家国情怀的情感纽带。它记录着历史,见证着现在,更联系着未来,是人们的精神归属。
当前,眉山部分乡村建设缺乏特色,整齐划一集中建房,在经济效益驱使下,古旧村落过度开发,商业化现象严重,乡村建设理念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失去了原有的乡村风貌和特色。加之,农村老龄化严重,传统的乡村经济逐渐衰落,乡情观念逐渐淡薄,使得乡村独有的文化情感功能不断减弱。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眉山市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需要着眼长远,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住乡情,移风易俗,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一条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乡村发展之路。
眉山是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三苏”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三苏”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氏家族家训有“礼尊长”之训导,苏洵也曾在《苏氏族谱》说:“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5]。“三苏”家风文化归纳起来,体现在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和处事豁达上。“三苏”家风文化中所蕴涵的精神内核早已超越一家一姓的宗族藩篱,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道德精神指引。眉山市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充分挖掘“三苏”文化的丰富内涵,引导广大家庭读书正业、孝亲睦邻,建设和谐家庭,树立新时代基层好家风。
破旧俗、立新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改革不合理的婚俗习惯,引导彩礼回归合理化,在农村倡导新风建设活动,推行零彩礼行动。开展节约活动,反对铺张浪费现象,扼杀盲目攀比之风,让红白喜事回归理性,建设新时代良好社会风气。治理农村赌博现象,取缔封建迷信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乡村卫生整治,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引导农户对房前、屋后进行清理打扫,建设乡村垃圾站,集中收集、转运农村生活垃圾。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家禽粪便进粪池,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强沼气清洁化利用,让农居周边环境得到改善,让村容更加整洁。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农闲生活。开放农村活动室、文化阅览室,建设农村活动广场、文化院坝,为农民提供农闲活动娱乐场所。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激发乡村活力,让广大乡亲、农民能够感受文化体育的乐趣,强身健体,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提升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大力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乡村工匠精神。发挥农村民间艺人、手工工匠的优势建立民间工匠队伍,创办民间文化社,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扩大手工艺品的销售途径。将经济收益和文化传承相结合,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乡村工匠手工作品展览,政府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让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接地气、有活力。
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比如:重阳节开展敬老孝敬活动,清明节开展文明祭扫活动,春节开展合家欢乐、文明过节活动等,积极引导,形成敬老孝老、和谐邻里的良好风尚,让老百姓生活有奔头,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
发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加强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筑牢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宣传乡村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宣传乡村好人好事,弘扬勤俭节约、真善美的优秀品德,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开展党员主题日、党员联系群众活动。组织村民集中观看红色爱国主旋律的坝坝电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最美家庭”“眉山好邻居”和乡村“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广大群众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由道德评议组或者红白理事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大家认可的村规民约,将村民自治和法治相结合。针对村民矛盾、家庭纠纷,充分发挥村干部、道德评议会成员的劝导、协调化解矛盾的作用,做好农村基层和谐稳定的前哨作用。此外,村干部、道德评议会成员当好社情民意的服务员,植根农村,了解民情,发挥和谐邻里、社会扶贫济困、及时反映问题隐患的纽带作用,努力走出一条“德治+法治+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新路。
建设乡村文化史馆,开展村史文化院墙建设。建设乡村文化史馆,用实物资料、老农具、具有历史感的老物件以图片、视频、沙盘等方式展现家乡变化、人们生活变化,体现眉山的人文历史、地域风情。广大农村结合村情、乡情,打造乡村“姓氏文化墙”“三苏家风文化墙”“长寿文化走廊”等富有眉山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让广大群众零距离感受眉山的鲜明地域文化,厚植乡村文明的历史根脉,让百姓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眉山洪雅县的复兴村、红星村、花源村和丹棱县幸福村等传统古村,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有的还是古代历史重镇。加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因地制宜,挖掘其人文历史和特色风貌,对古建筑、古街道进行修缮,为传统古村落注入活力,让它成为人们追忆乡情、记住乡愁的打卡地。推动古旧村落“活”起来,需要处理好古旧村落周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在修缮和维护好生态原貌的基础上,依托古旧村落自身的地域文化、传统技艺和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适度开发文创、乡村旅游等,能够确保古旧村落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共同实现。
比如丹棱县幸福古村,依托传统村落的山水、民居,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打造乡村民俗,体验农耕文化,实现了生态、文化和经济效益有效结合的良性循环,实现幸福古村的可持续发展。彭山江口古镇因发掘张献忠沉银而备受瞩目,且江口古镇毗邻成都,距离眉山黑龙潭较近,处于旅游环线上。在江口古镇的保护开发中,着力结合彭祖山长寿文化、江口古镇张献忠沉银,打造旅游生态养生城,让江口古镇换发新的生命力。只有因地制宜,将传统文化、自然环境和民俗民风有机结合,在差异中寻新路,将传统保护和开发相结合,才能让古村落“活”起来、“美”起来,留住乡愁、记住乡情,使其成为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典范。
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眉山市在加快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中,需着眼长远,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将传统文化与乡村开发相结合,筑牢农村精神文化阵地,移风易俗,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探索一条农村基层文明建设发展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