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荣
(江苏省兴化市昌荣镇农业农村局,江苏 兴化 225734)
在小麦培育与养护过程中,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常常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有效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小麦健康生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小麦病虫害防治的目标。然而小麦病虫害防治还存在一些问题,被众多不同的因素所干扰,出现了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误区,应该引起相关农业技术人员的重视,并及时纠正。本文重点分析江苏省兴化市昌荣镇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误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充分发挥出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良好作用,增加小麦产量,保证小麦质量。
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种植者由于对小麦病虫害的特点认识不够全面,缺乏专业指导,只是根据以往的防治经验进行加工,未处于有效防治的最佳时期,导致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容易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减产欠收及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小麦常见病害之一纹枯病为例,华南某地区防治纹枯病的最佳时间一般为每年3月上旬至3月中旬。由于小麦纹枯病出现较晚,农民在4月左右发现小麦有明显的病害,大多数植物已经到了发病后期。因此,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种植者掌握最佳的防治时间,避免过早或过晚地错过最合适的防治时间[1]。
由于气候、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小麦会遇到不同类型的病虫害,常见的病虫害有赤霉病、叶枯病和麦蚜等,种植者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病虫害选择相应的防治药物。大多数种植者在使用药物时都有片面的理解和认知。他们认为使用药物的目的是控制病虫害,所以他们不考虑药物的使用是否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或限制小麦养分的吸收。在药物选择方面,大多数种植者仍然坚持使用传统药物预防和控制病虫害。这些药物主要由化学成分组成。虽然它们在消灭病虫害方面表现优异,但一般都具有毒性高、不易分解的缺点,使用后药物残留问题不容忽视[2]。
灌溉后的管理过程是一种农业生产过程,对于小麦种植户来说,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准确的灌溉过程管理应有效地保证灌溉中土壤的湿润,如果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能够保证灌溉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那么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但在实际的农业灌溉管理过程中,许多小麦种植者没有准确掌握农业灌溉过程管理这一概念,导致小麦的健康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科学的灌溉管理可以使小麦病虫害得到有效的防治,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气候环境以及土壤情况来进行合理选择,以此确保小麦种植农业的有效、健康、正常发展。
小麦生长需要经历诸多阶段,各种病虫害,如蚜虫、红蛾和蜘蛛,种植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小麦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类型的药物,来用于病虫害的防治。小麦种植技术人员如果不重视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用药不当,很容易错过最佳病虫害的防治时间,影响当年小麦的农业产量。然而,由于小麦种植人员对小麦种植专业技术认识不足,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到位,无法在小麦生长的重要阶段做好正确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在药物剂量的选择和剂量的确定上容易产生混淆甚至错误。
2.1.1 白粉病
白粉病可危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器官,多以叶片和叶鞘为主,严重时还会影响小麦的皮和芒。危害症状:发病初期,叶片表面会出现1 mm~2 mm的白斑,然后逐渐扩大到圆形再变为椭圆形的白斑,白斑表面会有一层白色粉末,当有外力或振动时会立即飞走。后来病的霉层会由灰白色变为浅棕色,病斑上会出现针孔大小的小黑点。防治白粉病宜早不宜晚,疾病早期用药效果较好,重复使用后效果会减弱。杂环类药物可用于防治白粉病,效果较为显著,但应注意这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三唑类药物也有较好的疗效,但稳定性较差,可早期使用或不使用[3]。
2.1.2 条锈病
条锈病孢子堆沿小麦穗叶脉排列,颜色为黄色至干黄色。孢子堆积量小于叶锈菌,在5~15℃时发育最好。0℃以下的温度会阻碍其发展,间歇性的小雨、雾天会促进其发展。防治方法:消除杂草和自生小麦幼苗,控制夏季细菌的来源;合理密植,及适当时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锈病发生时,应在南方雨麦区排涝;在我国北方干旱小麦区,应及时进行灌溉,以补充锈病破坏叶面所引起的水分蒸腾作用,减少产量损失。
2.1.3 赤霉病
赤霉病是一种易预防、难治疗的病害。它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小麦抽穗期到开花期若阴雨、露珠、大雾天气持续2天以上,应在开花期早期积极预防喷药。第一次施用的时间应提前到开穗期。药物品种可选用氰烯酯、美津胺、戊布他唑、多菌灵、福美二、甲基硫杆菌、二肟·多菌灵、二肟·戊布他唑、枯草芽孢杆菌及金钢·蜡芽孢杆菌等,要用足量的液体,遇雨时施用3~6 h,雨后应及时处理。抽穗期和开花期的施用比例:50%多菌灵80g+43%戊布他唑15 g+10%β-氯氢菊酯25 ml+98%磷酸二氢钾150~200 g,加水40~50 kg均匀喷洒[4]。
2.1.4 纹枯病
小麦播种后即开始侵染危害,田间发病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冬前发病期、越冬期、侧壁膨大期、严重生长期和枯白穗发生期。平均气温20~25℃。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病原菌在小麦植株间传播,发病率随气温升高而迅速上升。4月初至5月初,病原菌扩散侵染茎干,病情指数呈上升趋势。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严重的组织迅速失水死亡,田间出现枯萎趋势。在防治此类病害时,应当选择产量性能高、抗性强或病害感轻的良种,增加施用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局部不施用氮肥,以增强其抗病性。适当播种,避免早播,适当减少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要及时排水。在小麦拔节期,病株率达到15%时,可采用禾果梨或粉润宁加井冈霉素,每7~10 d喷一次麦秆基部,连喷2~3次。
2.2.1 麦蜘蛛
受损的小麦叶片先出现白斑,然后变黄,这影响了小麦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导致植株短,穗数少,籽粒轻,甚至整株干枯死亡。幼苗遭到严重伤害后,其抗病性显著降低。防治麦蜘蛛时,当田间每33 cm单行麦蜘蛛少于200只,且上部叶片表面斑点超过10%时,应及时进行农药防治,可用15%吡虫啉溶液1 500~2 000倍液或4%联苯菊酯乳液1 500~2 000倍液,或5%阿维菌素7 500~15 000倍液的药剂均匀喷洒[5]。
2.2.2 蚜虫
成虫往往会群集在植株的叶、茎、穗上吸收汁液,先害小黄斑,后害条纹,逐渐导致植株枯萎,整株死亡。蚜虫还可以通过刺吸收来危害小麦,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传导。小麦抽穗后,蚜虫一般集中在穗部,形成未干粒,使千粒重降低,导致产量下降。抽穗期小麦蚜虫应以抽穗期蚜虫为主,拔节后每3~5 d选50~100株小麦植株,调查蚜虫及天敌数量。当蚜虫数量超过500只,天敌与麦蚜之比大于1∶150时,应立即进行防治。可使用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剂2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药剂喷洒。
2.2.3 吸浆虫
成虫幼虫潜伏在颖吸盘吸食小麦的谷物填充或伤害花器,导致干燥谷物和空壳,减少20%~50%的光线情况下,60%~90%在沉重的情况下,甚至没有粮食收成,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昆虫的身体很小,隐藏的伤害,不容易找到,容易错过合适的预防和控制期,所以农民应该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抓住关键时机,科学防治,控制其危害。蛹期是小麦浆体肉质植物防治的关键时期,蛹期通常在4月20日左右用无公害杀虫剂控制。当小麦处于抽穗期时,若栽培人员发现吸浆虫的存在,可以使用辛硫磷等药剂对吸浆虫进行喷雾消除,但需注意的是,若进行一次药剂喷雾后出现复发状况,应当在3天之内对其展开第二次喷雾操作,以此确保吸浆虫的防治效果。
在开展小麦病虫害的前期防治时,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措施:首先,小麦种植后,农民应及时加工优质小麦,在麦田里及时对小麦进行耕作和留茬,并保持田间抗病小麦播种和土壤杂草的清除,使良种抗病品种的数量符合小麦可持续生长的主要技术标准。其次,农民应考虑优质小麦种子的萌发苗品种、质量、品位和小麦土壤排水保墒早期现场工作的条件等等,确保优质小麦幼芽、幼苗、种子与其他作物的土壤相互适应。此外,农户还应适当保证好、坏小麦苗期萌发苗的土壤抗性和抗病虫性,并在播种前期提高好、坏小麦苗期萌发后的施肥效果。最后,农民应准确、及时地把握好小麦发芽苗期和不良苗期的早期播种这一关键时期,特别是在一些小麦种子萌发锈病、霉变病及纹理霉变干时,或锈病、霉变多的高寒干旱地区,适当应用此法,可以避免小麦植株发生病虫害的概率。
在小麦播种期的防控管理过程中,防控内容更加广泛。对于小麦金针疾病、小麦播种粮食枯萎病及其他疾病和害虫,农民应该特别注意做好早期小麦播种病虫害的控制和管理,可以在小麦种子上面喷洒一些化学、生物试剂,这种化学生物试剂在小麦种子生长过程中起到长期保护和管理的作用。如在小麦金针病的早期防治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二甲基异构产卵制得的有机磷酯乳剂作为药物,从而有效提高小麦病虫害的早期防治效果。
随着我国对小麦产量与品质要求的提高,在小麦种植与培育过程中,研究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小麦病虫害的产生因素进行分析,重点对小麦病虫害常见的防治误区及其防治技术策略与措施展开论述。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在保证作物自然生长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定要控制在科学的范围内,这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小麦的产量与品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小麦近一年来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