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要点与防治病虫害的有效举措

2022-11-23 17:11王振红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耕地种子玉米

王振红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常路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临沂 276221)

1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1.1 科学选种

目前,玉米种子市场品种纷繁复杂,合理选择种植品种对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考虑当地气候条件、耕地地力、耕作习惯、灌溉条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产量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同时,还要了解高产玉米品种应该具有的特点,最终确定最为合适的玉米种植品种。例如:华东沿海区域、以温带季风性气候为主且农业计划水平较高的山东地区,就应以稳产高效、抗倒伏、耐密植、适合机械化生产、籽粒脱水快和穗位适中等作为选种标准,并优先选择本地农业部门推荐的玉米品种[1]。从目前来看,山东地区常见的优良玉米品种主要包括郑单958、登海 605、济玉 901、青农 11、农星 207、华良 78、邦玉 339等,同时随着鲜食玉米与青贮玉米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如山农饲玉2号、德单5号、济糯33、西星五彩鲜糯等品种也同样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且能够为农户带来不错的种植效益。

1.2 耕地选择

1.2.1 常规选地

玉米具有很好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环境适应性较强,种植区域广泛,玉米种植的最适宜耕地通常应满足地势平坦、疏松、透气、地力均匀、土壤肥沃、保水性能良好、集中连片、耕地土壤厚度在80 cm以上、地下2 m内土体无明显障碍层、pH值在6.5~7之间等条件的土壤,例如:红壤土、沙质土,均有利于苗株生长。农户应以此为标准对可利用耕地进行筛选,确定最适合种植玉米的耕地,但在种植中,应避开二阴地、沙荒地、盐碱地等类型的耕地。

1.2.2 引入智能化信息系统开展选地工作

一些农户对耕地条件的了解往往不够准确,一些农业部门结合当地地理、气候特点,着手整合农业大数据信息,例如:玉米高通量表型信息采集系统,了解优良品种作物的基因性状,利用传感技术实现高通量作物表型信息获取。各项耕地条件在内的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数据进行准确调查、全面整合、存储记录、分析开发与实时更新,为农户的玉米种植耕地选择提供了更科学的参考建议。

1.3 种子处理

需规范地进行种子精选、晒种、浸种及拌种等种子处理工作。

1.3.1 种子精选

(1)为了选出优质种子,使日后玉米种植、出苗后能够达到苗全、苗匀、苗壮的效果,选种时需要以纯度高(≥98%)、发芽率高(≥95%)、净度高(≥98%)、含水量低(≤13%)、活力强、适宜单粒精量播种为标准。

(2)提高优良品种作物的基因性状。以ROS系统为软件平台,在小型农业机器人移动平台上搭载三维全景激光扫描仪,获取玉米表型数据的实验平台,开展对田块级别的高通量玉米作物表型信息采集系统研究。

1.3.2 晒种

晒种有杀死种子上各种病菌、降低种子含水量、促进种子后熟、增强种子活力、促进种子内部渗性营养物质形成等效果,主要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出苗速度与壮苗率为目的,需要在正式播种前5~7 d时,选择晴朗天气将种子均匀摊铺开来,并连续翻晒2~3 d左右[2]。

1.3.3 浸种

浸种同样是以促进种子早发芽、齐出苗并提高玉米发芽率、壮苗率为目的,其具体操作方法较为多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冷水、温水或高锰酸钾、硫酸锌等溶液浸泡,不同浸种方法的浸泡时间、溶液配比、水温等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

1.3.4 拌种

拌种是为了降低各类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几率,需要根据当地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拌种。例如在山东地区,常见玉米病虫害以粗缩病、玉米螟、褐斑病、小斑病、二点委夜蛾、蓟马等为主,农户应选择70%吡虫啉湿拌种剂按种子量0.6%比例进行拌种或包衣,以有效预防粗缩病,同时选用2%立克秀、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按种子量0.2%进行拌种或包衣,对褐斑病、小斑病等真菌病害进行预防。而为了预防蓟马、蚜虫、二点委夜蛾等害虫,则可以选择咯菌腈·精甲霜、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拌种。

1.4 播种管理

1.4.1 选择播种时间

玉米播种时间应在综合分析实际温度条件、降水情况、耕地土壤水分、日照条件、种植品种成熟期等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确定,各地区的适宜种植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如山东地区的夏玉米适宜播种时间就通常集中在6月上中旬,具体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年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在农户对温度条件、耕地土壤水分、日照条件等因素判断不够准确的情况下,可以由地方农业部门广泛调查、监测、整合各项数据,并借助专门的农业云计算平台、高通量玉米作物表型信息采集系统,进行田间数据采集和多采样位置点云配准,获取玉米行距和株高两种典型的表型信息,进行海量数据综合处理、快速计算,确定本地各区域的玉米适宜播种时间,为农户的适时播种提供科学指导[3]。

1.4.2 控制种植密度

玉米种植密度的准确控制应全面考虑到耕地地力条件、种植品种特点、实际播种时间、产量要求等因素,并根据各地区的具体种植密度标准来进行适当调节。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通常在5 000粒/667 m2左右,地力条件较好的示范田与高产攻关田可分别将种植密度提升至5 500 粒/667 m2、5 800 粒~6 000 粒/667 m2;而大穗型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则通常在4 600粒/667 m2左右,地力条件较好的高产攻关田可将种植密度提升至5 300粒/667 m2左右。

1.4.3 规范播种方法

在小麦、玉米轮作的情况下,应借助破茬、深松免耕播种机等专业机械设备清除田间的小麦秸秆、根系,并按照小麦留茬≤20 cm、秸秆切碎长度≤10 cm、切断长度合格率≥95%、抛洒不均匀率≤20%、漏切率≤1.5%的标准,将小麦秸秆、根茎切碎还田。而在正式播种阶段,则需要借助专业播种机械设备进行等行距播种,并遵循播深一致、行距一致的基本原则,将播种时行距、播种深度分别控制在60 cm与3~5 cm左右。

1.5 施肥与灌溉

1.5.1 科学施肥

(1)播种阶段。可按照2 m3/667 m2农家肥、7~10 kg/667 m2磷酸二铵、10~14 kg/667 m2尿素、7 kg/667 m2硫酸钾、1 kg/667 m2硫酸锌的标准施基肥,以加快玉米种子发芽、促进玉米幼苗生长。

(2)玉米抽穗开花期,可按照15~20 kg/667 m2尿素、15~18 kg/667 m2硫酸钾的标准追施穗肥;在玉米进入开花期以后,还可以根据玉米植株生长情况适量增施氮肥、尿素与磷酸二氢钾[4]。

(3)在不同耕地土壤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农户还可以借助各类农业传感器来对土壤pH值与养分水平进行动态化监测,并将其每日、每周、每月波动情况明确下来,之后再根据监测数据来制定针对性的施肥方案,以实现更为精确的测土配方施肥,将科学施肥的增产效果最大化。

1.5.2 浇水灌溉

玉米的浇水灌溉通常在播种前、拔节期、雌穗小花分化期、抽穗开花期以及灌浆期分多次进行,具体灌溉次数与灌溉量则需要根据玉米不同阶段蓄水规律及耕地土壤含水量、植株形态指标、生理指标来确定。播种前,应通过灌溉将耕地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70%~75%之间。目前,比较常见且有效的玉米灌溉方法主要有畦灌、沟灌、喷灌等,但为了在实现玉米高产种植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灌溉的水资源消耗,农户还可以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灌溉方法的基础上,借助农业传感器来对土壤含水量进行准确的动态化检测,结合植株生长形态、生长阶段等因素,更加精准的适量灌溉,以满足玉米生长的水分需求,同时也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

1.6 科学除草

根据田间杂草生长情况来进行科学除草,避免杂草与玉米植株争夺土壤中的养分。

1.6.1 选择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的阶段

将乙草胺、丁草胺、乙·莠悬浮剂等化学药剂均匀喷洒在田间,以达到防除一年生杂草的目的。而在玉米出苗后,如田间仍存在杂草,则可以选择在玉米3~5叶期向杂草叶面均匀喷施除草剂,目前比较常见且效果较好的除草剂包括48%丁草胺·莠去津、4%烟嘧磺隆等。

1.6.2 借助现代科技,智能除草害

为降低化学除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环境污染,可借助pH传感器、智能相机,其提供有关土壤养分缺乏或有害化学物质存在,帮助智能农业监测时期周期内土壤pH值和养分水平,智能相机(John Deere子公司Blue River Technology)能准确检测田间杂草及其他植物的位置,并通过有关软件系统完成除草剂用量的自动计算与分配,保证除草效果和化学药剂科学用量。

2 玉米高产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常见玉米病虫害的化学防治

2.1.1 玉米螟防治

玉米螟为螟蛾科野杆螟蛾属动物,其虫卵多为扁平椭圆形,根据虫卵孵化阶段的不同,颜色可分为乳白色、黄白色与黑褐色(幼虫头部)3种;幼虫多为圆筒形,头部颜色为黑褐色,背部则通常为淡灰色或淡红褐色;成虫形态与幼虫差异不大,但化蛹后会变为纺锤形,颜色多为红褐色或黄褐色,长度一般在1.5~1.8 cm之间。在玉米的心叶末期、灌浆期时,应密切观察玉米植株,若发现较多的玉米螟成虫、虫卵、蛹,则向玉米植株叶片背面喷洒BT可湿性粉剂200倍液、30%菊酯类或有机磷类杀虫剂50倍液等药剂。

2.1.2 二点委夜蛾防治

二点委夜蛾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虫卵具有馒头状、上有纵脊、黄绿色或土黄色(后期)的特点;幼虫大小在1.4~1.8 cm之间,身体呈黄灰色或黑褐色,腹部背面具有明显的两条褐色背侧线;成虫则主要为灰褐色,前翅有明显的暗褐色细点,体长在1~1.2 cm左右。预防工作中,在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初,密切关注玉米苗生长情况,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30%毒辛微胶囊悬浮剂1 000倍液等化学药剂,将其适量喷施在玉米苗上,以达到杀死成虫的目的(夏玉米播种时间较晚,田间的二点委夜蛾多为成虫)[5]。

2.1.3 褐斑病防治

玉米褐斑病通常会萌发游动孢子、侵染丝、侵害玉米嫩组织,玉米植株出现褐斑病后,初期其叶片、叶鞘及茎秆处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褐色病斑,且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最多,随着病菌的不断生长,病斑会从褐色逐渐转为红褐色,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则会呈出粉红色。防治时,可通过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农药的方式进行防治。

2.2 玉米病虫害的其他防治措施

2.2.1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农药或害虫天敌来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同病虫害的具体防治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玉米螟的防治中,可在每年7月-8月中旬期间(第二代和第三代成虫盛发期)释放赤眼蜂,以实现对玉米螟繁殖生长的有效限制;而在棉铃虫的防治中,则可以采用多角体病毒、苦参碱等类型的生物农药代替常规化学农药。

2.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但对人力的消耗相对较大,可借助智能相机进行实时虫害检测和监控,有效地寻求有针对性的害虫防治措施,减少对农业有益的非目标昆虫的伤害。玉米螟防治中,可于春季越冬代化蛹前15 d进行白僵菌封垛,以达到杀死越冬代幼虫的目的;在二点委夜蛾的防治中,可通过深耕冬闲田、播种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覆盖物等措施,来有效地清除田间虫卵。

猜你喜欢
耕地种子玉米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桃种子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可怜的种子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