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优势

2022-11-23 17:22:52■李
理论视野 2022年2期
关键词:无党派人士民主党派政党

■李 拓 王 蕊

【提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强调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注重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是在推进社会矛盾治理、在处理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在协调关系、优化决策、凝聚共识、发挥效能、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展现了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丰富的历史与实践内涵,它既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注重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作用,通过政治协商等形式,有效促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善于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促进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社会的创新性发展,进而使得社会次要矛盾也得到了不断解决。它在破解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矛盾中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其自身也不断成长和壮大。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紧扣中国历史发展实际,在社会矛盾治理中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完善。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三个基本点,形成了稳定的政党制度结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社会矛盾治理的首先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采取的行动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普遍的认同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1957年宋庆龄指出:“在中国过去和现在所存在的一切政党中,只有共产党最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情况,只有共产党在行动上最勇敢、最坚决。”[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其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以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有先进的领导阶级作保证,它在推进社会矛盾治理的过程中,注重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注重发挥其领航和掌舵的作用,又尊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独立自主地开展各项工作,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二)多党合作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安排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八个民主党派特指1948年5月1日之前成立,与中国共产党一起为推翻帝、封、官反动势力作出贡献的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建立和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特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对社会发展有积极贡献的人士,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它们在国家政权建设中合作共事,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多党合作的制度安排,实现了政党之间的团结合作,形成了政治合力。

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2]。具体表现在:在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参加人民政协,出席内事和外事活动。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多党合作,通过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具体制度及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民主党派思想、组织、制度等建设,充分发挥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

(三)政治协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

政治协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最主要的政治内容和组织形式。政治协商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针对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过程中进行协商,最终凝聚共识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直接进行协商,也称政党协商;一种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政协这一专门协商机构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代表人士进行协商,也称政协协商。政党协商的主要形式有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协商等;政协协商的主要形式有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题协商会等。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发展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萌芽、发展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矛盾运动和中国社会革命和变革的实践过程中。它以多党合作联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基础,以实现人民民主为目标,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两党制、多党制,也有别于苏联一党制的新型政党制度。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萌芽于中国近代社会矛盾运动中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图存的方案。旧式的农民革命运动,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这历史的任务。为了改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3]的悲惨境地,1921 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投入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开始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之后积极推进国共合作,推动大革命高潮兴起。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锻炼了党、也教育了党,使党认识到联合各革命阶级的重要性,为党领导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党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4],面对内忧外患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各界同胞共同抗日救国。1932 年宋庆龄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1933 年国民党内民主进步势力同第三党等政治力量合作发动的反蒋抗日事变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继续进行反蒋抗日活动。1935 年8 月1 日,在日本对我国加紧进攻、南京政府妥协退让、北方各省逐渐沦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向全体同胞发出了事关全局的《八一宣言》,呼吁各党派、各界同胞携起手来共同抗日。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起为解决中日民族矛盾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争取下,各民主党派和许多无党派民主人士日益走上接受共产党领导、参加人民革命的道路”[5]。1948年4 月30 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响应。1949 年9 月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和国外华侨等方面代表六百多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由此确立。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于中国现代社会矛盾运动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加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把对工商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提高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并于八大上以党代会的形式确定了下来,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作用,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82 年党的十二大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扩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一步向前发展。

1986 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对于推进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制度化发展,推进民主党派班子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1989 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把这一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了下来,并对具体制度及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促进了我国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发展。2005 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民主党派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和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提出要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和人民政协的作用。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事项进行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2018年3月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既是“中共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也凝结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和智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7]

全麻,俯卧位,术中维持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常规应用SEP和MEP及唤醒试验全程监测脊髓功能。根据融合节段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椎旁肌,充分显露椎板、小关节、横突,在关键椎及附近尽可能多置入椎弓根螺钉(横突钩或椎弓根钩),以提供多个锚定点[8,9]。充分松解挛缩的软组织及关节突关节囊,必要时切除顶椎附近的部分肋骨及横突。松解满意后,通过旋棒、加压、撑开、去旋转等矫形。融合范围包括所有结构性侧凸,使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进行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系统均使用美敦力公司CDH-M8或Legacy或SOLERA器械。

习近平十分重视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并在多个场合讲话时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8],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9]。习近平认为,“更好体现这项制度的效能,着力点在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10]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突出了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促进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社会矛盾治理中展现出了独特优势,这些独特优势既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进社会矛盾治理取得的成效,又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矛盾治理成果转化提供了动力支持。

(一)政党关系紧密团结,形成合作治理优势

政党关系紧密团结,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社会矛盾治理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参政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既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发挥了各民主党派的配合作用,创造了一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的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良好的配合,共同为抗日救国、争取民主权利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建设中的作用,举荐民主党派担任了许多重要领导职务,共同为巩固新生政权、改善经济状况而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为联系原工商业者、知识分子、海内外侨胞的重要作用,集中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民主监督,形成了合作治理优势。民主监督作为一种高层次的、非权力监督,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优化民主党派的职责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等方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民主监督。2016 年中共中央对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工作进行了创新,增加了民主党派对脱贫攻坚的专项监督,创新了民主监督的形式。在此次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中,8个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对口8个较贫困的中西部省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实现了帮扶与监督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当地扶贫工作的落实。“据统计,各民主党派共有3.6 万余人次参与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向对口省区各级中共党委和政府提出意见建议2400 余条,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各类报告80 余份”[11],圆满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委托各民主党派的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任务。

(二)决策制定科学民主,形成协商治理优势

决策制定科学民主,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社会矛盾治理的关键环节。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矛盾治理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矛盾治理的效果。中国共产党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视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通过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两种形式,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事项的正确决策和方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推进社会矛盾治理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相关制度及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了良性的意见收集、处理、反馈机制,为中国共产党决策的制定、执行、调整、完善提供了有利保证。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对协商治理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协商治理优势。每年年初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进行协商的一次盛会。会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问题进行总结与规划,为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矛盾、进行国家治理提供了专业的咨询与建议。每年年中和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都会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就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接下来的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反馈。每年春节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还会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与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共迎新春,共同回顾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一年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此外,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还积极探索了协商座谈会、专题报告会、情况通报会等形式,丰富了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协商和决策的方式。

(三)凝聚共识广泛有力,形成民主治理优势

凝聚共识广泛有力,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社会矛盾治理的有效保证。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传统社会中的人们,利益需求相对较低,达成共识也比较容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些代表不同利益的利益群体,这就需要政党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进行调和,以求在调和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调和社会矛盾最理想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基于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行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既照顾多数人的利益,又尊重少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使各方诉求都能得到有效的表达与回应,最终凝聚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形成了民主治理优势。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体的具体利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推进社会矛盾治理的过程中,既注重代表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注重照顾不同阶层、群体的具体利益,统筹兼顾了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利益。

(四)治理能力有效发挥,形成综合治理优势

治理能力有效发挥,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社会矛盾治理的必然要求。社会矛盾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不同矛盾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每一矛盾的出现或解决都会对其他矛盾或全局产生影响。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可能还会出现,还需进一步加以解决。当前我们在国际上面对全球疫情大流行、世界经济复苏脆弱、全球化格局加速分化等一系列矛盾,在国内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矛盾治理任务,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拥有较强的治理能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速改变着世界局势,成为衡量各国政党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量。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展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综合治理优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在没有时间组织专题座谈会的情况下,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组织广大成员投身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他们一方面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直接参与疫情防控,另一方面积极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此次抗疫,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动员大量医护人员直接参与一线工作,并积极开展抗疫讲座和科普宣传。“据不完全统计,共有6 万余名民主党派、无党派医务工作者投身抗疫一线,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报送意见建议近4000 件,民主党派成员和所联系群众、无党派人士捐款捐物合计51.08 亿元。”[12]

(五)政治社会和谐稳定,形成长久治理优势

政治社会和谐稳定,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社会矛盾治理的第一责任。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社会矛盾治理,没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基础,是不能够实现的。政治社会和谐稳定包括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两个方面,其中政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维护政治社会和谐稳定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保障了国家安全、促进了社会矛盾的解决、提高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支持。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形成了长久治理优势。在维护政治稳定方面,各民主党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致力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国家边境安全等,为实现政治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各民主党派积极针对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整合群众意见,缓和社会矛盾。同时他们还积极发挥社会职能,开展社会服务,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治理行为进行了规范,为实现长久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度不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参政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既实现了政党之间的团结统一,又保证了科学民主决策;与苏联一党制度相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加注重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与监督,真正把各民主党派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和亲密友党,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了党内监督与党际监督的有机统一。

注释

[1]《宋庆龄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82页。

[2][11][1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6页;第25页;第31页。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页。

[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74页。

[6][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页;第293页。

[7]习近平:《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18年3月5日。

[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1页。

[1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5页。

猜你喜欢
无党派人士民主党派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视域下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效能提升研究
普洱学院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新时期加强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决策探索(2014年8期)2014-05-26 17:25:00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8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新时期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