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垃圾分类的意义及管理方法分析

2022-11-23 16:53张鑫任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师生

张鑫任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垃圾分类可以有效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环境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这说明,我国从顶层设计方面,开始着手进行低碳社会、绿色生活环境的建设[1]。同时,实施垃圾分类,可以有效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把垃圾作为可再生资源进行利用,减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高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校园进行垃圾分类,可以有效提高师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促进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同时,高校作为师生聚居地区,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垃圾分类在校园的实施,对全社会的垃圾分类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

1 在校园实施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

垃圾分类就是把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按照性质、种类的不同,在收集的过程中进行分类处理,分类之后通过制定位置的放置,可以方便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回收。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和科学处置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节省垃圾处理的成本,还可以提高垃圾的利用率,节省能源,保护环境,是垃圾处理的科学方式和有效途径[3]。校园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聚居区,有着不同的功能分区,比如学生和老师的住宿区,教学区,办公区,科研区,餐饮区,商业区等,每个区的主要功能不同,所产生的垃圾也有所不同。比如住宿区主要产生的生活垃圾、教学区的垃圾主要是纸张等,餐饮区的垃圾则主要是厨余垃圾,科研区的垃圾则主要是实验垃圾。这些垃圾不仅可以按照区域的不同进行分类处理,还可以根据具体垃圾的种类进行分类,从而方便垃圾的回收和利用。现代我国高校的人数众多,一个4万人的校园,每天产生的垃圾可以达到20吨之多,如果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则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垃圾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如此可以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以纸张垃圾为例,1吨废纸在回收利用之后,可以再造0.85吨纸,从而节省造纸所用的木材300 kg。而食品垃圾则可以作为有机肥或者作为发电原料。

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可以大大降低纸张、金属、衣物等原材料的使用,校园的厨余垃圾、渣土果皮等则可以作为肥料,这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处理的成本,还能降低肥料制造的成本,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补贴学校的运营成本,减少财政压力[4]。从社会效益方面来说,进行校园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可以逐渐培养学校师生的环保意识,让师生意识到垃圾的经济价值和垃圾分类的环保效果,让广大师生养成勤俭节约和生态文明的生活、消费观念。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还能把在校园养成的观念和习惯进一步传播,从而促进我国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效益上来说,进行校园垃圾的分类化和资源化处理,可以避免一些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提升校园的环境质量。垃圾的掩埋需要耗费大量土地,且很多垃圾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被分解,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可以节约目前已经不多的土地资源[5]。由此可以看出,进行校园垃圾分类、增强校园垃圾的循环利用,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意义。

2 目前校园垃圾分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早在2017年就出台了垃圾分类制度的相关实施方案,且已经在46个重点城市实施。但就高校来说,很多校园垃圾分类工作,还没有赶上重点城市的垃圾分类。高校,是培养人才,为社会树立良好形象和典范的场所,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管理的落后,与高校的社会角色不相符[6]。具体来说,目前校园垃圾分类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师生垃圾分类意识薄弱

垃圾分类虽然是由国家倡导的垃圾处理方法,但老师和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群体,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垃圾分类意识。虽然我国一再强调建立生态文明、提升环境质量,促进垃圾的回收再利用[7]。但广大师生还没有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此前过于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垃圾分类的规定不够,很多学生和老师在长期的生活中还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而且,国家倡导的垃圾分类管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得到普及,很多师生虽然有心进行垃圾分类,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常识,或者学校还没有配备相关的设施,他们很少能进行垃圾的有效分类。

2.2 垃圾分类效果不好

垃圾分类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有效区分生活垃圾、厨余垃圾,还需要分清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对广大师生来说,这种分类方法过于繁琐,很多人依然保持不分类、随手扔的习惯。即使有些师生愿意分类,但在打包垃圾的过程中,不同的垃圾采取的混装方式,在扔垃圾时,即使按照垃圾分类的标准,也会造成垃圾的混装[8]。同时,有些校园虽然进行垃圾分类的规定和要求,但在紧张的学习时间下,很多同学还是不能坚持垃圾分类的习惯,垃圾分类效果不佳。

2.3 垃圾分类制度不够完善

尽管在国家层面已经倡导垃圾分类,但目前全国还只是逐渐在重点城市进行试点实施。各个省市地方虽然有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体系,垃圾分类还缺少强制性的制度措施。因此,虽然很多学校倡导进行垃圾分类,但由于缺乏强制性规定,即使不进行垃圾分类,也不会得到相应的惩罚,而进行垃圾分类,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所以,很多师生依然为了自己的方便不进行垃圾分类[9]。另外,一些高校的垃圾分类制度,缺乏细致性规定,更多的是一种倡议,没有具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这造成垃圾分类很难在师生中深入推进。

2.4 垃圾分类知识普及不够

随着对高质量生活环境建设的总体推进,很多师生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已经有所认识,但由于缺乏一定的垃圾分类知识,比如对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的区分,对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的分类等,很多师生还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还不够细致,很多学校没有在报栏、宣传墙等地方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讲解,学校也没有成立相应的宣传部门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这些都造成很多师生虽然有心进行垃圾分类,却苦于不懂相关的知识[10]。仅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辨别上来说,很多师生对具体的垃圾该分为哪一类尚缺乏认知,对更细致的垃圾分类知识,则更加欠缺。

2.5 垃圾分类设施不足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作,不仅需要师生的配合,也需要学校提供充分的设施设备,比如垃圾分类的标识、存放不同垃圾的垃圾桶等。但是,现在很多高校的垃圾分类设施不足,很多学校采取的依然是垃圾混装的垃圾存放设施,加之校园人数众多,这些设施很容易被不同种类的垃圾占用,垃圾分类也就形同虚设[11]。垃圾分类的制度规定、宣传倡导要匹配相应的垃圾分类设施,否则很多师生虽然有心进行垃圾分类,却找不到合适的垃圾存放设置,只能继续随意投放垃圾,垃圾分类的热情也会消退。

2.6 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混乱

虽然很多高校倡导垃圾分类,但却没有统筹规划,缺乏统一的管理和领导部门,造成各个院系、各个班级的垃圾分类只停留在口头,没有实际有效的举措。很多高校的垃圾处理一般是由专门的清洁人员和物业公司负责处理,很多物业公司和清理人员为了节省成本或者变卖垃圾,根本不遵守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不仅无法有效进行垃圾分类,甚至会因为变卖垃圾,造成垃圾的混乱,从而增加了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难度。

3 优化校园垃圾分类工作的对策建议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校园实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已经成为高校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针对当前高校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提升。

3.1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整体规划

教育部门和卫生管理部门应该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垃圾分类管理和实施方案进行较为细致的规定,对垃圾分类的办法、投放的方法、垃圾收集、垃圾运输等进行整体规划,给予学校以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学校要根据校园内不同功能区的垃圾情况,进行垃圾分类的细致管理,从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进行详细的监督和落实,从制度上保障垃圾分类工作的切实开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对广大师生形成约束力[12]。

3.2 强化垃圾分类工作管理能力

学校要贯彻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央管理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指示,把垃圾分类作为校园治理的重要工作,重视垃圾分类的管理工作。要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主的垃圾分类管理领导班子,成立垃圾分类管理的智能部门,要把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常态化,定期举行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会议,听取各部门和各个院系的意见,优化管理的方式方法,对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公开,从而在校园内自上而下形成垃圾分类的整体氛围,切实提高各个院系和部门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

3.3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针对师生缺乏垃圾分类知识和垃圾分类意识薄弱的问题,学校要建立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高校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途径,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余活动、线上教学和线下宣传等途径,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把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融入到校园教学和生活之中。在具体宣传过程中,要注意老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不同,分别进行宣传,并引导老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通过线上活动的开展,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或者积极开发垃圾分类小程序,用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加强校园的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3.4 健全垃圾分类设备设施

要结合校园不同功能区的垃圾特点,健全完善垃圾分类设备设施,确保各个区域内的垃圾投放能够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进行。首先,要合理安排垃圾投放点,方便学校师生的垃圾投放和垃圾的清理运输,垃圾投放点的垃圾容器要符合不同功能区的垃圾投放特点,比如餐饮区的垃圾容器要以厨余垃圾存放和运输的方便为依据;其次,要垃圾转运和回收要有响应的设施设备,要在合适的区域建设垃圾分类中心和垃圾转运中心,便于垃圾的收集和存放,也有利于避免垃圾的混合;第三,要根据区域设置不同清理频率,以提高垃圾清运效率;最后,学校和资质健全的垃圾处理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管理,以确保垃圾的有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3.5 发挥高校优势,发掘垃圾分类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和高校的垃圾分类都刚刚展开,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科技尚不健全,很多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高校有着良好的科研设施设备,可以充分发挥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积极建立垃圾分类的科研体系,注意产学研结合,适时适地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掘垃圾分类科技创新驱动力。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聚焦校园生活垃圾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探索和建立垃圾分类平台,提高垃圾分类的科学化和有效化,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垃圾分类和清运的智能化设计,提高垃圾清运和垃圾分类的效率。在垃圾的处理方面,要加强技术研发,对一些难以处理和循环利用的垃圾,研究新的技术,提高这些垃圾的利用率,对一些可回收垃圾,则要进一步研究相关技术,提高其回收利用率。此外,在知识的普及和垃圾管理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垃圾分类的宣传效果,提高垃圾分类管理的效率。

3.6 建立监督奖惩机制

学校要让垃圾分类成为大家共同协作完成的事项,让各部门都参与进来。成立相关监督小组,制定奖惩方案,让有为有心的人受到物质和精神的表扬和激励,让随意丢弃垃圾,不按规定投放垃圾的人受到惩罚,让更多的人从被动垃圾分类,转化为乐意垃圾分类,乐意传播垃圾分类的好处,从而激发主动作为的内在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带动周围人担当作为,做好垃圾分类。学校应该对学生、工会、后勤、物业等部门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角色进行定位,确保每个部门在垃圾分类的管理和具体处理中都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还可以通过团委、学生会、社团等举办垃圾分类的小品、相声,声情并茂的向学生展示垃圾分类,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会垃圾分类,提高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指导垃圾分类或者流动监督小分队的勤工助学岗,通过指导、帮助他人垃圾分类获得一些经济补助;鼓励学生成立垃圾分类自律管理的学生组织和社团,学校给与相关活动经费,充分发挥其作用;每学期通过网络投票和辅导员集体打分评比垃圾分类优秀个人、优秀班集体等,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等。

4 结语

总之,垃圾分类在校园的开展和深入,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校园和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密切配合。学校要根据校园功能分区、学校设施情况和学校的类型、垃圾产生的种类等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垃圾分类制度,积极优化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体制,充分协调各个职能部门,调动和激发广大师生对垃圾分类的参与热情,明确垃圾分类的积极意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各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在整个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应当充分发挥其教育资源丰富、教育途径多样、教育效果显著的优势,通过探索构建校园垃圾分类工作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成熟,不断优化,为开展“生态育人”、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探索与实践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