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

2022-11-23 17:11许焕进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麦苗灌溉小麦

许焕进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蓼兰镇便民服务中心,山东 青岛 266729)

1 播前准备

1.1 良种选择

为实现小麦高产栽培目标,选种时,应遵循籽粒质地饱满、分蘖量高、株型紧凑等基本选种要求,同时尽可能选择抗寒性较强、抗倒伏性能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弱冬性小麦品种,目前比较常见的品种包括菏麦21号、济麦22 号、山农 27 号等[1]。

1.2 种子处理

1.2.1 挑选

选择合适小麦品种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后续的种子处理工作,对种子质量严格把关,提升小麦种子发芽率、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具体措施:从麦种精拣环节入手,借助种子筛选机等自动化分拣设备,将存在虫蛀、霉变、烂粒等问题的劣质种子挑选出来,并按照种子体积大小将其余质量合格的小麦种子进行合理分类,以免因大小种子混杂而导致小体积种子难以萌发,形成弱苗现象。

1.2.2 晒种

将质量合格的良种均匀摊铺在地面(垫好塑料布)进行反复晾晒,晾晒时间必须要选择在晴天进行,以保证充足氧气供给,提升小麦种子活力,同时也能够借助太阳光紫外线来达到杀死种子上病菌、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的目的。

1.2.3 浸种

将种子放入到5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5~10 min,并用温水淋湿,盖上草袋等待阴干。阴干后的种子需要根据当地小麦种传、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的发生特点,科学选择药剂作为种衣剂,同时借助专用器械完成药剂拌种处理,严格按规定控制好种衣剂的用量及浓度[2]。

1.2.4 拌种

选用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时,就需要按照1∶9的比例将种衣剂与清水混合,得到药剂后再按照每10 kg种子使用200 ml种衣剂(与水混合后)的标准完成药剂拌种。

1.3 种子发芽试验

从预处理的种子中随机选取出部分优质、饱满的种子作为样本,选择某个容器或某小片地作为试验田,按照以往的播种方法、播种深度、播种密度等规范完成播种模拟(播种数量应在100粒以上),并对播种后小麦种子的发芽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与准确记录(分别在播种后7 d、10 d、14 d时记录发芽种子数量),最后计算出小麦种子在播种后各个阶段的发芽率。在此过程中,如发现小麦种子在播种14 d后的发芽率不足80%(具体标准可根据自身产量要求来进行调整),则说明小麦播种后出现缺苗、断垄等问题的风险较大,农户需要考虑更换种子或做好大规模补苗的准备。

1.4 科学选地

确保地势平缓、地面平整、排灌条件良好、地下水埋藏深度适宜(埋深通常应保持在临界深度1.5 m以下)、土地深厚且均匀、耕作层厚度较厚(大于24 cm)、地面下2 m内土体无明显障碍层等作为选择标准,而土壤肥力条件则需要尽量符合酸碱度适宜(pH值在5~8之间,且以6~7最佳)、松紧度好(土壤容重处于1.14~1.27 g/cm3区间)、保蓄能力强、有机质含量高等要求。

1.5 精细整地

将深耕的深度控制在25 cm左右,待耕地内土壤完全整平后,再对其进行细耕或旋耕处理(必要时可进行两次),以达到压实土壤、破碎土块等目的,使土壤能够处于结构疏松的状态,为养分与水分渗透、小麦出苗创造良好基础条件。另外,为改善土壤肥力条件、降低土壤容重,农户还可以在整地时进行秸秆还田培肥处理,将小麦、玉米的秸秆粉碎后直接均匀撒入耕地,这样既可以使耕地中的氮、磷、钾元素及有机质、能源物质含量大大增加,同时还能够使耕地形成更好的疏松多孔结构,对小麦增产都是很有帮助的。

2 播种栽培

2.1 种植模式选择

考虑到自然环境特征、气候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产量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在华东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及少数山地为主,各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土壤多为褐土、棕壤土、粗骨土及潮土,气候条件则具有无霜期较长、年均温与降水量适中(年均温在11~21℃之间,年均降水量为800 mm左右)、日照时间较长(年均日照时数约为2 500 h)、区域温差小等特点,能够有效满足小麦生长的绝大部分环境要求,但也同样存在着冬季温度较低、大风天气,影响小麦种植。应尽量选择冬小麦与甘薯套作种植、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种植等种植模式,以有效解决土壤养分缺失、肥力下降的问题,达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小麦增产、提高整体种植收益的目的。

2.2 适时播种

小麦播种时间受气候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不同地区乃至同一地区、不同年度的适宜小麦播种时间都不相同,农户需要根据实际气温条件(日均温度持续、稳定保持在16℃左右时适宜播种)及积温情况而定。每年播种时间通常在10月上旬至中旬,具体播种时间的选择则应符合日均温持续稳定保持在16~18℃之间、入冬前适宜积温在570~650℃之间两项标准,确保小麦能够顺利发芽出苗,并在冬季到来前形成壮苗。

2.3 合理密植

结合《2021年全省小麦秋种技术意见》,搞好适量宽幅播种,在保证适期播种的前提下,将大穗型品种小麦的种植密度控制在15~18万株/667 m2之间,而中多穗型品种小麦的种植密度则需要控制在13~16万株/667 m2之间,具体的种植密度可根据耕地肥力条件进行适当调节,总体上遵循“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的原则。另外,如未能实现适期播种,则应按照每晚2 d增加基本苗1~2万株/667 m2的标准调整小麦种植密度。

2.4 播种细节规范

借助专业播种机完成播种,将苗带宽度与播种深度分别控制在7~10 cm、3~5 cm之间,同时保证播种机行进速度均匀,以达到下种均匀、深浅与行距一致、避免漏播与重播等目的。而在播种结束之后,则需要及时用薄土将种子覆盖起来并进行镇压,覆土厚度通常应控制在3~5 cm之间,以确保种子能够顺利发芽。

3 苗期管理

3.1 水肥一体化

肥料选配需要以绿色环保理念为指导,尽可能采用污染较低的有机肥与配方肥,用量上通常应按照2 000~3 000 kg/667 m2腐熟有机肥及12~15 kg/667 m2氮肥、6~8 kg/667 m2氧化钾肥、9~10 kg/667 m2磷肥的标准进行底肥施放,之后再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及生长阶段来按量施肥,具体用量应参考有关技术人员的建议。而水肥管理则需要借助高杆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来实现,按照以水调肥、肥随水走的方式,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兑配成肥液,与灌溉水混合并共同进行喷灌、滴灌,以达到节约灌溉用水、降低化肥用量的目的。另外,由于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农户可借助专门的可控管道系统来进行施肥、灌溉,施肥量与灌溉量均能够实现精确控制,因此施肥灌溉时还可以遵循均匀、定时、定量的原则,将小麦生长期间的总灌溉量控制在350 L/667 m2左右。

3.2 查苗补种

在小麦出苗后,为有效解决局部缺苗、断垄等影响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问题,农户还需及时进行查苗补种工作,对耕地各区域的小麦出苗情况展开全面检查,确定缺苗、断垄区域后再尽早开始补种工作。补种时需要尽可能选择原品种种子,提前将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5~6 h,并在开沟播种后浇足水,以促进种子吸收水分,尽可能降低晚种的负面影响。等到小麦生长至三叶期后,还可以在补种区域进行疏密补缺,将生长密度较高区域的麦苗移栽至生长稀疏的区域,栽植时应按照“上不埋心,下不露节”的标准进行栽植深度控制。

4 田间管理

4.1 肥料合理施用

(1)基肥的选择大多数情况都是以有机肥为主,并搭配适量的无机肥,肥料用量及具体种类则应根据小麦品种、土壤条件等实际情况而定,目前山东地区小麦基肥施放可按照3 000~4 000 kg/667 m2有机肥、6~8 kg/667 m2磷肥、12~14 kg/667 m2氮肥、5~8 kg/667 m2钾肥、0.5 kg/667 m2硼肥的标准进行,但要想保证基肥用量的精确性,仍然需要进行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

(2)在棕壤土区的高、中和低肥力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水中的盐分容易积聚,形成盐碱地,影响小麦单位面积和产量。硫肥对不同地力水平的冬小麦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均会产生良性影响,施用硫肥的处理,可提高小麦的分蘖数和单位面积穗数,但田株的高低差异不明显。有资料显示,在一些盐碱地试验田里,中产田施用硫肥后籽粒产量达到495.3 g/667 m2,增产率为13.3%,大大提高了亩产量。

4.2 科学灌溉

为满足小麦生长期间对水分的需求,农户还需根据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及土壤含水量情况来进行科学灌溉,根据实际灌溉条件来选择软管输水小畦灌或微灌、喷灌等灌溉方式,并在播种后(小麦出苗前)、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灌浆期分别进行适量灌溉。

(1)播种后的灌溉是以加快小麦出苗为主要目的,在播种完成后进行单次灌溉即可,具体灌溉量应根据麦地环境湿度而定,保证浇水后耕地土壤能够达到轻度潮湿的状态,如麦地环境及土壤湿度较好,也可以选择不浇水。

(2)返青期灌溉通常在初春后(多为4月中旬)进行,应根据土壤有机质、越冬前浇水、气温变化等状况来确定灌溉量及具体浇水时间,如入冬前浇水较充裕,同样可以选择不进行灌溉。

(3)拔节期与抽穗期灌溉是以提升小麦穗粒总数、促进小麦根系生长为目的,灌水量与其他小麦生长阶段相比应更大,整个拔节、抽穗期应保证麦田地表下40 cm土层的含水量在65%~70%之间。

(4)孕穗期是其全部生长周期内需水量最多的阶段,通常需要在抽穗期灌溉结束后1周左右进行,并通过少量持续灌溉方式来满足小麦孕穗的水分需求,以实现对土壤含水量的有效控制,避免因土壤中水分过于充裕而导致小麦烂根,或是影响小麦保花增粒。

(5)灌浆期灌溉主要是为了促进麦粒有机化合物积累、提升小麦粒重与单位面积产量,灌溉时间通常应选择在小麦抽穗后15~20 d进行,但需要注意避开高温、低湿、干热风等天气,灌溉量同样应以保证土壤湿度65~70%之间为标准。

4.3 田间除草

在冬小麦生长至三叶期后、入冬前(最低气温高于55℃)的时间段进行。而化学农药的选用则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小麦田杂草组成来确定,如山东地区小麦田优势杂草主要包括播娘蒿、雀麦、猪殃殃、荠菜、麦瓶草、打碗花等,除草时可采用40%唑草酮水分散粒剂、200 g/L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0 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等化学药剂,并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来严格控制用量及配比。

4.4 越冬管理

为避免因越冬期内麦苗大量死亡而影响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农户还需做好各项小麦越冬管理工作,帮助小麦顺利度过温度条件较为恶劣的冬季。例如在小麦群体基数偏小、麦苗长势较弱的情况下,可在入冬前7~10 d进行冬灌,并将灌溉量控制在35~45 L/667 m2,使田间弱苗能够迅速向壮苗转化,冬灌结束后还要注意划锄保墒,以免使土壤板结。而在麦苗长势较好或小麦播种较晚的情况下,则可以将2 cm左右的薄土及粪肥覆盖在小麦植株生长区域的地面(小麦停止生长后进行),同时将地表土压实,以达到保温、防寒、保墒、防止地表板结等目的。

4.5 春季管理

在每年春季(3月上旬左右)到来后,农户还要开始落实各项春季田间管理措施。例如在麦苗长势较弱的情况下,应及时浇足起身水,并按照10 kg/667 m2的标准施放尿素,以帮助麦苗迅速转壮;而在麦苗长势过旺的情况下,则需要在麦苗进入拔节期之前采取压麦、化控等田间管理措施。另外,如除草、水肥管理等田间管理措施,均根据当年气候条件、耕地土壤条件、麦田杂草生长条件以及麦苗生长情况、生长阶段来进行灵活调整,尽可能为小麦生长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因素虽然比较多,但只要农户能够根据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土壤条件等实际情况,对良种选择、种子处理、精细整地、基肥施放、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越冬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灵活运用,就必然能够有效实现小麦高产栽培目标,获得更高的种植效益。

猜你喜欢
麦苗灌溉小麦
冬春小麦科学防治死苗
纳米比亚着力发展农业灌溉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红绣鞋
红绣鞋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Life in 2060
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研究
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给麦苗盖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