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宪起
【提 要】宗旨是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形成了系统的践行根本宗旨的工作理念、领导方法、工作标准,有着深刻的实践逻辑和丰富的内容,始终坚持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政治奥秘。
如何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整套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工作理念、领导方法、工作标准,把党的根本宗旨落到了实处。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必然要求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
毛泽东1942年3月31日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1]毛泽东在1943年10月曾经指出:“为群众服务,这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也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2]毛泽东在1945年4月24日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深刻总结党成立24年来的历史经验,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
邓小平1956年11月17日在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回答了他们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含义是什么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4]
江泽民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5]胡锦涛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明确提出并阐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郑重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8]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进行了阐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9]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务,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0]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总结党成立百年的历史经验:“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1]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可以看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为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改变中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科学分析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做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判断,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科学把握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把握人民需求、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需求的历史。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就能透过种种纷繁复杂的现象,洞察和抓住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和枢纽,制定出正确的政治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党的百年历史的一条重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把党的根本宗旨贯穿于领导和工作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
毛泽东在1943 年6 月1 日为中共中央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2]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创造性总结,对党的领导工作实践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邓小平1961年10月23日在接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工作会议全体同志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对于群众路线历来的解释,正如毛主席讲的,无非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就是正确地反映群众的意见,然后正确地领导群众。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13]江泽民1989年11 月9 日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认为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民创造的。基于这样一种唯物史观的认识,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我们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14]胡锦涛 2010 年 10 月 18 日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15]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特别强调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6]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使党的根本宗旨转化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加以执行的根本途径和方法。20 世纪30 年代初,毛泽东曾在寻乌、兴国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写下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一系列报告,写出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著作。这对于毛泽东深刻把握中国国情,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发生了重要影响。20 世纪50 年代,毛泽东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下《论十大关系》重要著作,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92 年初,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视察,在总结人民群众改革实践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在制定治国理政重大决策时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征求党内党外意见,充分听取人大、政协意见、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意见,用多种方式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的比较成熟、系统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方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是在习近平亲自领导下,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充分吸收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进行重大科学决策的范例。在百年历史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已经成为我们党践行根本宗旨、进行科学决策、指导伟大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需求是否得到实现、得到满足不仅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我们决策正确与否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然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决策和工作的根本标准。
毛泽东在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7]中曾经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8]
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措施成败得失的标准。”1985年9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指出:“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19]1995年6月30日,在优秀县(市)委书记表彰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20]2004 年1 月12日,在第十六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21]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特别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22]2016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23]
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实践化、具体化和现实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追求。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毛泽东带领我们党坚持这一标准,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邓小平带领我们党坚持这一标准,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中,江泽民、胡锦涛带领我们党坚持这一标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接续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这一标准,着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在百年征程中,我们党坚持的这些体现着根本宗旨的工作理念、领导方法和工作标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价值论和实践论的统一,成功地把党的根本宗旨转化为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伟大实践,转化为人民群众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
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具体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坚持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只有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困难、最关切的问题入手,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人民过上好日子,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才能真正调动起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34 年1 月27 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讲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号召:“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国民党要来进攻红色区域,广大群众就要用生命同国民党决斗。”[24]
1975年8月3日,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比如钢铁工人劳动那样重,而蔬菜少、肉类缺,基本条件都保证不了,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具体地去研究解决。”[25]2001 年7 月1 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时刻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26]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带着浓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努力使党的群众工作取得实效。”[27]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2013 年3 月17 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8]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反复强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就是说,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29]“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30]
回看党的历史,1933 年初毛泽东带领红军战士和乡亲们在江西瑞金沙坪坝村打井,解决群众饮水的困难,留下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历史佳话。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抗战时期根据地实行“减息减租”,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给翻身农民分得土地,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拥护革命、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发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采取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经的政策,结束了自抗战以来连续多年使人民深受其害的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极大地激发各种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人民群众存在的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就医难等问题,党和国家出台了大量的关注民生的社会政策和措施,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多方面的实惠,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每到地方考察工作,都要叮嘱地方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要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1]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打响了疫情防空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极大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心系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地区和群众,他先后7次主持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亲自指挥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战斗。2021 年2 月25 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宏伟目标!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是坚持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凝聚着我们党极为丰富、珍贵的政治经验和领导经验。
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践行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这就是与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水乳交融、鱼水情深的情怀、态度、形象和风格。这种作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风貌。
1945 年4 月24 日,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3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成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33]
1981 年2 月14 日,邓小平在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编辑出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英文版作序时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34]这段话语集中表达了邓小平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1998年7月17日,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绝不能高居群众之上,而要始终置身群众之中,时刻心系群众,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群众意见多、矛盾集中的地方,领导干部越要到那里去。”[35]2010 年10 月18日,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浅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实际情况和工作部署讲清楚,了解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36]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2014 年3 月18日,习近平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曾经说过,当县委书记要走遍全县各村,当地市委书记要走遍各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走遍各市县区。我履行了这一条。”[37]2019年3 月1 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信接受群众监督。要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8]2019年3月22日访问意大利期间,习近平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院议长提出的问题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39]这段话语表现了习近平崇高的人民情怀!
在党的百年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密切联系群众、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不朽丰碑!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谷文昌、孔繁森、杨善洲等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呕心沥血,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无私奉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首次获得“七一勋章”的29位共产党员,他们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为我们树立了可学可做、可追可及的崇高榜样!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浸润着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体现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展示着党的政治形象和精神风貌,已经成为我们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基因;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我们党吸引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赢得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回首百年,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什么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如何实现党的根本宗旨”等重大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已经成为党的强大的政治基因、根本的政治立场、崇高的政治追求、显著的政治本色和鲜明的政治标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今天的中国,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性胜利,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今天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在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这一切胜利和成就的取得,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伟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首百年辉煌历史,展望新的赶考征程,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坚持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
[2]《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3页。
[3][12][32][3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 页;第 899 页;第 1093~1094;第1094页。
[4][13]《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第287~288页。
[5][26]《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第280页。
[6][21][27]《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24页;第157页;第297页;。
[7][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第41页。
[8][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页;第144页。
[9][10][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6~17页;第139页;144页。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1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713页。
[15][36]《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45页;第446页。
[16][22][2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61页;第62页;第130页。
[17][1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2页题注;第663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20]《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2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139页。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29][31][37][38]《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31页;第143~144页;第132~133页;第143页。
[3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14页。
[3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