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方法

2022-11-23 16:53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水质

田 园

(四川省巴中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 巴中 6366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环境进行改造,在以往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下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和减少。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水质环境监测和水环境治理工作,逐步改善和修复水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1]。然而目前水质环境监测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及时解决,并全面、准确地掌握水质环境信息,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水环境治理措施。

1 水质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水质环境监测的人员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同时也在不断引进新的水质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制也在持续发展并完善,这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改进和优化并不能一蹴而就,仍然面临着许多的现实困难和挑战,需要在管理制度、监管机制、人员管理和技术设备等方面多下功夫。

1.1 水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要依赖管理制度的指导和支持。目前,水质环境监测机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但仍存在监测内容、方法、流程规范性不强的问题,有些制度内容未能达成统一的共识。近年来国内环境监测领域一直在大力推广法治建设,但在水质环境监测方面仍缺乏全面、统一的监测准则,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可行性不足,难以指导水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建设和相关工作的开展,导致不同政策文件、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2]。同时,现有的管理体系还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协调沟通,并存在监测工作内容重复、交叉的现象,浪费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水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难度。

1.2 水质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在水质环境监测过程中,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往往难以得到全面、有效地落实。不少工作人员只凭个人经验,未能严格遵守制度规范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随意性较强,导致相关工作陷入混乱,严重影响了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3]。究其原因,除了工作人员能力不足之外,更关键的是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未能对水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管理,而是过于依赖工作人员的自觉自律[4]。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强,环节众多,很容易受人员操作、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监测误差,因此质量控制困难重重[5]。如果监督管理不力,必然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水质环境监测结果失真。

1.3 水质环境监测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工作人员是水质环境监测的主体,承担着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室分析等全过程的工作责任,如果工作人员自身专业能力不足,或是工作态度不端正,势必会影响工作成效,导致水质环境监测质量下降[6]。

目前仍有不少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能力无法达到岗位工作的要求。有些工作人员刚参加工作不久,以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尚未完全融合在一起,缺乏工作经验,操作能力不强,容易出现操作失误。有些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缺乏了解,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动力,工作态度较为懒散,进取心不足,这不仅会对监测工作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对其他员工形成不好的示范,破坏监测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7]。

1.4 水质环境监测技术设备较为落后

在水质环境监测工作中,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对水环境治理工作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水质环境监测水平也应持续提升,这需要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当前许多水质环境监测机构的技术设备和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所使用的技术、设备虽然能够达到当前工作的要求,但与行业领先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8]。

很多基层水质环境监测机构,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县级以下监测机构,存在监测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实验室条件差等问题,且对于新技术缺乏了解和掌握。有些单位没有严格区分水质环境性质,对有机物和无机物环境均使用相同的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导致监测数据存在偏差[9]。有些单位仍沿用三分法进行水质环境监测,尚未引入五分法,导致监测误差较大,无法科学地对各种水质环境实施有效监测。有些单位信息化建设进程滞后,仍采用手工录入数据的落后方式,未能全面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从而导致水质环境监测工作效率和质量难以提升。硬件条件的落后难以单纯依靠软件实力的提升来弥补,必然会直接制约水质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阻碍相关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2 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优化方法

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改进和完善,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并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全面提升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软硬件实力,从而为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持。

2.1 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首先,应建立覆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样品保存、分析测试、报告编制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对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水质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文件,为水质监测及管理提供书面的制度文件,为监测工作和管理行为提供制度依据,对监测和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10]。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等制度文件,其可以为质量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奠定制度基础。

其次,应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为水质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技术依据,从而科学地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11]。水质环境监测机构应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结合本单位监测工作的实际,对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统一化建设,解决不同文件中的冲突问题,在单位内部达成共识。还需要明确各种工作情况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比如样品采集的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且规范标准的内容要详细、具体、明确,对存在争议或冲突的内容应制定附加细则或补充文件,涵盖环境条件、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等各方面内容,并应细化到空白值测定、校准曲线绘制及检验等,以保证工作人员在各个环节都会有明确的标准可以遵循。

最后,应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水质环境监测机构应针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建立并落实连带责任追踪管理制度,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义务,并明确规定人为原因导致的工作问题需追究相关责任人,还要加强岗位人员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同时,应建立并落实考核和奖惩制度,明确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通过考核对表现优秀的部门或人员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而未通过考核的部门或人员需要接受一定的惩罚,工作表现太差的应予以辞退,以激励全体工作人员和各个部门端正工作态度,努力提升工作能力。

2.2 加强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水质环境监测机构应注重监测工作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监督对象涵盖采样人员、分析人员、设备操作人员等全体工作人员,监督过程涵盖采样、保存、运输、实验室分析等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个过程,监测内容涵盖人员能力、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维护情况、监测方法选用等各个方面[12]。通过强有力的监督管理,确保质量管理制度、技术规范标准、人员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督促工作人员端正工作态度,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并及时发现水质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解决问题,制止违规工作人员的行为并监督其规范工作,确保监测数据与实际相符。

在采样阶段,应加强采样操作、监测点设置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为了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应综合考虑监测点位是否可以获得有代表性的环境信息,监督监测点布设是否规范、科学。为了消除仪器设备可能带来的误差,应监督采样器具是否选用得当,使用的采样容器等是否经过有效清洁,以确保各项操作规范符合技术标准要求。同时,还应注意采样点位是否经过精准定位,采样后是否贴上标签,标签内容是否准确、详实,样品保存剂添加是否适当、适量等。

在样品保存与运输阶段,应监督操作是否规范,以避免样品发生质量变化。水质环境监测样品的性质并不稳定,容易受环境条件影响而出现成分变化,比如有的样品在强光、高温环境下变质,失去分析价值。为此,应监督工作人员将样品放在密封性、稳定性良好的容器中保存,针对不同样品的需求对保存环境进行调控,防止因空气、阳光、温度等因素导致样品成分发生变化。同时还需要监督链式保管的效果,避免装运过程中出现差错,将环境干扰的程度降到最低。

在实验室分析阶段,需要注意对水质环境监测分析的质量控制。要监督实验室内的测试分析行为,确保各项操作都符合技术规范要求,保证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认真做好监测记录的监管工作,并根据样品采集到实验室分析全过程的监测记录,对实验室出具的监测数据进行验证。在发现质量问题后,可以根据监测记录进行溯源,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问题进行纠正。

2.3 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及水平

水质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准,且能够针对监测工作需要采用适宜的监测手段,并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规范操作,以保证水质环境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在人才招聘环节要严格把关。工作人员作为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执行者,是影响监测工作质量的首要因素,必须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此,应做好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不仅要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要重点考察应聘人员的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并对其进行综合评定,要选择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兼备的优秀人员,持续充实水质环境监测人才队伍。

其次,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水质环境监测机构应构建系统的人才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工作,使职业培训覆盖工作人员职业发展的全过程。除了要不断引入新的监测技术,充实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储备,还应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信息素养和工作制度培训等作为常态化内容,并将水质环境监测工作中发现或暴露出的问题纳入培训内容。可以通过采取内部交流会等方式,鼓励工作人员相互分享工作经验,共同商讨如何解决当前工作中的难题,从而持续提升监测队伍的综合实力。

再次,应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他们排除后顾之忧。水质环境监测工作负担重,往往需要工作人员长期在野外奔波劳碌,工作条件较为恶劣。水质环境监测机构应关注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需求,积极为员工排忧解难,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要尽可能改善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合理调整工作计划,减少单次外出作业的时间,做好后勤物质保障,降低工作人员伤病的可能性。

最后,应注重工作人员的考核,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岗位晋升、绩效奖金等挂钩,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同时,要严格执行人员管理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激励措施,以推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2.4 提高硬件设施建设水平

首先,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水质环境监测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需要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采取实际行动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给予政策上的便利,并号召社会力量参与到水质环境监测工作中。尤其要提高对基层水质环境监测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弥补基层机构在资金等方面的不足。

其次,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要及时更换落后、老旧设备,做好设备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尽可能延长监测设备的使用寿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按照重要和急迫程度来进行设备更新换代,并引入更加先进、精密的仪器设备,改善实验室条件,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再次,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要重视水环境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监测,采用适合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方法开展监测工作。应积极推广应用五分法监测模式,保持与国际同步,提高对各类水质环境的监测覆盖率。还要积极引进经过应用验证的成熟技术和经验,更新水质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及时淘汰落后的技术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含量。

最后,要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水质环境监测机构应积极探讨水质环境监测的信息化改革路径,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并结合监测工作的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优化,构建高度适配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相关部门应将信息化建设细化到水质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对采样、运输、保存、实验室分析等各个环节工作进行信息化设计,提升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信息传递效率,提高各项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同时,要重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做好数据的备份及处理,对重要数据信息进行加密,避免数据流失或被篡改,以保证数据信息传递、保存的安全。

3 结语

综上所述,水质环境监测工作是掌握水质污染状况和污染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对于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监测工作仍面临着一些客观问题,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做好人员培训与管理工作,并提高硬件设施的建设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监测过程中的各种误差,提高水质环境监测能力,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为控制水质污染、保护水环境安全提供有效依据。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水质
制度与规范:近现代设计管理制度研究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浅析新时期企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建设
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严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 谁签字谁负责
基层农技推广管理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完善措施研究
资金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水质的年轮——读《时光的年轮》
观水色,辨水质
观水色,辨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