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的困境及对策探析

2022-11-23 15:24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理念

廖 莉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2016年3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把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和共享作为主要建设任务。数字治理是新时代治理环境问题的新方式,只有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大数据共享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才能助力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

1 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的基本概念

1.1 大数据共享的概念及伦理意蕴

大数据共享是使用计算机的用户通过网络,按照一定的网络数据使用规定和安全共享机制,通过互联网读取他人共享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创造价值的行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要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大数据的获取也是通过现代技术从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收集的,来自人民,也理应为人民所共享。

1.2 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概念及其特点

生态环境大数据是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进行量化后所形成的数字资源。大数据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生态环境大数据独一无二的特征。第一,生态环境大数据具有“空天地一体”的巨大数据量。除了传统人工测量的数据,还有借用各种高科技如卫星遥感、视频感知等获取的海量数据。第二,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类型、来源和格式具有复杂多样性[1]。生态环境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林业、农业、水利、气象、交通等各个部门,数据的类别包括视频、图片、声音、文本等。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特点决定了它能较为全面地对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可以进一步统筹和规划环境治理问题,并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使人们能够通过大数据的方式随时掌握生态环境的状况。

1.3 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的概念及效用

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是指各相关环境责任主体将搜集到的生态环境大数据以网络存储的方式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免费、自由互访,以期形成对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控、保护、治理,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环境治理新模式。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的实现需要各相关环境责任主体搭建网络共享平台,共商环境保护和治理大计,实现生态环境监控数据、数据分析成果、治理经验等方面数据共享的应用格局。

2 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2.1 利益催生企业生态环境大数据孤岛

2.1.1 企业之间数据不共享

企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也是政府对企业管理的重点领域,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是一项大工程,需要企业间加强合作,才能解决环境治理难题。很多企业家缺乏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以追求利润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数据作假,以求通过环保部门的检查。企业为了追求更多利益,不愿在数据管理方面投入资金,或者为了保护数据知识产权不愿共享数据。企业之间对于共同区域内的污染问题推卸责任,在共享资源的同时不愿意共同预防污染,共同承担污染后果,终其原因还是利益驱使,缺乏合作意识和责任。

2.1.2 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形成数据孤岛

企业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罚款,甚至为避免因污染不达标受罚而进行数据作假,更不敢与政府部门共享生态环境数据。有的企业和部门出于安全、保密或竞争原则,会设置特别的数据存储模式或密码,阻止数据共享。同时,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

2.2 技术创新驱动不足导致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障碍

2.2.1 网络硬件和技术阻碍大数据共享

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使用的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方式、数据格式、网络制式等都可能存在差异,侧重领域也不同,使数据的流通渠道不畅通,空间数据在部门之间不能进行共享和利用[2]。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下面的分属部门也会因时因地而不同,数据制作、存储、管理等方式都可能形成数据共享的壁垒。我国至今还有很多关于生态环境的纸质资料,由于缺乏数字化技术和手段,不能实现大数据共享。

2.2.2 缺乏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的专业人才

数据管理人才是促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的关键要素,没有专业的管理人才,即使面对大量的环境数据也无能为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发生了变化,各高校是输出人才的主要场所,大数据的发展对各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生态环境大数据需要的是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数学、计算机、统计、卫星遥感和视频传感等专业技术,也需要进修地理、环境、气象、土壤、水文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学科,还需要获取与环境伦理和共享伦理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由于对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而人才培养起步晚,培养周期较长,且需要人才的面较广,使得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遭遇人才缺乏的瓶颈。

2.3 生态环境大数据自身特点阻碍数据共享

2.3.1 生态环境大数据具有生命周期,其数据来源具有时效性

现在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大数据需实时更新,数据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不及时实现大数据共享,旧数据很快被新数据覆盖,过时的数据就没有了使用价值。同时,大数据时效性强对数据共享在政策、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生态环境的大数据,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都在实时地发生着量变和质变,如不及时高效地实现数据共享,在大数据上花费的财力物力就会得不偿失,造成浪费。

2.3.2 生态环境大数据面广、量大

随着国家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对恢复绿水青山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在推进生态环境管理的数字化建设,环境监测数据范围包括海洋、大气、土地、森林、雪山等,以及生活污水、街道卫生等,实现了对海洋陆地动植物的数据监控等。随着监测任务的细化和监测能力的提升,数据类型和数据量一直在不断增长[3]。由于数据量太大,存储设备不足,速度跟不上,给数据统计带来了困难。另外,数据涉及的范围广,因此,数据如何归类,跨领域数据如何分析和划分,也对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共享提出了挑战。

3 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的对策探析

3.1 倡导共享理念

3.1.1 共享理念的内涵和价值

共享理念不仅是一种道德理念,也是一种道德的实践方法,是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共享理念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更涉及生态领域。党的十八大把共享写进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理念指的是发展必须为民、靠民,发展的成果必须与民共享,从而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成就感和获得感。其立意在于为民,认为发展的根本就是为了谋求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劳动成果由人民共享,其中当然也包括生态文明下的“金山银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呼吁共享,这不仅仅是中国的追求,更是全世界追求的共同目标。共享包含伦理学中非常高尚的精神追求,要求人们超越个人利益,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幸福为最高行为准则。

3.1.2 共享理念助推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

作为认识的共享理念对大数据共享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的两大主体政府和企业承担着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不可推卸的责任[1],要倡导共享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原则,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人民群众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员,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倡导共享理念,与政府和企业一起成为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者、共享者和监督者。

3.2 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体系

3.2.1 搭建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包括三部分:数据存储平台、数据访问控制、Web应用系统。数据转移工具可将其他数据库中的数据迁移到本数据存储平台中,数据管理人员先配置数据并设定运行时间,再进行数据访问控制的配置,并要统一可开发共享数据要统一格式,或者形成可以互通的格式,对同一领域的共享数据提供权限或允许直接进入。系统用户(高级管理员、管理员、用户)通过在Web系统中进行操作完成相应的业务流程,实现数据导入到使用整个过程,并得到相应的返回结果[4]。

3.2.2 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应遵循的原则

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应遵循规则简单化、公平公正、公益性原则,规则越复杂,参与者越难记住。因此,大数据共享平台规则简单,可以提高数据流通速度,有利于快速提出和实施生态环境对策。公平公正原则在数据共享时代体现得尤为突出,数据共享者同样也是数据的开发者、参与者,不存在只投入而没有共享,或者只有共享而没有投入。平台的准入对于各参与者都是平等的,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进入。公益性原则坚持的就是共享理念,以人为本,大数据共享平台要本着建设生态国家和宜居环境的使命,为人类造福。

3.2.3 明确大数据共享管理制度

要设立生态环境共享服务的专门机构,由政府、企业、群众等按比例构成,兼具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具有选举决策权,并采取民主集中制,研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制度和规范,这样可以从制度上保证数据共享的安全和有效,从技术上规范数据共享的审核流程,避免数据共享管理无章可循。同时要设置数据共享的权限,根据数据等级和用户等级对数据共享服务进行管理[5]。在政企民合作过程中甚至可以相对削弱政府职能,专门机构要设置专业数据服务人员,负责数据共享服务,定时更新数据,提供检索和下载服务。政府可以主导数据共享服务管理,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数据化生态环境的共享体系。

3.3 技术创新驱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

3.3.1 专业数据人才培养与高校人才培育对接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扩招,很多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本专科生甚至研究生的就业成为难题,究其原因,是高校没有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这就是因为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没有调查市场,市场也没有把需求信息及时地传递给高校。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将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当然也包括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体系需要的专业人才。高校要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对建设生态环境人才的培养。培养不能盲目,而要时时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培养计划,以实现与生态环境专业数据人才培育的对接。

3.3.2 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需要升级式和组合式创新

升级式创新,就是对不能满足大数据共享需要的技术、设备、制度等进行升级,就像手机从大哥大升级到了大触屏智能手机,而创新要根据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的需要,目标明确地进行升级创造。组合式创新就是依据相关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借鉴其他领域的大数据技术,结合自己现有的技术,实行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体系内的跨领域、跨学科创新,特别是要经常关注各领域的创新动态,及时为自己所用。

3.3.3 向人工智能发展

大数据的兴起方兴未艾,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是大数据的高级阶段。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处理较复杂的数据,对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收集还比较粗糙,如果朝着人工智能方向创新,生态环境大数据收集、分析、存储、共享甚至环境治理都将实现智能化,到那时,人将从复杂的数据收集、分析、统计、预测中解放出来,并且处理的数据更精确,范围更全面,反映更及时,相信人工智能运用于生态环境领域的时代将很快到来。

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是以大数据为手段,通过大数据共享来完成的。为了建设更加舒适、美丽的生态环境,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大数据变革的机遇,通过倡导共享理念,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便利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新局面。

猜你喜欢
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基于可持续理念旧建筑改造设计方案探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环保节能理念的应用
工程机械自动化中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强化“四新”理念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