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022-11-23 14:28王玉男山西医科大学
品牌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资助问卷样本

文/王玉男(山西医科大学)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扶贫逐渐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密切关注。2013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教育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1];2016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文中指出要加大对教育脱贫的重视,并明确将其纳入脱贫攻坚的战略计划中[2];2018 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 年)》,指出教育是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艰巨任务的关键[3]。从2018 至2020 年中国学生资助的相关报告来看[4][5][6],我国累计资助的学生人次和总金额在逐年增长,尤其是2020 年,资助学生总金额为2408.20 亿元,对14617.50 万人次的学生进行了资助,在疫情防控和多地汛情频发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教育扶贫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教育扶贫是防止贫困代代相传的根本途径,“扶智”与“扶志”是实现扶贫的根本目的,高校资助转变资助思路与育人方式必不可少。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学者们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仅2021 年,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就多达1300 余篇。而教育扶贫作为全面脱贫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巩固现有的成果、取得脱贫工作新的突破至关重要。

邹琳认为,脱贫攻坚背景下仍然存在资助方式粗放、社会力量贡献不足、“精神贫困”现象突出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建议[7]。周彩云、张白玉等学者认为,进入“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应当转变方向,致力于提高资助精准度、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8]。李琼认为,在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任务后,高校学生资助应当侧重于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9]。

根据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们从历史发展与变化的角度,指出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即提高扶贫精准度、转变“输血式”资助观念、激发受助学生内生动力等。但是,鲜有学者站在受助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而学生作为资助工作开展的对象和直接受益者,对资助工作开展情况和资助政策落实情况有着直接的体验和感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背景下面向学生开展资助工作满意度调查,有利于发现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更上一层楼。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本科生对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满意度,通过数据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策略,为高校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战背景下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设计借鉴相关文献中资助工作满意度测评调查问卷的指标体系,结合现阶段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问卷共分为三个模块,一是样本的基本信息,二是样本对各类资助政策的知晓度,三是样本对校内资助工作的满意度。为提高调查问卷的质量,在问卷设计初稿形成后,先后面向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学生干部等相关群体进行意见收集,保障问卷内容的合理性;经过预调查和反复修改后面向调查对象正式展开调查,保障问卷结构的严谨性。

(二)样本和数据采集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校本科生,调查采用线上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为保障样本具有代表性,问卷开始收集后持续观察后台数据收集情况,当各年级、各专业样本数量均达到一定比例后停止问卷的收集。最终收集问卷5789 份,占全校本科生人数的40%,有效问卷5789 份,有效率为100%。其中,样本性别为男性和女性的分别为1700 份和4089 份,专业类型为医学类和非医学类的样本分别为4597 份和1192 份,户口为农村和城镇的样本分别为3661 份和2128 份,样本分布合理,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三)数据分析

1.资助政策知晓度分析

在资助政策知晓度模块,问卷选项将“完全不了解”到“完全了解”划分为五个等级,并按不同等级和程度给予1 至5 分的分值,若均值为3分及以上则表明被调查者对该项资助政策了解程度情况较好。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最为了解,分值为3.26 分,其次是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和各类国家类奖助学金等政策,均值均在3 分以上,学生对社会类资助和服兵役相关资助政策最不了解,分值均在2.5 分。

学生主要通过院系下发的文件通知(70.53%)、录取通知书附带的学生资助政策简介(64.16%)、学生手册(58.11%)等方式来了解资助政策,他们更希望通过班会(58.49%)、官方公众号(53.88%)、大学生资助政策讲座(49.82%)等方式来获取资助的相关信息,他们希望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官方公众号内容介绍应更加通俗易懂、简单明了(60.94%),能够增加专栏、丰富内容(57.35%),并增加互动(55.85%)。

是否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否获得过资助、是否关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官方公众号,是影响资助政策知晓度的重要因素。对比参加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与未参加样本、获得过资助与未获得样本、关注官方公众号与未关注样本的知晓度分数的平均值,并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表明具有极显著差异,概率小于0.05,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同学知晓度极显著高于未参与的同学,曾获得过资助的同学知晓度极显著高于未获得过的同学,关注官方公众号的同学知晓度极显著高于未关注的同学。

2.资助工作满意度分析

在资助工作满意度模块,问卷选项将“完全不满意”到“完全满意”划分为五个等级,并按不同的满意程度给予1 至5 分的值,若均值为3 分及以上则表明被调查者对资助工作开展的满意度较高。从调查结果来看,各项资助工作满意度均值分均大于3,各项资助工作开展较好,尤其是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78.23%的学生认为我校现有的各项助学金基本或完全对受助学生的生活压力起到缓解作用,资助力度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84.8%的学生认为所在的班级在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基本或者完全能够按照“年级-院系-学校”的三级评审和公示制度进行,19.26%的同学认为身边存在不应当获得奖助学金的同学却获得了奖助学金的不公平现象,65.69%的同学认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全符合或大多数符合认定标准,公平公正公开性原则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还应通过相应措施推进奖助学金评定的公平公正性。同学们认为认定工作中还存在客观性不强、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49.23%),各种宣传形式关于认定的相关要求不明确(44.2%)等问题;关于各类奖助学金材料的提交方式,同学们更倾向于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54.48%)和线上(31.65%)的方式提交材料。

是否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否获得过资助、是否关注学生资助中心官方公众号和资助政策知晓度是资助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比参加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与未参加样本、获得过资助与未获得过样本、关注官方公众号与未关注样本的知晓度分数的平均值,并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表明具有极显著差异,概率小于0.05,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同学满意度极显著高于未参与的同学,曾获得过资助的同学满意度极显著高于未获得过的同学,关注官方公众号的同学满意度极显著高于未关注的同学。对资助政策知晓度和资助工作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 <0.05),并对他们进行了回归分析,两个影响因素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应深刻领悟新时代扶贫政策和教育扶贫战略转向,担负起时代使命,坚持“一”个行动指南——中国教育扶贫思想,抓住“一”个关键环节——政策宣传,夯实“一”个工作基础——精准资助,运用“一”个强劲动力——数据平台,坚持立德树人,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艰苦奋斗。

(一)坚持“一”个行动指南——中国教育扶贫思想

中国教育扶贫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理论,为我国推动教育公平和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提供了行动指南,高校要在深刻理解中国教育扶贫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教育扶贫之路。

一方面,高校要深刻理解中国教育扶贫的内涵。一是坚持“以教育看待贫困”这一根本立场,贫困归根到底就是教育贫困,教育扶贫工作就是以教育为出发点,形成以提升受教育者知识能力、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为最终目的的扶贫方案;二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通过教育激发受助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三是坚持个人潜力开发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以优势视角看待“贫困”一词,将其看作为蕴含着有待释放的巨大能量,注重对个人潜能的开发;四是随着绝对贫困这一历史性问题的解决,中国教育扶贫重点由扶贫脱贫延至防止返贫、新发贫困,从扶绝对贫困转向扶相对贫困,从教育扶贫转向乡村教育振兴。[10]

另一方面,高校要将中国教育扶贫理论贯彻于教育扶贫实践中,充分理解中国教育扶贫战略的转向,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资助这一教育扶贫的重要途径,削弱资助的经济功能,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用“造血式资助”替代传统的“输血式资助”,激发受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合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教育扶贫的根本目的。

(二)抓住“一”个关键环节——政策宣传

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其宣传水平直接影响着资助育人的效果,因此,要在做好政策解释的基础上,深挖典型育人事迹,讲好资助故事。

首先是要做好政策解释。通过将本校资助政策宣传页放入新生入学录取通知书中,向新生介绍各类资助政策,并畅通热线电话和公众号互动,为新生做好政策讲解和答疑咨询服务。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宣传渠道,提高学生对资助政策的知晓度,如:在暑期招募曾获资助的学生成为“宣传大使”,组建“资助政策宣传小分队”,深入县、乡、母校开展资助政策宣讲活动,既能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各类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又能激发受助学生的个人潜能,增强感恩意识。

其次是要树立资助典型。原有的政策解释作为内容普及,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和知晓,但无法发挥学生资助的育人功效,因此,要注重对受助学生典型事迹的收集,深挖背后的故事,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的传播效率和宣传作用,加大对励志事迹的宣传,激励广大受助群体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三)夯实“一”个工作基础——精准资助

要认识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是精准资助。调查中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过程主要还是依靠评议小组成员的主观判断,依然存在客观评判标准不明确、资助对象不精准的问题,这是学生资助工作缺乏精准度的一个体现。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校依然存在受助学生数量不明确、资源与需求不匹配的主要问题[11],容易引起教育资助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因此,高校应当树立精准资助意识,在工作中将需求与资源精准匹配,依据需求开展经济帮扶和育人工作,在“精准”上下足功夫。

首先是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高认定精准度。一方面,完善国家教育扶贫部门、地方学生资助部门与高校的协同联动机制,相关部门应结合国情出台最新的认定办法和资助规定,予以宏观上的指导,实时更新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重点资助学生名单,避免出现名单学生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另一方面,高校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依据认定工作的最新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经过多方调研、实验分析和反复修改后设计出科学合理、客观准确的认定量表,并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其次是做好资源与需求的匹配工作,精准育人。不同地域、不同致困原因、不同贫困类型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家庭困境,高校在制定资助政策时要做好参与认定学生的情况调研,在精准摸排的基础上,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辅导、精神鼓舞、能力拓展等多种方式,建立个人成长成才档案,精准育人。

(四)运用“一”个强劲动力——数据平台

如今是大数据时代,是线上平台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与大数据密不可分,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家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和完成工作的主要方式,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加快了生活的步伐。因此,资助育人工作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扬长避短,提高资助育人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

首先,要发挥大数据平台的优势。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平台,迎合新一代大学生阅读习惯,通过简洁明了的图片和言简意赅的短视频,为学生做资助政策的宣传。同时,增加后台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受众的需求,避免单向和无效内容的传播,运用线上平台为学生排忧解难,提高学生对各项资助工作的关注度、知晓度和认可度。

其次,要避免大数据平台的劣势。在运用大数据平台开展“隐性资助”过程中,要注意连续关注与分析学生一定时期的消费记录,不可单纯依靠消费数据做判断,发现异常后,要结合年度认定情况和谈心谈话情况,多维度分析后方可进行资助。运用学生资助系统开展工作时,在做好网络安全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以资助工作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线上用于解决通知、申请、审核和公示等流程化问题,线下用于面对面评选、沟通和解决个性问题,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不可用冷冰冰的系统取代育人的行动,不可为了盲目追求工作的速度而忽略了育人的温度。

总之,在高校教育扶贫的实践中,我国总结出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扶贫之路。如今,高校教育扶贫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依然存在政策宣传途径单一、资助精准度不足、线上线下衔接不足、育人效能不足等问题,亟需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地方学生资助部门和高校形成合力,以中国教育扶贫思想为指导,加强对资助政策和典型事迹的有效宣传,提高对受助对象的精准辨别和资助,有效运用大数据平台和多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实效,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个人潜能,从而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和脱贫返贫现象的出现,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资助问卷样本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规划·样本
人大专题询问之“方城样本”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