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派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农业的联合发展是在单体生产者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必然选择的发展方向,横向的连接使得劳动力得到有效释放,效率得到初步提升,而在横向效率提升达到瓶颈时,纵向结合的出现同样是必然的发展路径。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针对当前的农业产业链进行充分分析,进一步把握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协作模式,在特征选择和治理优化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明确相对应的发展策略和改进模式,进而推动农业产业链实现更加科学合理发展,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有更大的推动力量。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行业的产出始终在较为无序的情况下进行,然而由于彼时个体效率的限制导致总的产出量基本维持在需求总量之下或仅存在较少的溢出,因此在基本的生产效率较低的时期内这样较为粗放的产出方式并未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农业产业发展在产出方和代销方链接方面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把握相关技术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满足相对应的链接需要,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链的协作融合提供必要保障。伴随着种植领域的技术不断革新迭代,单体种植者的产能不断获取量级上的提升,粗放或者更新速度较慢的产生方式已经造成大量产品的浪费以及供应与需求产生明显的不匹配问题。这种情况下由对市场需要更为灵敏的产品代销方提出需求建议、由产出方单纯生产,已经成为改变消息闭塞造成的双方受损现状最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任何现代化的具备实体产品的企业中生产以及其后的销售环节均应当是彼此关联互相影响的,这一关系在农业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应用价值,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种植户要充分融入到整个产业链的运行过程中来,作为农业产品的第一生产者,要以改变品种为基础,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农业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的表现,使自我的影响力、创造力和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结合市场的反馈情况,充分做好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工作,体现应有的改进和完善效果,通过相对应的反馈产出使相对应的需求,产品得到充分融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为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发展和协作推进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此同时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比较支持,使横向纵向的产业链融合模式,取得更加良好的效益。同样可以使用在农业行业当中,种植户即为农业产品的生产者,一方面以改善品种为基础提高产品竞争力是其主观能动的体现,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的反馈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是其相应市场的必需。
而代销方则应承担销售端口的责任,将产品更好售出是其基础义务,而通过加深市场变化规律掌握的方法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预判是其提升结合体收益的必然要求。因此在结合体当中,种植户是产品质量的担保者以及核心环节,而代销方必须成为产品种类确定的掌舵者以及完成最终销售各项环节的执行者。
初步的种植方与代销方的结合最初来源于代销方通过对种植户产出的优质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判断进行一定范围内预订等行为,而目前很多通过直接签订收购合同等形式进行的以代销方为主导的市场调研以及预判→寻找适当的产出方→预订并执行种植环节→收购以及售卖的形式属于更进一步的结合模式。
其后产出方能够根据代销方根据市场对产出方具备种植能力的产品需求预判进行必要的改良属于更加深入的结合模式,而种植户与销售责任方真正成为同一主体下的不同部门则属于完成体的结合。当结合进入完成体后,任何形式的制度改革都不会再造成明显的效益提升。
于种植方而言,本年度种植的产物是否为其销售渠道内最为适宜的产品类型,对信息获取渠道狭窄统计数据不足的农业生产者而言无法确定,很多情况下,由于需求信息的统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农业生产者极有可能出现先种植、后了解种植作为存在销售问题的状况。因此于其而言选择品种的风险一直较高。
对农业产业的销售来说,销售从业方要获得相对应的品质达标的农业产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这对于从业者也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使其面临着十分严重的产品质量风险和机会风险,因为相关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能充分达标,导致农业产业的纵向链往往不能得到有效衔接,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品质和数量无法充分满足具体要求的情况,这对于整体工作的推进和产业链的深入发展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要体现出更为显著的协作效应,以此满足销售从业方的需求和市场的客观要求。而对农业产品的销售从业方而言,获取具备一定数量要求的品质达标的农业产品同样存在着机会风险,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同样的生产方各年产品的质量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掌握稳定的收购渠道对其而言同样重要。
而双方的结合对生产方而言其品类能够由更为了解行业的销售方确认,于销售者而言,在市场方面可以获得相对应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并且有稳定的来源,这对于双方降低成本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可以体现出成本的管控效果为销售方经济效益的提升和总体利润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能够稳定获取产品,因此双方的成本均能稳定下降。
按照各自为政的原有经营形式,于销售一方而言其收购的产品整体质量难以长期保证,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存在较为明显的年度变化。而当种植户与销售方形成结合其销售目标一致时,为保证销售的顺利进行,生产者将能够提供符合要求质量的产品。
而销售一方在针对相关产品进行采购和被供应的过程中,要通过更加长期稳定的质量可靠的产品来获得相对应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销售渠道方面足够安全稳固,通过这样的条件和契机,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生产方和销售方实现共赢,在共同开发共同促进和改善的过程中取得更加良好的收益,这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协作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也有着更为显著的促进效果。
众所周知,只有在农业的产品出售后其经济层面的价值才能够得到真正体现,而在传统的交易模式之中,在产品产出后生产者往往需要自行寻找销售方期间存在较高的时间成本。而农业产品最大的特征为其价值会随时间而降低,因此时间成本对生产者而言,通过产品和价值之间转换效率的提升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效益的降低。同时针对产品的销售者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充分确保产品足够、优质服务、更加精准有效并且掌握充分的量,这对于销售方来说,在市场层面才能呈现出更大的影响力、竞争力、有更为显著的话语权,进而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实现规模效益,拓展更为优质的销售渠道,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因此在产品的产出之前要充分达成相对应的合作协议,双方要针对产品的具体内容标准参数等,充分明确并且形成协议和合同,这对于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销售者而言同样如此,优质产品的掌握量对销售方的市场话语权存在着较大的影响,掌握越多的优质渠道意味着销售方掌握越多的话语权,因此,在产品产出前即达成双方的结合对两者而言均是缩小由时间造成的价值流失提升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实际的收益层面分析,与销售渠道达成一致性的合作对生产者而言是降低其产出风险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大部分农业领域的生产者缺乏足够的市场运营经验,难以通过市场的表面状态进行准确的市场发展分析,但另一方面,相对来说作物的级别比较高,在效益产量指标参数方面符合相对应的标准,可以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作物改良效果和基本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有效通过更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把原本不擅长的工作交由生产者进行有效执行,体现出专业性、系统性和高效性,这样可以更有效转移自身的风险,减少成本。把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人来干,这样可以确保生产者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产品的质量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来,进而使整个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力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这对于生产方参与纵向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有巨大的激发和调动作用,使其具备极高的产品改良能力。因此通过结合能够将不擅长的工作由生产者的执行范围移除,帮助生产者全身心投入产品升级,使其竞争力不断提高。同时单个生产人的收益提升,对其周边辐射范围内的其他个体也能够造成一定的影响,促进结合范围的不断扩大。
任何类型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均受到机会的明显影响,当能够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机会到来时,掌握着有效的资源、能够把握机会的企业才具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对农业企业来说,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相对应的需求资源,对于优质的农产品来说,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在市场渠道方面要不断拓展和完善,充分符合相对应的产品销售要求和纵向结合的客观需求,以此使更为优质的农产品适销对路,取得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以上所述,由于农产品的品质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因此只有当其生产者与企业形成一致的利益需求时,才能够确保企业掌握资源的实时利用可能。
目前,很多农业相关的企业包含单纯的销售类型的企业,已经试图与农业的生产者达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在关系的形成当中,由于社会契约的观念欠缺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问题:当产品的价差足以抵消违约成本时,生产者不愿按照约定将产品交易给企业;当产品的实时价格过低时企业不愿按照约定价格以及数量收购产品。此类问题的反复出现,造成的最大影响即为双方均对合作产生了不信任。
然而违约的生产者难以找到愿意长期收购的企业,会造成产品价值的大幅流失;违约的企业缺少足够的资源渠道会导致机会的浪费。因此在结合过程中,只有通过法制的规范以及观念的健全,才能使得此种结合不断完善并稳固。
现代社会当中效率的要求更高,即便是古老的农业产业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效率,而工序的分化和专业化处理是提高效率的必然方向。就农业而言,让生产者专心生产,销售处理方专心销售处理同样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