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成观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右江民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首次对伟大建党精神所作的系统概括和全面总结。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境深远,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解达到了新层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进入了新进程。伟大建党精神虽然跨越深邃辽阔的百年时空,却在中华大地上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因此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当前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以及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2],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探讨多数集中在报纸和网站等宣传性报道。从学理的角度深入分析伟大建党精神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讨建党精神与其他精神的重要关联。学者杨晓伟[3]分析了红船精神可以指代中共建党精神;学者高福进[4]分析了建党精神与红船精神的重要关系。与上述学者的观点不同,学者郭国祥和覃雅兰[5]认为,除了包含红船精神之外,完整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应该是北大红楼精神、上海石库门精神和嘉兴红船精神的有机集合。此外,学者张明[6]探讨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关系。第二,探讨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逻辑。学者田凯华和齐卫平[7]认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学者赵凤欣和忻平[8]认为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他们比较注重强调建党精神的实践逻辑。学者白显良[9]从生成、理论、历史和实践等多个维度,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四重逻辑。与上述学者不同,学者祁程[10]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百年话语叙事逻辑。此外,学者马报和王建华[11]认为,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质的理论逻辑、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不懈探索的实践逻辑以及革命先驱建党斗争实践的现实逻辑。第三,探讨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学者蒲清平、范海群和何丽玲[12]从育人、强党以及强国的角度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学者赵凤欣和忻平[6]论述了伟大建党精神所提供的历史依据和重要借鉴、精神财富以及动力支撑的巨大价值。学者欧阳康[13]从关键性思想引领、重要思想保障等角度,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意义。此外,学者范希春[14]还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立命之本、奋斗之基、动力之源的价值。第四,探讨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路径。学者蒲清平、范海群和何丽玲[12]认为,可以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这四个方面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学者马报和王建华[11]则认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可以从坚持求真务实、践行初心使命、锤炼革命意志以及强化为民情怀这四个角度进行。学者祁程[10]还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加强对中国精神的共鸣与传扬、打造先进红色政党文化以及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等方面,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传承。
综上所述,学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围绕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学界从学理的角度论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依据、时代价值、重要逻辑等重要学术范畴,为当前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实践导向。与此同时,由于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7月首次完整阐发的,因而可以认为学界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需要学界同仁共同努力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入研究。唯有如此,才能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走深走实。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不能离开对建党时期相关重要人物的叙事研究。“每一代人的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15]我们要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立体多维、科学全面、系统规范的研究,以此夯实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渊源和历史底蕴。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亲身经历者、中国革命军队的重要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是为数不多的全程参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驱见证者,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和体悟毫无疑问是最为深刻的。因此,对毛泽东同志关于伟大建党精神所作的历史性贡献进行学理剖析,对于新时代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尤为重要。
辛亥革命结束后不久,接踵而来的军阀混战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依旧处于水深火热的纷飞战火之中,国弱民穷、外交软弱、任人欺凌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许多仁人志士仍然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1915年9月15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化的需要,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的《青年杂志》(不久更名为《新青年》)。该杂志在救亡图存、启发民智上对许多青年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助推着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如火如荼地开展。马克思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6]在这个大变革的历史时期,风华正茂的青年毛泽东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自然而然深受《新青年》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不能离开他作为参与建党活动重要人物的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无政府主义早已传入。全国各地的无政府主义社团多达30多个,各类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出版刊物也多达70多种,在此基础上还形成和分化了不同的无政府主义派别。无政府主义在五四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许多早期革命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青年毛泽东也概莫能外。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华大地得到大规模传播,青年毛泽东开始发现无政府主义的不现实性,渐渐走上继续探寻其他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逐渐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他苦学励志,探求救国救民真理,慢慢接受并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了适应宣传革命思想的需要,他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亲自筹备并创办了进步刊物《湘江评论》,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进行写作,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办刊宗旨,设立了有利于宣传新思想的东西方大事述评、湘江大事述评等栏目,刊发内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能够给读者解释疑惑、引发共鸣。作为《湘江评论》的主编,他在创刊宣言中明确指出,要在彻底研究之中寻找什么是真理。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刊理念,《湘江评论》积极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效果,对包括萧劲光和任弼时在内的大批湖湘青年才俊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宣传引导力和吸引力,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正是在《湘江评论》的影响下才开始逐渐接触、理解和认可马克思主义这个革命真理。萧劲光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说:“看了主席的《湘江评论》……正是在他的思想指引下,我们这些青年才开始有了革命的觉悟。”[17]毛泽东同志就是在创办进步刊物的过程中,努力宣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把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毕生追求和最高理想”[18]。毛泽东同志积极寻求救国真理,就是对“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伟大建党精神的初步酝酿和探索。
五四运动前后,青年毛泽东开始团结、组织、领导先进青年,促进了湖南长沙一些青年学生踊跃投身爱国运动,使他们的革命思想得到了激发。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意识到旧中国的落后,逐渐树立了“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救万民于水火”的坚定信念。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先进青年经常聚集在湖南长沙岳麓山的爱晚亭,讨论国家大事、商议救国良策,他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改造中国来实现救民救国的主张。在毛泽东看来,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把很多人结集起来,规划出一个共同信奉的坚定理想,建立一个社团,而且一定要有规章”[19]。在他们的倡导之下,带有爱国救国进步性质的新民学会于1918年4月14日在长沙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具有约束条款的学会章程,明确规定学会的宗旨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学会要求全体会员要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做事业、做贡献、做牺牲的远大志向。[20]新民学会成立不久,会员人数高达70多人,他们大多是品学兼优、积极向上、胸怀大局的青年学生或进步教师。在毛泽东和青年会友的共同努力之下,新民学会的会员逐渐凝练出“改造中国和世界”[21]“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的共同梦想,并为此躬身实践、砥砺奋进,后来新民学会逐渐发展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革命团体。[22]综上所述,在毛泽东等先进青年的积极推动和不懈努力下,长沙一批青年学子逐渐确立了追求共同梦想、立志改造中国的宏伟抱负。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实际上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动写照,“立志改造中国”实际上就是“为民族谋复兴“的鲜活体现。而百年来党的初心使命就是在“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中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同志和新民学会的青年会友们的重要贡献就在于对“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伟大建党精神所进行的前期酝酿和探索。
在创办《湘江评论》期间,在毛泽东、任弼时、周世钊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许多青年学子以《湘江评论》为主要阵地,积极开展革命斗争实践并取得巨大的胜利。他们的斗争初步展露出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许多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在参与革命斗争中逐渐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以《湘江评论》为阵地,大力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思想。作为五四时期见解较深的革命刊物之一,《湘江评论》将矛头指向了反动统治当局,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人民革命统一战线的战略观点”[23],极大鼓舞了广大青年学子向那些阻碍社会前进和国家发展的陈规旧矩作斗争的勇气。其次,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虽然《湘江评论》只是湖南地方性刊物,但由于该刊物针砭时弊、言辞犀利,其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和宣传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在许多地方都引起了热烈反响。除了在湖南发行以外,《湘江评论》还远播北上广川鄂等全国各地,因而曾经被李大钊称赞是全国最有分量的刊物之一。[24]由于《湘江评论》极力倡导民众大联合等政治主张,引起了军阀反动势力的惶恐和仇视。在湖南督军张敬尧的授意之下,《湘江评论》屡次被反动当局查封。面对张敬尧的倒行逆施,毛泽东联合湖南社会各阶层和青年学生对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进行顽强斗争,发起了驱逐张敬尧和湖南自治运动等斗争实践,最终“驱张运动”以胜利而告终。在早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意识到仅仅依靠宣传“无血革命”的方式,并不能实现救国救民主张,唯有寻找新的出路才能达到最终目的。最后,与错误思想作斗争,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说甚至抵制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与马克思主义争夺人心。为此,毛泽东同志不畏强大阻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和武装青年,批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特别是对实用主义、改良主义以及基尔特社会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深入的驳斥,有力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以后开展更加深入的革命斗争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在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的同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各种反动思想、反动势力作顽强和英勇的斗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毋庸置疑,毛泽东等青年才俊的早期革命斗争实践充分体现了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伟大建党精神的初步酝酿和探索。
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毛泽东、蔡和森等先进青年建立革命团体新民学会,逐渐培养了许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准备了组织条件。毛泽东先后赴北京、上海,与较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密切接触、加强沟通,从思想和组织上与他们建立了密切联系。1920年8月,在上海已经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情况下,陈独秀将湖南长沙列入建党的计划之中,并明确表示“在湖南由毛泽东负责”[25]。在北京、上海早期党小组成员李达和邓中夏等人的联系和敦促下,以新民学会会员为纽带,毛泽东等人积极联络长沙等地的进步分子,秘密开展建党宣传与组织活动。不久,陈独秀专门致信毛泽东,阐明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对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意义,明确请他负责在长沙积极筹建共产党早期组织。经过慎重考虑和认真考量,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彭璜等六人以参与建党伟业的雄心壮志,毅然在一份建党文件上签了名,标志着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真正建立。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为数不多的八个早期党组织之一,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湖湘青年的革命热情,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从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入了加速阶段。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以后,毛泽东立即着手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新民学会为依托,继续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二是创办工人夜校,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26]广大工人越来越意识到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依靠自己的英勇斗争,才能翻身做主人、摆脱贫穷,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成员的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特别重视建党思想的牢固、建党队伍的扩大、建党原则的规范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他们以理论上的建树、思想上的先进、人才上的辈出、工作上的务实等显著业绩,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综上,毛泽东等先进青年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为建立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殚精竭虑,并以此为契机向广大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踊跃加入革命队伍,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无私奉献。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先进青年始终对党不离不弃、对工人群众关爱有加的浓厚情怀,更是他们积极酝酿和敢于探索“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有力见证。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27]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凯歌传到中国,成千上万的中国先进分子便感受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明白了“人类社会将向何处去”,看到了“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许多先进分子在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渐树立和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劳心劳力、无怨无悔。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李大钊、陈独秀的约定和推动下,北京、上海、长沙等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和嘉兴召开,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将奋斗目标规定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在革命先驱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成立了,经过这个破旧立新的历史过程的酝酿和探索,伟大建党精神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惊涛骇浪之中屡受磨难、挫折不断。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强有力的感召下,毛泽东、何叔衡和李达等杰出共产党人不惧强敌、不怕牺牲、不图名利,在革命时期用实际行动与党内外各种错误、反动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有力捍卫和传承了伟大建党精神,最终使党的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使人民军队于绝处之中逢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1]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之际,深入弘扬和宣传伟大建党精神之际,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之际,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际[28],对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酝酿和探索进行学理性探讨和历史性回顾,这对于积极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鼓足干劲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