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利
(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600)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国携手抗疫,勠力同心,在科技、经济、人文等领域深化合作,并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也随着疫情的发展产生新的变化并将得以延续,人类进入了后疫情时代。新冠肺炎病毒以其巨大威力席卷全球,由此更加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关系实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对生命利益的整体考量,旨在实现生命关系的和谐,其中蕴含关于生命现象及其深层次性问题的诠释,为生命教育提供价值指向。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的生命共同体、健康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具象化内涵,应当实现生命教育内容的转向,以深化公众对于生命敬畏、生命健康、生命价值以及生命责任的认知。探讨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实践理路,应把握、遵循后疫情时代的特点,促进生命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全球大流行将全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后疫情时代广泛的国际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价值理念,重新诠释了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为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实践提供价值指向。
风险伴随于人类发展历程,并危及到全球共同利益,没有哪个国家或个体可以逃脱这张大网而“独善其身”。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临的共同风险越发呈现复杂化、弥散化,这意味着单凭某个国家的力量很难应对,必须要联合国家主体、社会各方的力量。全球性风险的化解程度直接关乎人类命运的整体走向。自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这一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并被写进联合国和安理会决议。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全球大流行将人类的命运紧密关联在一起,进而更加凸显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1]疫情不仅引发全球经济的萎缩、衰退等,同时也衍生了国际交往受限、失业率攀升等各种问题。为扭转这种消极发展态势,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高度的问题意识重新审时度势,对人类命运的深层次问题做出考量和判断,对人类的整体发展做出擘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逐渐成为后疫情时代国际社会达成的新共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许多国家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这一理念,中国政府更彰显出大国的责任担当,及时向国际社会分享抗疫经验并提供物资援助,为抗击疫情贡献中国力量。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阿尔布劳认为,“中国支持其他国家抗击疫情,以自身行动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在合作抗疫过程中,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更深入理解”[2]。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包含了多重关系,因而体现为一种关系共同体。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其蕴含了深刻的生命认识,不仅从理论层面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未来等多重生命关系,而且从实践层面对人类生命行为做出了伦理规约。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本体论层面对生命问题进行了重新反思,基于宏大的视野将全人类的命运关联在一起,凸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生命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重新阐释和确证。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在对传统生命观的革新基础之上。生命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原始社会时期,受制于人类理性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有限性,人类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并注重社会合作以共同应对自然的挑战,因而形成了敬畏自然、崇尚和谐的生命观念。近代以来,随着理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助长了欲望的不断膨胀和利益分化的加剧,形成了诸如人类中心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民族狭隘主义等曲解、异化的生命观。在此导向下的生命实践逐渐逾越了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道德和社会伦理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在历史实践和现实考量的基础之上,注重对一切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性关注,扬弃了自私自利、消极倦怠的生命观。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新的生命观与之相适应。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论层面揭示了人类应当确立怎样的生命观,从实践层面提出了人类应当如何存在与发展的问题。其不仅内含了对人的生命问题的终极关怀,也蕴含了对人与自然、社会以及未来关系的深层次思考,从而彰显了对生命整体关怀的伦理向度,为新时期人类生命实践指明了方向。其本身蕴含的生命理念和生命逻辑在于以新的实践行动调和生命内在的矛盾与冲突,这属于广义的生命范畴,内含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以及在场的与尚未出场的生命在内。由此,其所指向的价值理念就在于认知、协调、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未来的生命关系,促进生命共生共在,实现生命和谐与人类自身的整体性发展。显然,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生命观完全偏离了这种生命认知诉求,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新的生命观与之相适应。生命教育立足于对生命关系的把握之上,旨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生命现象以及有关生命的内在深层次性问题,从而确立科学的生命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后疫情时代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价值遵循,生命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蕴含了不同维度的价值理念。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逻辑与行动实践可以被具象化为生命共同体、健康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以及责任共同体等不同内涵,并以此为导向探赜生命教育内容的具体转向。
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应然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3]50在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视域内,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是平等的,一切生命都具有神圣性。人类如若无视生命的存在,消解生命的神圣性,必然在实践中发生一定的偏差和逾越,致使行为凌驾于生命之上。然而,作为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存在,人类能够运用这种能力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因而必须要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防止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采与破坏。同时,由于人类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对其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有十分清晰、确定的认知。因此,只有合理节制自身的欲望,并审慎地进行行动选择,才能实现对生命的“敬”。“敬畏”体现出一种道德上的合理性和价值上的合目的性。从字面意思来看,敬畏生命主要包括对生的敬重和对死的畏惧两层意思。
开展生命敬畏教育,要培养公众生命至上的敬畏感,积极拓展生命教育内容的生态伦理维度,将伦理道德关怀的半径从人类社会向自然界予以延展。这就意味着,在对自然价值予以充分认识和肯定的基础上,要意识到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其生命权利都是值得珍视的。在与他类生命的相处中,人类不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及他类生命的基本权利与尊严,更不能以狂傲的态度藐视一切非人的生命。在正确处理、协调人类生命与其他一切自然生命和非生命体的关系中,我们要自觉肩负起对自然的道义担当,把人的目的性与自然的目的性、人的价值性与自然的价值性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统筹。一方面,引导公众对自然生命形成敬重感。要引导公众认识到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的神圣性、价值性和其存在的基本权利。只有对生命怀有敬畏,才能珍视一切生命、爱惜所有生命,进而培养对生命的积极情感并践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敬畏感有助于公众时刻对生命怀有崇敬感,谨慎、认真地对待一切生命现象。另一方面,要引导公众对自然形成一定的畏惧感。要认识到大自然内在的强大力量,要以谦虚的态度善待自然,万不可以自恃自傲,凌驾于自然之上。
健康共同体彰显了后疫情时代健康在人类命运整体发展走向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生动实践。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时,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倡议,此后他又在多种场合阐述这一倡议。健康作为一种生命状态的反映,体现了生命的应然性发展与整体性和谐。生命健康作为生命的基本需要,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内在价值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4]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3]48,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作为至上的原则,并形成了关于人民生命健康的系列重要论述。后疫情时代,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因素依然存在,如何维护、促进人们的健康,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而,应把生命健康教育纳入生命教育之中。生命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公众对生命形态形成正确认知,确立积极的生命健康观,并通过生命活动的实践,促进生命实现整体性的发展与和谐。
首先,树立健康风险意识。后疫情时代,健康风险作为一种可能性结果,处于健康与诋毁的中间地带,其所具有的潜藏性和爆发性特点决定了健康风险意识必须体现前瞻性。人们在行为选择和实践中必须对其行为的可能性后果进行合理预测,对其中潜在的风险做好预判。为此,在生命教育中引导公众对后疫情时代特征及其蕴含的风险因素形成正确认知并增强风险感知和判断能力尤为必要。其次,树立大健康观。健康作为人的一种基本需求,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这种健康不仅从个体层面倡导了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从自然、社会等层面提出了构建大健康的行动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5]等,就是倡导一种大健康思路与格局。生命健康作为一个完整性系统,其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大流行对人类的健康存在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这本质上是生态健康被破坏的衍生性后果。因此,应拓展生命健康教育的视野,着力于构建生态—社会一体化的生命健康观,将促进健康、维护健康、保障健康等理念纳入生命健康教育实践之中。
虽然不同国家与民族必然存在不同的价值诉求,但各国、各民族之间同时存在共同的利益以及建立在这一利益基础之上的共同价值。共同价值是最大化利益在价值层面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层次的凝聚、指导、规范等功能。从价值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一定的价值共识,体现为一种价值共同体。正是在这种价值共识的导向下,个体与他者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才能得以调和。作为价值共同体中的成员,应当接受、认同并践行这种价值共识。这就意味着,在多样化的价值选择中,共同体成员始终受到价值共识的指引,并服务于价值共识的达成。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无数奋战在一线的最为普通的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工人、志愿者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所在,为生命价值实践提供了样本和模范,使人们在后疫情时代重新确证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进而促进了社会价值坐标的重新建构。显然,如何引导民众认识生命价值并重塑生命价值观,已然成为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
其一,维护生命价值的优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6]。在与病毒的殊死较量中,党和政府始终秉持人民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不仅在第一时间建立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而且深入各个社区、村落,采用网格式、地毯式排查等方式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隔离救治,有效遏制了病毒的蔓延和传播,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些思想理论和行动实践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价值导向和实践资源。在生命教育中,应当融入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将生命价值的判断纳入教育内容之中,引导个体在行动实践中始终把对生命价值的维护置于中心地位。其二,进行生命价值的正确选择。作为生命个体,其自身利益与共同体利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个人价值与共同价值不仅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反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生命价值教育就在于帮助公众合理认识个人价值与共同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增进对共同价值的认同,并学会调适一定范围内的价值冲突,在生命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共同价值的统一。后疫情时代的生命教育应当适应这种诉求,强化生命价值教育内容的构建,引导公众从生命价值的角度审视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价值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个人价值中彰显社会价值,努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获得生命的完满。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责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作为共同体成员,在享受相应权利的同时必然要履行对应的责任。为应对人类共同的风险与挑战,需要实现责任的共担。因而,责任共同体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必然之路。抗疫实践蕴含了丰富的责任担当精神,从党政干部到普通群众,都在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与部署下积极行动,做好与病毒有效对抗的各项防护工作,践行应有的生命责任。后疫情时代,风险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是其重要表征。在此时代背景下,对于人类整体而言,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怎样生存的问题,而对于生命个体则是如何生命实践的问题。并且,人类整体能否维系生存,根本上取决于个体生命实践的具体行动。可见,后疫情时代个体命运与人类整体命运紧密相连,个体有义务对人类命运的整体发展走向负责。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7]在这一特殊的时代境遇下,生命被赋予何种责任、如何对生命负责已然成为生命教育内容建构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首先,以世界责任意识为导向构建生命教育内容。责任共同体所倡导的责任是面向世界的,其成员必然是具有世界责任意识的公民。培养公众的世界责任意识,就是要培养具有全球责任视野、全球责任担当的世界公民。这需要以世界责任为导向,构建生命教育的内容。世界责任涵盖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责任,彰显了责任的跨时空性。生命教育应当根据世界责任的要求,拓展有关政治责任、安全责任、经济责任、文化责任、生态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构建适应后疫情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内容体系。其次,以时代责任意识为导向构建生命教育内容。责任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时代意蕴,且适应于特定时代的发展诉求。责任共同体蕴含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责任意义的凸显,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共同体的成员,必然要彰显时代责任意识。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变化新特点,与之相应的时代责任也应运而生。应立足于时代发展诉求,在生命教育内容中渗入时代责任内容,推动公众提升生命责任自觉意识,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体现时代要求的责任公民,积极践行抗疫实践中的生命责任。
后疫情时代推进生命教育,应当立足于这一新的时代语境,既要注重宏观层面的目标建构,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拓展,以激发主体内在动力为核心深入推进生命教育的纵深发展。
生命存在作为一种关系存在,其内在包含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未来之间等多重关系在内。生命存在于各种关系之中,生命的持续存在与不断发展依赖于这些关系的维系与和谐。作为社会存在的人,依存于各种关系之中,同时也在处理、协调各种关系中实现生命的和谐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折射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进而危及到人类自身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后疫情时代,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突发性因素持续存在,各种威胁到生命延续与发展的风险问题一触即发,人类在实践中建构的生命关系面临危险境地,生命的和谐更无从谈起。人类应当对生命关系进行重新反思与建构,改善、协调人类生命与他类生命、人的类生命之间的关系,促进生命关系的复归。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生命关联的各种关系,并有效协调、妥善处理这些关系,以实现生命和谐。
第一,自我生命和谐。从组成来看,生命是包含自然性生命、社会性生命与精神性生命相统一的整体性存在,生命和谐就是要实现这三个维度的生命内在和谐与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不仅对人的自然性生命构成威胁,同时由于疫情阻隔下的社会交往减少,人的社会性生命建构也遇到阻碍,精神性生命发展遭遇困惑。生命教育实践的目的就在于重塑人的完整性生命状态,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第二,人类生命与自然和谐。在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中,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检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50。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的自然存在,引领公众珍视一切生命、善待一切生命,维护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内在和谐。第三,个体生命与社会和谐。人的生命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进行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公众的社会认知,正确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和谐。第四,代际生命和谐。正确的生命观应当立足于人类整体来看待生命,以一种公正的态度来对待当下生命与那些尚不在场的未来生命。生命教育指引人类应当对未来人类命运进行考量,有效协调与处理当下生命与未来生命的权利、利益等关系,从而在促进当代生命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为未来生命的生存与生活创设良好的条件,以实现代际生命的和谐。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凝炼铸就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体现生命精神气质的抗疫精神。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精神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拓展了新时代生命教育的形式。在生死考验面前,冲锋在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不顾自身的生命安危,勇于承担使命担当,在生命实践中彰显了社会价值,凸显了生命意义,为抗击疫情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抗疫精神的深邃要义。抗疫精神体现了生命对生命的救助和呵护、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和触动、生命向生命的付出和奉献。因此,抗疫精神内含了关于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生命理想、生命责任等多维度的理解,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应以抗疫精神为依托,充分挖掘抗疫精神所包含的生动的生命教育素材,注重生命叙事,讲好抗疫故事,增强对公众生命意识的激发,塑造正确的生命观。一方面,注重理论教育中的抗疫精神融入。以抗击疫情典型事件的案例剖析为抓手,讲述人们在与新冠病毒抗争历程中所彰显的伟大生命实践,充分引入鲜活的实践案例引发公众对生与死、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引发公众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情感,引导其积极践行生命行动。同时,着力于对抗击疫情实践中榜样人物的典型塑造,宣传众多奋战一线抗疫人员等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弘扬生命至上的责任担当精神、舍生忘死的生命价值意义、命运与共生命关怀与目标旨归,引领公众对生命的深层次性问题形成正确认知,领悟生命的真谛。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育中的抗疫精神融入。建设抗疫实践参观基地、抗疫英雄缅怀馆等,组织公众实地参观或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线上展馆,让实践素材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入,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命教育的洗礼。
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教育对象的自觉意识,实现主体的自我教育。只有主体在理念层面确立了生命意识,才能够在实践中积极践行生命的责任和意义,把生命教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从而增强生命教育中的参与度和能动性。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理解生命的内在价值等,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单纯依赖知识教育远不能完成。同时,也非单纯依靠外在教育的实施所能达成。生命教育需要公众生命自觉意识的唤醒。“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无论在与外部世界的作用中还是自我发展的构建中,都是一个主动的人。”[8]后疫情时代,既要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促进生命的健康,又要结合所处的现实境遇,增进人们的生命体验认知,自觉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激发生命保护意识。生命存在是生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维系生命存在的根基,才有生命的发展可言。因此,保护生命始终是生命教育的主题。新冠肺炎病毒作为一种外在风险,对生命的存在构成严重威胁,这就更加凸显了激发公众生命保护意识的重要性。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抗疫逐渐进入常态化,与病毒斗争将成为一个持续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9]为此,要多形式、多渠道宣传防疫战略、生命健康理念和安全防护知识,改进卫生习惯,增进公众的风险认知和自保意识。同时,在全社会开展卫生健康运动,以形成崇尚运动的良好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0]引导公众增强养护意识,注重身体锻炼,自觉维护生命健康。第二,激发生命体验意识。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体验生命的情感,并创造生命超越的意义[11]。体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生命通过体验与外部世界发生关联,并获得对生命的感知和理解。狄尔泰把体验作为生命形成的起点,“我们通过体验和理解所领会的,是作为把人类包含于其中的脉络而存在的生命”[12]。生命意识的确立需要生命主体通过生命体验在实践中与客体相互作用,并对生命进行深刻感悟。新冠肺炎病毒突如其来的侵袭曾一度按下了经济生产的暂停键,紧张的生活节奏突然间放缓的同时,也使人们从各种欲望、驱逐中短暂解脱出来,并经历一场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包括对于生和死的体验,还涵盖了对于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生命责任等全方位的体验感知。后疫情时代,在开展生命教育中应充分整合、挖掘人们的切身生命经历,引领公众在生命场景中体验生死较量以及生命内在的价值、意义和责任担当,从而培养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的积极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