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瑞,吴新静
(信阳学院 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以切实保障和解决农村生产发展和民生问题为核心目标,针对于乡村经济战略实施和全面落实进行了深度的探究和剖析,进一步为寻求农村地区长远发展明确建设思路和发展走向。与此同时,还将“三农”问题的解决纳入战略发展规划内容的关键任务中。当前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正处于全面规划和布局的重要时期,信阳市面临这一发展状况,实施特色乡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需要充分识别发展机会并抓住良好的机遇,发掘并整合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和特色经济发展的优越性,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和协调进步,致力于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经济体制优化升级,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保障。
信阳市的地处河南省的南部,属于我国华中区域地区,此外还与淮河上游相接,东面毗邻安徽省,南部与湖北省接壤,位于鄂豫皖3个省份相交的地界,其城市建设所用面积占据河南省占地面积的11.3%,共计18 900 km2。参照信阳市政府部门发布的《推进农业结构转型改革和特色农业建设的有关意见》可知,信阳市对于区域内特色农业的发展有详细规划,其将发展方向划分为省定及本地两个层级的特色产业建设,前者主要包括水稻、小麦、花生、果木和茶叶等特色产业,后者则主要涵盖中药材、红薯等本地特色产业。纵观我国特色农业总体建设和发展的布局,信阳市的建设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信阳市的特色品牌诸如信阳毛尖、河南华英等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迄今为止信阳市获得省级资质的农业品牌已经超过80个。由此可见,当前信阳市开展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设现状获得了可观的成效和成果,同时为我国总体特色农业建设的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对比2016—2020年,我国及信阳市各个产业产值基本情况,可知全国不同产业产值各指标均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是自2019年开始各项指标所对应的增长幅度却在不断降低,其中我国人均GDP水平增长幅度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以2019—2020年的人均GDP增长情况为例,可以看出人均GDP总值降低了18 606元。从产业总体数据来看,相较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及产业规模,第一产业即农业产业表现出失衡的问题。除此之外,与其他2个产业的发展融合不足,而这也使得在当前网络贸易及直播带货发展迅猛的情况下,农产品库存积压和滞销的情况进一步严重,打击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和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和全面推进[1]。
特色乡村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定义,即借助于农村现有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依托于农民群体作为主体对象,同时整合农村自然环境条件、乡土风情和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构建能够体现乡村特点和特色的产业结构,从而在市场中具备一定的优势,据此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乡村特色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贯彻落实[2]。从信阳市这一研究主体对象来看,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环境具备的天然优势是其乡村特色的关键来源,为开展乡村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当前,信阳市大力推进特色茶产业,并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拓展,为其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了动力,并且在社会层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有助于创建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建设体系。
立足于信阳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其农业产业基本架构中,特色农业的发展规模存在一定局限,目前大部分正在经营的特色产业采取分散化经营模式,企业之间融合集约发展程度低下,且多数企业的产业结构并不健全,产业结构还面临着生产体系不完善及生产效率低下的阻碍。尽管信阳市已经结合自身农业发展确定了特色农产品建设和推广工作,但是由于生产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导致在其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和设备落后的问题较为突出。并且,特色农业建设的经济投入缺乏一定保障,政府对其建设的扶持力度和相关优惠政策较为匮乏,这些原因导致当前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难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以及生产技术的科技含量不足,成为当前制约信阳市特色农业建设的核心问题。除此之外,信阳市在农业经济生产中配备的技术人员不足,团队整体专业素质水平偏低,加之人员流动性过大,导致缺乏人力资源,无法为农民提供生产培训和指导,直接阻碍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和市场竞争份额的提升,也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创收[3]。
第一,企业在发展和生产特色农产品时对自身品牌定位并不明确,宣传力度不足,同时欠缺品牌意识和创新理念,因此无法形成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口碑,使得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存在较大的障碍,不能有效增强消费者的关注和消费欲望,难以提升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吸引力。第二,着眼于产品供销体系和组织结构来看,当前多数地区并没有形成较为健全的组织结构和供销标准流程,对于产品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在树立和发展品牌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自身品牌发展并没有较为系统化的规划,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不具备相应的内涵和企业理念。第三,立足于特色农产品营销市场的拓展来看,纵观国内外市场的营销现状可以看出,在特色农产品市场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对整体营销战略布局作出详细和全面的规划,品牌当前建设和发展处于滞后阶段。鉴于缺乏一定的规划和指导方针,特色农产品营销理念和创新意识的淡薄使得当前产品竞争依旧停留在以价格取胜的层面,致使该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从特色农业建设的人员配备来看,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现象突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建设和发展农村特色经济需要依赖于大规模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特别是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信阳市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许多从事科技创新的专业人才为了寻求物质需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离开了信阳市,到发达地区生存和发展。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相比,信阳市在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因此多数专业人才都趋向于到大城市发展,这是造成农业生产中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的关键因素。总体来看,特色农业经济建设中所配备的劳动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普遍较低,进而直接影响到信阳市特色农业建设科技水平的创新和发展,也使得企业生产管理较为薄弱,因此当前该领域的发展水平相较于其他产业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设和规划积极制定与推行科技创新的政策指导,并注重提升对科技创新领域的财政投入,为农业特色产业生产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推动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该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综合培训,切实强化特色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4]。
从信阳市特色农业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积极响应政府提倡实行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召,贯彻落实改革的方针和政策,并与自身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相结合,持续拓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设规模并促进该领域产业形成聚集效应;重视提升特色农业建设的财政经费投入,并不断完善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用具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特色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进程。此外,信阳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制定和制度体系的完善,出台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以激励不同规模的企业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了特色农业生产中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有效增强了该产业领域内企业的集约化程度,为信阳市特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针对产业建设和兴起过程中所形成的龙头产业,给予其大力的扶持,对其重点培养,秉持优先扶持优质和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这一根本原则,发挥对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促使企业完成资源整合和重组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推动产业规模拓展和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的提高[5]。着眼于产品供应和销售的基本环节,为供销体系制定合理的总体规划,针对于当前信阳市茶叶市场管理中存在着秩序混乱和口碑低下等诸多问题,明确采取统一化的标准进行管理和规制,严格管控市场范围内茶叶品牌相应企业的规模和总体数量,为茶叶市场总体品牌效应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在特色农产品实际销售的各个环节,需要积极引进创新思维和技术以拓展销售渠道和营销市场,适应现代化市场竞争动态变化的趋势,为信阳市特色乡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针对于农民组织管理需要切实提升技术培训的质量,致力于在农业产业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基于当前实行的农民职业培训机制进行深度的健全和完善,充分结合信阳市践行的培育新型农民的基本策略和发展规划,切实增强与农业生产技术相关的专业技能培养。其次,充分重视农业生产专业人才的培育,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产业系统,积极引导优质城市人才参与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工作中。在对农民开展职业培训的过程中,积极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各方主体如职业学校、农业合作社及业内龙头公司等构建合作关系,激励和倡导专业人才参与到乡村经济建设的活动中,为农民群体提供系统化、全方位的职业培训。最后,需要充分优化引进优质人才的机制,以招纳专业素质人才为主,促进人才资源的弹性流动并构建相应的运行机制,立足于信阳市经济建设和市场竞争的总体情况,为人才引进战略提供导向。
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和全面落实,需要乡村多层面的协调合作和融合发展,其顺利推进的基础是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及组织这5个方面实现全面振兴和有机结合。致力于提升农民群体收入水平的增长,综合提升农产品创收和经济效益,其中特色乡村经济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关键工程,直接关乎农村经济的命脉,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区域之间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掘并发挥本土地区的资源优势,包括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区位优越条件等诸多方面,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现行的产业结构,致力于培养一批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需求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缩短城乡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为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