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为例

2022-11-23 10:37鲁加升钟石根雷志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生学分劳动

鲁加升 钟石根 雷志忠

(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2.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2)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既定目标和共同要求。正如全国教育大会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才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为此,学校应提高劳动教育强度,加大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力度,将其全面、科学、系统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劳动专题教育不少于16 学时,促使劳动教育课程更具现实可行性、技能操作性和编排科学性,切实增强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拼搏奋斗精神、创新创业素养,显得紧迫且必要。

一、高职院校“三生”劳动教育的缘起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逐渐减弱,而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增强。

一个不容争辩的现象是,经济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状况的快速改善,部分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勤俭节约意识也在逐渐消失,特别是部分青年人的劳动意识变得淡薄、奋斗精神日益贫瘠、责任担当日趋匮乏,反映到高职院校的青年学生中,生活不自理、学习少自觉、毕业难自立的现象普遍存在,生存本领、生涯规划因为惰性、缺乏劳动实践而难有长进,甚至连生活本分、生理本能都有失守退化之虞。

综观多年来劳动教育的通行做法与实际效果,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重要生活要素、教育元素在规划中被弱化,在计划中被淡化,在筹划中被软化,流于形式的现象仍广泛存在,折射出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理念的歪曲甚至价值的畸变。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立足建设一所不一样的职业大学,恪守“勤奋、求实、拼搏、向上”校训,弘扬“天天向上”精神,坚持开展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存技能水平和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为宗旨的“三生”劳动教育,以奋斗为魂,用创新作舵,宣导、高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高职院校“三生”劳动教育的涵义

“三生”劳动教育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教育基本规律,从全方位、多渠道锻炼、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出发,推动学生自我提升与自主发展,探索构建贯穿人的生活、生存、生涯递进式的劳动教育层次课程体系:“生活”即生活自理(生理需要),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文明创建相融合,通过基础劳动教育课程和每日宿舍内务整理、每周一班一餐、文明创建等日常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参加劳动、进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并珍惜劳动成果,加强日常生活基本技能训练,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生存”即生存技能(安全、社交需要),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相融合,设置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学分,通过勤工助学和社会志愿服务获得真实的岗位、项目和感悟,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从而提高技能训练标准,提高劳动教育效果,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练就生存技能;“生涯”即职业生涯(尊重、自我实现需要),将劳动教育与创意、创新和创业(简称“三创”)教育相融合,倡导学生毕业后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要么成为行业专家,要么成为实体企业家。专家需要不断创新,企业家需要创业,通过创意创新启迪、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实践等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热情。

三、高职院校“三生”劳动教育的措施

学校最初的“三生”劳动教育,就是要求并引导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到3~5 家单位开展勤工助学,以此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生存就业本领和职业生涯认识。为此,学校建立了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制订勤工助学实施细则,利用节假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轮流到大型合作企业勤工助学,累积实践课程学分。学校鼓励学生第一份兼职工作到四星、五星级酒店、餐厅当服务生,培养气质,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与劳动服务精神;第二份兼职工作到大商场或广告公司当营销员,培养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教育的发展,学校将勤工助学提升为最主要的“三生”劳动教育渠道,设立专门学分,研发劳动课程,专设互联网平台,强制劳动实践,奖励创新创业,主要采取五大措施。

(一)更新劳动教育内容,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出发,构建贯穿人的“三生”劳动教育层次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其中,勤工助学是劳动教育课程及组织劳动教育实践的核心载体与主要形式。

(二)丰富勤工助学内涵,搭建劳动教育对接平台

传统的勤工助学本是指一边工作,一边过着节俭生活的求学形式。学校将这一形式制度化、格式化,将其上升为解决部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有效途径,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上课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多岗位历练,增长技能才干和素质能力。设置勤工助学劳动学分,每人累积勤工助学劳动40 小时即可经由导师认可认定1 学分。学校搭建“三生”劳动教育过程平台(勤工助学系统),完善市场机制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过程,其主要操作程序与功能板块有:企业“发布岗位”—学生“配对岗位”—导师“指导及评价”—学生“实践及心得”—劳动教育“学分认定”等,岗位细分为社会认知、课程实践、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校园招聘五类。学校通过3~4 年勤工助学劳动教育数据分析,就可形成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证书,通过雷达图展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3]六个素养方面的分值,供企业选人、用人时参考。

(三)增进真实项目训练,培育劳动教育风尚

学校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 个月”和《意见》明确的“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真实工作环境、真实项目的训练时数,并要求真实项目来自真实的岗位,真实的岗位就是勤工助学岗和志愿者服务,同时设立勤工助学劳动40 学分,涵盖社会认知、课程实践、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各个方面,其中第一学期的社会识知2 学分(勤工助学岗位可以与专业无关),第2~4学期的课程实践6 学分(勤工助学岗位必须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第5 学期的毕业设计8 学分(毕业设计内容引入企业服务外包项目),第5~6 学期的顶岗实习24 学分(勤工助学累积12 学分+集中顶岗实习3 个月12 学分)。久而久之,学校已形成“勤工助学”劳动教育风尚,从最初的学校找企业单位,到企业单位找学校,再到现在平台快速对接,老生带新生勤工助学。

(四)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推动显性和隐性劳动教育有机统一

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职业标准”“职业道德”等职业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技能课和通识课教学过程中,就像食盐放入不同的菜中,学生吃到的美味课程菜肴,同时隐性吸收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元素,寓教于乐,以文化人,实现显性和隐性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五)正视学生个体异同点,依据专业和个性实施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智慧,这是人之共识。学校也在对绝大多数采用通用劳动教育办法的前提下,与个体劳动教育相结合,特别关注残疾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实施“一生一方案”,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和同学帮助小组,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兴趣志向,学到一技之长,同时培养帮助小组成员的爱心、细心和耐心,促使身残志坚的学生在学校同样学会生活自理、掌握生存技能、合理规划未来,同样成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高职院校“三生”劳动教育的成效

学校开展多年的“三生”劳动教育,既深刻地影响并改变师生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也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成果。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认识渐进深化

许多学生在中小学及中职学校中广泛开展了宿舍内务整理、校园环境整治、个人卫生建设等“生活”自理方面的基本的、浅层的劳动教育,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持续开展相衔接的、更加多样的、更加具有吸引力与附加值的“生存”“生涯”劳动教育,使学生乃至整个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真实意义与客观影响等内涵有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二)勤工助学的观念意识得到强化

勤工助学是高校开展“三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与有效方式,但社会大众对勤工助学的认识仍停留于20 世纪的最初概念与原始印象,就是以工养学或以工助学,工先于学,就是大学生兼职、赚取生活费、半工半读、工读互助而已。新时代的勤工助学是指学校组织学生上课或课余时间参与生产实践,通过大范围、多岗位的历练,提升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增长才干和见识。它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搭建勤工助学育人平台,形成勤工助学大学劳动文化”[4]。它应该是工学结合、工学并重、寓学于工、以工促学,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行之有效的路径。

(三)教育内容体系日趋完善

因为缺少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传统的劳动教育大多处于只“劳动”无“教育”,或少“教育”的阶段,普遍停留在打扫卫生、美化环境、流水作业等简单体力劳动层次,没有科学性、系统化和影响力。“三生”劳动教育系列教材完善了包括劳动意识、劳动认识、劳动行为和劳动精神方面的教育,涵盖了生活自理劳动、生存技能劳动、勤工助学劳动、社会志愿服务劳动、创新创造性劳动等应有且必须的内容,其中《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教材还被录制成资源共享课。

(四)劳动教育的真实体验有力增强

学校改变过去部分学生劳动训练停留在学校实训室、通过模拟仿真实验、缺乏企业真实项目训练的简单做法,加大学生感受劳动过程、体验劳动滋味力度,不断提升训练强度和训练标准,切实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创”,强化学习效果。体验与分享是“三生”劳动教育课程必需的两个环节,把劳动体验写出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情感的融入,另一方面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增强成就感和体验感。

(五)共性和个性劳动教育协同推进

“三生”劳动教育从中国学生发展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和勇于探究、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劳动意识等18 个基本要点进行大数据分析,坚持把学生分类、分专业进行培养,做到普遍性劳动和个性化劳动相结合,记录每位学生的劳动瞬间,收获劳动的喜悦,既满足同类学生的需要,又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劳动育才,为学生职业发展进行精准指导,更有利于为企业选才用人提供可靠依据,其应用前景广阔,借鉴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三生学分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浅析初中英语课如何融入“三生”教育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三三”法
浅析“三生”德育有效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