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红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水城小学 江西赣州 341500)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实施以来,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为核心内容的“双减”政策,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由于“双减”政策并非单纯要求学校与教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而是要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学足学好,满足其多样化学习需求。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难度增加了,教师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双减”政策要求在总体上压缩作业的数量和时间,减少学生超负荷的课业,提高学校后服务的质量,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同时严格管理规范校外培训。“双减”的目标是让教育回归“本源”,构建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使之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长期以来,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从“成绩论”中解脱出来,而“双减”政策更是对这种思想的最好诠释,要使学生从繁重学业及辅导班中得到解放,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引导教育回归本真。同时,“双减”可以使教育回归到学生本体。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释放天性,多活动、多思考,不再整天埋头在作业堆里,从而不再局限于学业,而是在大自然、科学、创造等方面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实现“人人都可通过教育成为有用之才”。
此次“双减”政策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减负的途径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而是要在保证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实施高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充分地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其他能力素养,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良策,才能既符合政策要求,又避免数学教学质量的下滑[1]。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实现“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长期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让学生感受学习快乐、产生学习动力”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语言和数学学习习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应教尽教,所教必会,让学生解放双手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标;回归教育初心,摒弃“为了写作业而写作业”的错误理念,让作业成为推动数学学习的动力,实现“构建良性教育生态”的目标[2]。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实现的。作业能否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变得更加关键。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和课程内容布置内容合理、难度适中的作业,避免出现大量作业、机械作业、惩罚作业,使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吸收。
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高效课堂需要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在课后复习巩固。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多了,很多学生无法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学习。因此,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教学环节,更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此时,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设计显得更加重要了。
(1)借助教具演示数学问题
对于抽象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需要借助教具演示数学问题,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从而达到准确而又深刻理解。例如:车轮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做成方的或其他形状的行吗?由于学生抓不住问题的核心,因此,教师可以制作教具,让学生动手体验。教师用卡纸做了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个椭圆形,把它们当作“车轮”,请三个同学上讲台来演示,两名同学从两头拿住米尺,另一个同学在米尺上把这三种形状的“车轮”从这一端滚到另一端,让学生观察这三个“车轮”的运动轨迹,并用手势比划出来,学生能发现:只有圆形的“车轮”滚动时,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因为同圆半径相等,而其他形状的“车轮”滚动,它的运动轨迹是不平的,忽上忽下。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它们的运动轨迹,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中明白道理。教师充分发挥动手操作这个实践平台的优势,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强化学习体验,真正学会学习[3]。
(2)借助多媒体呈现数学问题
多媒体课件可以动态地呈现教学内容,不仅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同时适时停顿和反复播放强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认知,结合教学需要创新地运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学习“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不但需要注重讲解相关的基本公式与概念性知识点,还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更加直观演示整个演变过程,重复播放两次切开与拼接的过程,强化学生的认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圆柱体所具有的差异,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部互动交流,最后随机提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在发现公式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动态展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对课本中难以理解的转化过程进行直观演示,弥补了书本无法给予的感官的不足,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之苦,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翻转模式更多强调的是学生与教师角色的翻转,也就是在相应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基于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需求,利用信息技术重新规划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借助导航和微课视频的形式自学这部分内容,其中导航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去思考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包括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利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学习任务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让学生根据导航目标,一步一步地完成探究任务。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将组内汇总的收获与疑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教师对此进行分类整理,各小组根据前面的研学情况认领问题,在组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合作探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探究结果。就这样,课堂是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相互间解决问题完成探究任务的,教师再给予点拨引导,共同寻求方法,理清思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这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4]。
高效的教学应兼顾效率和体验,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可以达到充分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更好地体验到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开展具有趣味性、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采用这种方式,让数学课堂不再单调,反而充满了学习的乐趣,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教”与“学”协调发展。例如,学完“因数与倍数”的内容后,为了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开展如下数字分类的小游戏:每个学生人手一份号码牌,让其写下个人座位号,待所有人写好后,教师可以正式进入游戏,如“请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示意,如有做错,罚其为出个谜语”“请座位号为5的倍数的学生举手,做错的,罚其唱首歌”“请座位号是75的因数的学生起立”“请座位号是90的因数的学生拍手”。教师通过课堂上的游戏活动,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使学生感受到乐趣,还促使其扎实掌握倍数、因数的概念与特性,达到深入理解的学习目的,增强了学习实效。
(1)生活型的拓展作业的设计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设计拓展性作业时必须立足于教学内容,立足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内容,通过实际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充分认识到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例如,在教授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设计出这种扩展作业来指导学生的思维和探索,如一座梯形的果园,其上底110米,下底160米,高80米,一株果树所需的土地为9平方米,这一片果园可以种几株果树?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直观化的呈现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以提高情境的真实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相关问题的探究和解答中,很快得出:(110+160)×80÷2÷9=270×80÷2÷9=21600÷2÷9=1200。
(2)调查型探究作业的设计
调查型探究作业是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实物、现象等进行调查分析和推理判断,去探索和处理实际问题,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以及兴趣的激发相结合,还可以使抽象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学习完后,笔者为学生安排走进生活去测量、分析、探究、统一的实际任务,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调查统计明天一天的气温变化,制作折线统计图,要求小组成员每三小时测量一次,深入探究有何发现。这样,各组就展开了合作学习,组成中密切配合,用温度计仔细测量,并把数学记录下来,最后用自己分析的数据作统计图。学生从统计学上发现的结论,令人惊讶,有些出乎意料,他们表示:没想到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段不是12点,竟是14点。避免在之后的这段时间外出,即使是外出也要擦上防晒霜,避免晒伤。学生在认识折线统计学习的现实意义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知识印象。
(3)分层型作业的设计
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差异性特点的作业设计方案,并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优化数学作业设计,以达到有针对性的作业教学目的。特别是要求教师综合每一名学生的客观情况,通过分层建组教学等方式,既要满足优势互补的要求,又要使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能有所侧重的巩固学习中,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分层型的作业方式,丰富作业形式。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两做三层”的作业设计方法,其中,“两做”是把习题划分为“必做”与“选做”两种;“三层”则是根据训练的基础、变式及综合训练层级来划分的。第一层基础训练,一般指所有的学生都要做的功课,使学生们牢固巩固基础知识;第二层的变式训练,主要是为中级水平的学生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中等偏上,意图是通过练习发掘中等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迈向更高层级。至于综合训练,则是针对学优层级的,这些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且学习能力较强,为此,该层次的练习题具有较高的难度,能拓宽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视野,使其得到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这样,开展分层训练,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作业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的问题。
总之,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教学要求,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来打造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进而通过提高课堂有效性来实现“双减”目标。教无定法,教师要侧重创设相宜的教学情境,围绕着一系列的问题解决展开教学,还要让学生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合作,集思广益。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解题效率,进而强化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