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22-11-23 09:37张林红
山西青年 2022年8期
关键词:胜任岗位院校

张林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4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产业结构、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行业对人才“质与量”的需求[1],以胜任力为导向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推动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是实现人才强国并推动中国新型工业、现代农业、信息产业等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办学的客观现实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但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战略发展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2019年以来,国家密集发布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对职教地位、办学主体、培养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做了进一步明确,但职业教育办学和发展依然面临不少现实问题和实际困难。

从外部因素看:一是受社会层面重普教、轻职教现象影响,考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盲区和认知偏见,导致考生对高职院校的报考热情不高;二是生源严重不足,导致招生难和生源质量不高,人才培养过程难度较大,人才培养质量更难以达到理想目标;三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又受招生计划等限制,高职院校不少优质专业难以持续招生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教学设备、教学场地、人事安排等一系列问题。

从内部因素看:一是专业课教师多毕业于研究型大学,博士、硕士是教师的主体,他们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理论水平,但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欠缺全面了解。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产学研工作经验等也有一定差距;二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设置等不够灵活,对课程体系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周期较长,同时存在调研不充分、与行业企业需求差距较大等情况;三是因缺乏政策制度等保障,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热情不高,导致校外实训流于形式,校外实习实训场地严重不足。加之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综合素养与企业需求吻合度不够高,造成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校企深度合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高职学生的岗位胜任力现状

2018至2020年,课题组对北京市某校信息技术类高职毕业生进行两年的跟踪调查,针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文字表达、自主学习、开拓创新、压力承受等能力,面向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调研。调研发现,不同的企业、单位和岗位对高职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要求存在明显差异,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岗位倾向。例如:技术实操类岗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能力、敬业奉献和自我定位等要求较高,而对战略管理、开拓创新、组织协调等要求相对偏低;销售服务类岗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信息收集、沟通协调、压力承受等能力更加看重;管理类岗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开拓创新、敬业奉献等更为重视。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普遍低于企业实际需求,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看,企业对高职学生的定位多为基层技术岗位、市场销售岗位、基层管理岗位等,企业对岗位胜任力的需求与市场需求基本成正比。因学生的职业能力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元因素影响,但就职业能力核心要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方面来说,其主要受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教育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情况等因素影响。但在高职院校实际办学和学生培养过程中,因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匮乏,教学实践条件有限,导致课程设置滞后、实践教学与岗位需求不同步,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岗位胜任力等与企业需求也存在了较大差距,毕业生通常难以快速胜任岗位工作需要。

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技能型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责任。因此,研究教育对象、调研行业企业、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一)高职人才培养要把握好“两个切入口”

一是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面对的是人,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性特质、能力倾向都不同,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地域特征等。办好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原因有二:第一,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本科院校相比,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相对较弱,甚至在成长的过程中因成绩或能力不突出,还可能存在着被学校或家庭忽视等情况,有部分学生的身体或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对教育对象有客观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具体措施。第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德育先行是办好一切教育的基础。让高职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和职业发展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需要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是需要植入到教育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每一个环节之中的。

二是高职院校要加大对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调研。职业教育不同于普教,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国家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和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接受行业和企业的实践检验。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践教学等,必须紧跟行业发展并满足企业需求。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谈到对行业和企业调研,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调研需要立足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同时要关注国内产业经济趋势、行业国际趋势。高职院校要关注地方或国家发布的相关信息数据,结合行业资讯、企业反馈等做好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第二,专业论证过程中的行业企业调研,需要专业机构的指导,更需要相当比例样本的支撑,切勿对接一到两个企业进行数据信息收集就完成专业论证,这样的专业论证和人才培养修订方案,很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相契合。

(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利用好“三方面资源”

1.师资资源。近些年,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并积极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但就教育本身而言,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还是教师。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资源,在对教师岗位胜任力开展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尤其要结合教师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能力培训和实操技能培训,组织社会实践和企业挂职。只有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相对全面,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不同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需求,才能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信,并建立职业发展方向。

2.企业资源。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客观评估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一要利用好校内实践教学现有资源,鼓励教师参与教改和科研项目,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备升级,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等,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和利用率。二要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在师资培训、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如:教师企业挂职锻炼需要结合教师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对接单位和锻炼岗位,明确挂职锻炼的培训重点,并对培训过程进行跟踪,对挂职锻炼效果要进行测评和检验。同时要与企业人力资源领域加强合作,了解企业员工的学历层次、岗位设置、技术需求和人员流动的情况,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一手材料。

3.网络资源。对于现代人来说,教育和学习不仅限于学校教育或某一时期的学习,他应该是贯穿于人的一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技术更新速度超出了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因此当今社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必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2]。无论是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还是已步入职场中的历届毕业生,关注行业发展和技术更新,善用网络资源和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和系部,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一方面,可以把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企业名师的技术讲解、专业实训的实操演示、项目实践的技术排除等,列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共享资源或学生课后自学的教辅资源,并上传到高职院校指定服务器,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到优质且多元的学习资源[3]。另一方面,可以建立院系的专业交流论坛,为在校师生和已毕业的校友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学术分享、技术合作的平台,既可以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对接,还可以凝聚校友力量,在学校的教学、科研、校企融合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四、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措施途径

(一)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基于生产实践和专业流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要帮助学生厘清技术标准、技术路线、技术要求,并搭建好“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同时制定科学全面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使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实践过程,生动形象掌握专业核心理论和技术操作要领,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综合表达等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导师制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等教学过程质量因素,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形成。我国学者姚利民认为“教学总是在师生一定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师生的情绪状态影响、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和效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利契机。备赛过程中,师生要对赛项技术标准、能力要求、考核内容等进行系统分析。教师还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个性特点等进行了解并给予指导,将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传授给学生。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得到提升,还提升了合作沟通、自主学习等职业核心素养。

(三)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要突出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和职业修养,专业课教学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行业企业需求,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课程思政”元素与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定会形成同向同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专业综合实践与企业项目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基于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重在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更需要经过企业检验。每学期末2~4周的专业综合实践应尽可能与企业开展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学生综合实践任务。这样不仅可以检验专业教学与行业企业的契合度,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行业标准、技术要求、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

(五)发挥优秀毕业生等资源助力教学

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大多是基于手工技术、行业经验的师徒制传承形式,现代职业教育同时吸收西方教育理念和职教经验,高职院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挖掘优秀毕业生资源助力人才培养。如聘请优秀毕业生中的高级技师、工匠大师等作为外聘讲师,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等环节中,可以充实高职院校师资,还可以对职业发展、未来规划有直观的认知。

五、结语

信息时代的高职教育要想在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且被社会和公众所认可,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把握好“两个切入口”,利用好“三方面资源”,立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教育对象、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研究,探索适应时代发展、企业需求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形式。同时不断提升师资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能力水平,利用好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资源,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切实以胜任力为导向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

猜你喜欢
胜任岗位院校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