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正文
(新疆阿克苏市兽医站,新疆 阿克苏 843000)
当前生猪养殖中疫病高发是阻碍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在生猪养殖中较常见,经常会造成猪群生长发育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猪肉品质显著下降,控制不合理还会出现大量死亡,严重影响养殖效益,需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细小病毒病和附红细胞体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传染性疾病,前者为病毒性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后者为体内寄生虫疾病又被称为血液原虫病,染病后都会导致繁殖母猪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和繁殖障碍。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都可能受到上述两种病原入侵,造成混合感染。
养殖场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和携带有病原的猪是主要传染源,其中细小病毒病能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传播。患病猪污染的食物、饮用水、养殖管理用具和环境,都可以成为传染源。此外,老鼠、吸血昆虫也是细小病毒病和附红细胞体的重要传播媒介[1]。
附红细胞体和细小病毒病混合感染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和仔猪生产旺盛季节,常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性流行,初产母猪对两种病原的易感性都很强。研究结果表明,如猪群受到细小病毒感染,爆发流行3 个月内仍能够检测到病毒,养殖场会连续多年出现繁殖母猪妊娠障碍[2]。
猪受到细小病毒感染后,1~6 天就会出现严重毒血症,1~2 h 就能在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污染周边生态环境;7~9天后出现血凝抑制抗体,并且持续数年。妊娠母猪受到细小病毒和附红细胞体感染后,可能在妊娠的任何阶段突然流产,胚胎死亡率达80%以上。
2021 年2 月下旬,某养殖场个别妊娠母猪突然流产,产下的胎儿大多死亡,流产率在30%左右。出现流产后,养殖户没有提高重视程度,只对流产胎儿进行了有效清理,没有严格落实消毒制度。随后,养殖场其他年龄猪群中出现了个别患病情况,机体贫血较严重。有的母猪流产后表现出严重繁殖障碍,同时体表发红,机体严重贫血,血液呈粉红色。
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站后,兽医到养殖场对发病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发现该养殖户管理不科学,妊娠母猪经常和其他猪群接触,易加重病原的传播蔓延;同时养殖密度较大,卫生环境较差,圈舍中有大量吸血昆虫和老鼠活动的痕迹。
结合外在症状初步判定为附红细胞体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然后采集患病处新鲜血液进行了常见病毒抗体水平检测,能够发现细小病毒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但养殖户并没有对猪群进行细小病毒疫苗免疫接种。对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染色处理,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红细胞严重变形,红细胞内部、外部和血浆中都能看到多种形态的负红细胞体,由此可以判定为细小病毒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
发病初期,患病猪饮水量逐渐下降,体温升高到41℃,最高42℃,颈部、耳朵、腹部等位置的皮肤表面出现大量出血点,严重时体表组织呈紫红色或深红色。患病猪精神状态变差,长时间卧地不起,不愿意走动,可视黏膜潮红充血,粪便干硬且表面有黏液。同时不断流泪,结膜发炎较明显。有的患病猪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排出的尿液呈赤黄色或橙黄色,有时加杂少量血液。个别患病猪发病后期肢体麻痹,不能够正常站立。年龄较大猪感染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出现严重黄疸症状,机体严重贫血,身体逐渐消瘦,呼吸极度困难,有的患病猪呈犬坐姿势,神经衰弱[3]。
妊娠母猪除了上述临床特征外,还会出现严重繁殖障碍,流产产下木乃伊胎或死胎。母猪在妊娠10~30 天左右受到两种病原混合感染,胚胎会死亡,与母体分离后被机体吸收。妊娠30~50 天后感染,大多产下木乃伊胎,木乃伊程度与胎龄密切相关。妊娠50~60 天感染,大多产下死胎。妊娠70 天后感染,母猪大多流产。
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可视黏膜苍白失去血色,皮下脂肪大量消失,黏膜浆膜表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和出血斑点,腹腔中存在少量积液,全身体表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血液稀薄,不能正常凝固。肝脏肿大,质地变脆,外观呈土黄色,胆囊显著膨大为原来的3~5 倍,内部充满胆汁。脾脏肿大为正常的2~3 倍,用手轻轻触摸能够感到质地较柔软。肾脏肿大较明显,表面分布有大量出血点。肺脏水肿出血,切开后发现大量泡沫状内容物。
妊娠母猪会出现病毒血症和繁殖障碍,病毒和附红细胞体能够穿过胎盘造成胎儿感染,子宫内膜出现炎症病变,有时流产母猪胎盘还会出现钙化。对流产胎儿进行解剖,能够发现胎儿存在广泛性水肿充血,腹腔、胸腔中都存在大量深红色或深黄色液体,机体严重脱水。母猪表现为黄体逐渐萎缩,子宫上皮组织出现局造性或弥漫性单核细胞浸润,大多死胎脑灰质、脑白质、脑软膜出现增生性外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血管套,并出现严重脑膜炎病变。
细小病毒病属于国家二类动物疫病,是比较严重的繁殖障碍性疾病,目前没有针对性治疗手段。细小病毒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后临床症状逐渐加重,染病流产母猪应及时淘汰,并做好抗体水平监测,逐渐净化猪群。养殖场中还经常存在隐性感染,加上潜伏周期长短不一,应重视针对性预防。
仔猪可以使用牲血素有效补铁,预防贫血症。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B、肌苷、维生素B12、维生素C,也可以使用长效土霉素肌肉注射。上述药物每天2 次,连续3 天。猪群饲料中可以拌入强力土霉素,连续用药7 天。存在明显发病症状的猪可以使用盐酸土霉素肌肉注射,使用剂量为30 mg/kg 体质量;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磺胺六甲氧密啶每吨500 g,还有土霉素每吨600 g,连续1 周。
应做好猪细小病毒病的疫苗免疫接种,使用灭活疫苗每半年免疫接种1 次。同时加强环境的定期清理和严格消毒,保证光照合理,防止圈舍中存在老鼠、蚊虫,及时清除粪便。进行有效分群,坚持全进全出的养殖方式,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提高猪群自身抗性,减少发病率。
对于细小病毒病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应从科学免疫接种、加强养殖管理、科学饲喂等方面入手,注重提高猪群自身的抵抗力。同时,不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疾病的发生流行动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