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角下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2022-11-23 07:41李君奇冯荣珍贾俊花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专业课程

李君奇 冯荣珍 贾俊花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石家庄 050060)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开启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阶段。2017年高职课程思政研究已进入关注期,但与本科院校的此类研究相比还缺乏厚度、深度和效度。本文将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从校园文化层面、专业文化层面、课程文化层面、课堂文化层面探寻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一、关键概念的梳理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

“文化自觉”一词,是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在一定环境下既定文化,处于文化中的人能够清楚地知道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点和发展方向。新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个时候,可以从文化自觉角度为文化建设找一个发展的坐标,纵轴是时间,继承发扬历史,横轴是空间,找到民族文化定位。因此只有做到文化自觉,才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历史责任,对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二)文化建设与课程思政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大方面。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正是“课程思政”理念的核心——挖掘所有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运用科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并确立科学的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毫无疑问和课程思政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文化的功能在于以文化人,课程思政其内涵在于以先进的文化武装学生,二者共同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必须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实践中,使学生提高责任、规范、互动、问题意识,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课程思政和人才培养

有专家认为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可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目标价值体系,使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同频共振;有利于开发学科课程内容教育性资源,达成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的有效渗透融合,有利于拓展人才培养的时空体系,形成全程全员育人的目的。

(四)文化自觉、课程思政和人才培养

文化自觉、课程思政和人才培养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文化自觉引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助力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课程思政的落脚点,课程思政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养成文化自觉,并达到文化自信,将这种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文化视角下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从学校层面设计,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文化具有浸润作用,文化发挥着润物无声、细浸慢染的作用。全面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做好思政工作、立德树人的关键。因此,建设完善的制度文化,培育良好学风,建造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实物与风气相结合、文字与行为相结合、菜香与书香相结合、笑声歌声与书声相结合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很重要。

1.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方针、规章制度等,是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得以进行的条件和保证,可以说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只有建立起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但是规章制度不是用来“管”人的,不是用来“禁止”的,而是对学生规范的同时,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能在遵守中受到教育,得到激励,有利于形成学生持久的心理定势,因此,独特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2.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大学精神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的习惯的手段。”因此,“追求高品位、彰显个性化、和谐共生性”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这个大课堂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种手段。从校园的绿化,楼道的布置,雕塑的设计,休息读书的设施到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能显示独特而深厚的人文性,都能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和载体。在这样人文素养的熏陶中,更能强烈地激发大学生群体性共鸣,从而培育一种真正的大学精神。

3.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挥学生自主管理

一般认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校园的内在文化建设,是指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的建设,而笔者认为是对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以及网络学习的第四课堂的设计和建设,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启动有效的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这里着重提一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学校构建网络管理体系。比如,首先成立学生网络信息管理部,保障上网便捷安全,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开创特色网络文化,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开展文化活动宣传,网上专题讨论等,既构建了健康、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又能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二)从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建设独特的专业文化

高职院校的专业职业性很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要求也很强。建设独特的专业文化可以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因此专业文化的建设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引领性作用。

1.思政融入专业教育,创建专业精神文化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和规格,围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质目标,进行专业文化建设,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体系。比如,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区域发展和行业一线,掌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设计、员工关系管理等专业技能,具有敏锐的识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职业能力,具有新时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可胜任聚人、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中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及行政管理、企业文员相关岗位工作,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此培养目标下,确立了“成就学生成人成才,成人力精英;成就他人成人成才,成国家栋梁”的专业精神,创建了“修德砺能,成人之美”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的的思想政治品质、专业技能、创新素质和职业素养。

2.精心设计专业文化“课堂”,培植职业情感和道德

除了专业课程教育第一课堂外,可以开展其他各式各样的专业文化课堂,比如,专业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专业读书活动、创设专业文化墙、业内精英讲座等)、专业实践活动第三课堂(走进企业,我来为你做招聘、职业咨询等)、专业网络学习第四课堂(线上招聘、云端竞赛、网上展览等)。通过“四课堂”的实践,把专业的历史、文化、精神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塑造了专业精神,营造了专业氛围,创建了专业精品,提升了专业内涵,逐渐形成以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为内核的人才培养专业文化,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专业文化“课堂”中受到“润物无声”式思政教育的熏陶和感染,有效拓展了专业文化育人的新渠道。

(三)从课程层面的融入模式设计,建设多元的课程文化

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主要从挖掘每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方法入手,从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标准把握、课程内容选取、授课计划制订、课程考核设计五大环节探究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融合的合适途径,形成多元的课程文化。比如,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通过挖掘核心课程的思政元素,形成了各自课程思政特色:“人力资源规划”培育德才兼备的聚人观,“人员招聘与任用”培育才有所用的识人观、选人观,“员工培训与开发”培育人尽其才的育人观,“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培育公平公正的用人观,“员工关系管理”培育以人为本的留人观。其中,“人员招聘与任用”课程组逐步打造了“双课双线”课程思政模式,很好地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紧扣人力资源管理的“识人、选人”职业技能,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四)从课堂层面的匠心设计,建设个性化的课堂文化

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依赖于每堂课、每位教师的“浸润”式教育,因此必须抓住教师这一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围绕如何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地位和关键作用,探求教师在工作态度、专业素质和思政激情等方面的文化建设,通过课堂绩效考核等有效手段,将教师的态度、行为、能力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艺术性的课堂文化,在一点一滴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无痕式的课程思政教育。

三、文化视角下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

教师的政治素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高校教师必须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配得上“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才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课程思政源于“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政治素养必须过硬。

(二)正确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认为“课程“与”思政“是不同领域、无法融合。要认识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乡同行,协同效应的特点,二者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能认为课程思政只是一种制度建设,精神的传达,要认同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因此,教师要有正确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课程教育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使学生在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信念、崇高德性、强化情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

(三)高超的课程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讲授之中、课后作业之中、教学活动之中、教材编写之中、卷面考试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德性修养。课程与思政的这种融合是“水中加盐”式的融合,是自然的,它是在某个教学环节、某个知识节点上的因势利导,是教师在言行举止潜移默化中的柔性对接,既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又不让学生感到突兀。因此,课程思政是一门艺术,它不是在“课程”中插播“思政”广告,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学习者、体验者、感受者、获益者,所以要立足于学生,唤醒灵魂和培育全人;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实施者、传播者、主导者、组织者,所以必须从文化自觉视角入手,以自身的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人格魅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学院是课程思政的大舞台、主阵地、大课堂、小社会,因此,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独特的专业文化,多元的课程文化,个性化的课堂文化,是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路径。学生可以从各种课堂文化中学习到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专业历史等内容,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树立专业自信,更重要的是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思政专业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