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策略研究

2022-11-23 07:26陈小过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陕西

陈小过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乡村发展短板,推动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并重。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灵魂在文化,基石是教育。由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任务便是振兴乡村教育,以教育促发展,是教育部门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虽然近些年,各级政府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各个高等院校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增砖添瓦,但是,当下的乡村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陕西省乡村教育振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陕西是农业大省,提升乡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对于陕西省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服务陕西省地方发展的地方师范院校,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理清乡村教育振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将以以下两个因素为重点来分析乡村教育振兴中的问题。

1.1 乡村人才空心化,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振兴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乡村人才匮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最大困境。

1.1.1 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及专业人才

乡村人才空心化首要表现是乡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失。因乡村发展落后,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及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离开乡村,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打工。且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只要条件允许,纷纷将孩子转到城镇或者更大城市读书,家长也随孩子留居城市,在城里投资就业消费等,使资源不断向城镇集中,造成乡村地区适龄劳动力不足,专业人才缺失,老龄化严重,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的空心化。

1.1.2 缺乏优秀管理人才

当青壮年劳动力迁居城市时,留在乡村的除了老人,便是没有能力外出打工或难以将孩子送到城市读书的贫困人口,这些人成了村里主要的劳动力及管理者,他们或年纪较大,或自身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变化,且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对乡村的治理大多延续以往传统,管理理念及发展观念较落后,不能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带动地区发展。即便有优秀的管理者存在,也会快速流失,尤其年轻人,扎根基层的意愿普遍较低。

1.1.3 缺乏充足生源

无论是青壮年劳动力、专业人才还是管理人才,他们将自己的孩子带往城市,让孩子在城市读书,致使乡村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且这种现象越演越烈,城市生源增多,教育需求不断攀升,教育投入也水涨船高,城乡教育的差距愈发明显,更进一步吸引众多乡村孩子到城市求学,乡村教育的发展愈发艰难。

生源及人才的双重流失,限制了乡村的整体发展,导致乡村发展落后招不来人才,即便招来了也留不住,没有人才又加剧了发展落后的恶性循环,可以说人才的缺失及储备不足成了限制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乡村教育质量低下,进一步限制乡村教育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扶贫工作指导会议中强调要将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治本之策的基础[1]。然而乡村教育质量低下,成为限制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1.2.1 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欠缺

乡村本身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教育水平始终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大量乡村孩子前往城市就读,造成乡村生源流失,不少乡村小学遭到撤并,即便幸存下来的学校也因学生人数少,教育资源投入成本高导致教学软硬件设施投入有限。且能留在乡村的学生,其家长本身对孩子的教育也不甚重视,投入较少。投入不足,教学条件落后,加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1.2.2 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全

大多乡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欠发达,教师薪酬待遇不高,不能满足教师的精神及物质等方面的需求。目前很多乡村学校,由于专业教师缺乏,教师会身兼数职,他们既不能在自己的本学科获得发展,还要面临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任务重,待遇低,发展受限,导致乡村学校的优秀教师不断流失且很难招到教师,即使招到了,也面临留不住的问题。师资力量薄弱,必然造成了学生的课程设置不全,部分乡村学校,除了主要的课程,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课程基本不开设。同时整体文化氛围也较淡薄,教育质量难以提升,学生升学率较低,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生源流失,从根本上限制了乡村教育的进步。

乡村人才空心化导致生源不足,生源不足影响教育投入,教育投入不足,影响师资力量,师资不足使得教育质量低下,生源外流又加剧了乡村的空心化,使乡村始终难以获得发展。陕西省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地方教育人才的培养摇篮,近些年一直致力于乡村振兴及乡村教育的发展,但是效果并不突出。究其原因,在于陕西地方师范院校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嵌入不足。

2 陕西地方师范院校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嵌入不足的具体表现

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进一步为各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但作为高等教育之一的陕西地方师范院校,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时,并未深度参与,只扮演了帮助者的角色,未认识到自身与乡村教育是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

无论是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的咸阳地区高校消费帮扶淳化县,还是各高校与县市教育局共同进行的乡村振兴暑期教师培训工作等,都未曾深入乡村教育,陕西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地方师范教育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彰显,陕西地方师范院校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嵌入度较低。

2.1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均较为缺乏

首先在理论层面缺乏对乡村教育内在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乡村教育的内在需求挖掘不够,师范生的培养均以城市教育为准,缺乏对本地乡村地区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学生乡土情怀较淡,以致于本身是为乡村教育培养师资的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都不愿去乡村任教,培养目的与实际结果产生了偏差,产生了师范生培养“产能过剩”与乡村基层教师教学能力与现实需求不平衡的矛盾[2]。

其次在实践层面,地方师范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并未深入乡村教育的课堂,不清楚实际的乡村教育中教学环节该如何设置,不了解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经验的缺乏导致在师范生的日常培养中所传授的经验并不适应乡村教育教学的实际。

2.2 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陕西省从2021年起,开始实施“国家级优秀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地方专项(以下简称“地方优师专项”),为乡村教育定向培养师资力量,但是地方优师专项仅解决了乡村教育师资不足的部分问题,对于如何提升已在职的乡村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仅通过短期的培训,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乡村教师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还需要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共同努力,为乡村教师进行职前职后的系统培养,才有助于乡村教育的整体发展。

2.3 陕西地方师范院校未深度嵌入乡村文化生态建设中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仅利于学生的整体向学情绪,还能有力促进当地的文化建设及经济发展。乡村文化的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发扬、传承及创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与时代接轨,接收新信息,学习新技术,将城市文明融入乡村。这两方面实现的前提在于乡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地方师范院校不仅要加强乡村地域文化研究,活跃乡村文化市场,还应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全方面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但就目前而言,陕西地方师范院校虽然也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及假期支教等方式参与了乡村文化的建设,但是并未深度嵌入乡村文化生态建设中,陕西地方师范院校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3 陕西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路径研究

陕西地方师范院校在陕西乡村教育振兴中的嵌入是引发乡村人才不足及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解决陕西地方师范院校在乡村教育中的参与问题,让陕西地方师范院校深度嵌入乡村教育,将有力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3.1 更新师范生培养体系,提供适合乡村教育的人才

首先,师范院校应该与地方政府及当地中小学进行深度合作,明确本地区乡村学校对教师的具体需求,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搭建,要在学科知识之外,重视思想建设,培养师范生的乡土情怀,让他们愿意服务乡村,自觉自愿地助力乡村振兴。

其次,各个地方师范院校应根据本地区乡村产业及经济特点,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搭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乡土课程体系,增加乡情文化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化对乡村教育的认识,帮助其对乡村教育产生情感认同,产生服务乡村的责任感与职使命感。

最后,师范生的培养不能单纯停留在学校里,还应深入师范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地方师范院校应打破长期以来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割裂的状态,探索并推动职前与职后相融合的乡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2]。地方师范院校应定期选派优秀教师,深入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帮助服务乡村的师范生更好地适应乡村并不断获得新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产生职业认同感。

3.2 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机制,加速乡村教育发展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是乡村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乡村教师对乡村振兴具有强人力、联乡土、凝精神、促生产等多重职能[3]。

既可开展重点面向乡村教师的培训业务,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借助互联网,采用“互联网+”的形式开展培训,为乡村教师提供多样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还可通过开放课堂、“同步课堂”“送培下乡”等方式,打造城乡交流的平台,助力乡村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3.3 发挥特色优势,培养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培育乡村人才是破解制约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瓶颈的有效途径与突破口。高校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输出地,培养接地气、善创新和重实践“适销对路”的“三农”人才队伍,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时代重要使命,更是高校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4]。陕西地方师范院校是当地人才的聚集地,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除了为乡村教育培养合适的师资之外,还应发挥自身的育人优势,承担起乡村人才的培养工作,为乡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提升本土人才质量,打造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既可以依托现有的专家资源库,对农民进行技能培养与指导,还可以借助高校的技术优势,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平台,为农村的创新创业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帮农民获得发展。

3.4 对接当地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构建文化氛围

文化是乡村的精神根脉与灵魂,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乡村文化兴盛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5]。地方师范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及文化优势,在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上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首先要深入挖掘地方的传统文化,陕西共有10个区市,每个区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特色,比如秦腔、安塞腰鼓和汉调二簧等文化艺术形式,都代表了当地人曾经的生活历史和印记,然而他们中的部分已然面临失传的危险,作为地方师范院校,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做相应的贡献。其次应该结合陕西本地特色,鼓励高校教师深入乡村开展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讲座、进行艺术巡演、定期开展文化普及和政策宣讲、协助地方建设符合乡村人民日常消遣和审美的文化场所等常态化的文化服务,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助力乡村建构文化氛围。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乡村教育振兴,都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事业,陕西地方师范院校只有深度嵌入地方教育的发展中,立足长远,从乡村教师的培养、乡村人才的培养及乡村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切入,深度参与,才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陕西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