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机械专业对标工种、岗位的产教过程一体化*

2022-11-23 06:42:23石帅锋苏文芳
南方农机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岗位技能

石帅锋 , 苏文芳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基础,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当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时,感觉在学校学习的很多知识没有什么用,到企业后还是需要重新学习,这说明学校所教、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存在不符。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培养出具有更高综合素质、更适应产业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加强校企双方的深入合作,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1]。课题组基于现代学徒制,从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等环节,探寻适合机械专业的,对标工种、岗位的产教过程一体化育人方案。

1 课程标准:专业设置工种化、岗位化,课程内容职业化

1)课程标准规定了某一门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指导该门课程上什么、如何上。考虑到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的特点,其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来完成。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充分考虑知识性和职业性的协调统一,开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标准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相应技能以满足社会需求;现代学徒制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要注重职业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课程标准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2]。

2)制定课程标准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调研。基于现代学徒制,由学校组建骨干教师团队在本区域内进行机械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调研内容涵盖区域内各机械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各类型人才需求情况,各工作岗位需求工种、岗位任务、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依据调研结果,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专业,实现工种化、岗位化。职业院校想要发展,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提升自身影响力,合理优化专业至关重要。随着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要以传统机械专业为基础,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3]。通过调研对接产业链,提炼典型岗位群,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及课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针对特定岗位或岗位群,让专业设置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最终提升产业、引领产业。

3)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现代学徒制要求在培养学生时注重职业性,首先课程内容就必须职业化。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目标岗位群,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对应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设置以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课+专业拓展课为基础,兼顾知识与技能,贯穿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培养全过程的双主体课程体系[4]。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内容要融入职业标准,紧贴企业人才需求,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与企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从招生到育人再到就业”的良性循环。

2 教学方法:“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学徒技能进阶路径

1)“三教改革”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职业院校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为适应不同行业、企业、具体生产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必须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学习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有的学识、技术及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出从业者为适应相关职业活动而使用特定知识、技术及技能的能力[5]。

2)依据现代学徒制对学徒职业技能的要求,教学过程分为:准学徒(基础知识学习、单项技能训练及教学认识实习)—学徒(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传授,进行针对性仿真模拟实训)—学徒工(岗前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职业资格证书的五级、四级、三级,实行“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学徒技能进阶路径。校内校外学习任务交替进行,贯穿三个阶段,双主体育人、分阶段学习、工学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可以参加对应的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获取对应的技能等级证书[6]。

3)“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学徒技能进阶路径采用“1+1+1”的育人模式。第一学年是试岗阶段,学生主要在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等通识课程和岗位基础课程,同时到合作企业进行4周左右的参观实习及岗位基础技能实习。通过参观实习,学生能够了解相关企业的基本情况,明晰职业情境,认识到岗位基本要求,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岗位基础技能实习,掌握车工、钳工、电工等基本技能,力争达到初级工水平。第二学年可以探索三天在企业、两天在学校的“3+2”培养模式,辅以白天在企业、晚上在课堂的“白+黑”培养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途径弹性学习模式。学生在校内生产实习车间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企业进行“跟岗”,对于岗位核心课程可以在校企同时展开,只是侧重点不同。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在“跟岗”中,了解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学习相应的岗位核心技能。此阶段后学生的专业技能应进一步提高至中级工水平。第三学年,学生进入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编入生产班组与企业员工一同参加生产活动。合作企业指派实习指导师傅负责生产现场指导和操作技能传授,学生在师傅的监护和指导下从事企业生产,一名师傅可带几名学生,成立学习生产小组。校方教师协助学生管理、思想心理教育和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指导。此阶段后学生能胜任对应岗位工作,具备岗位综合技能,专业技能等级达到高级工水平。在顶岗实习结束时,企业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考核,考核合格可授予出师证。经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可引导学生成长为一名有责任心、有归属感,具备高素养、高技能的企业员工。

3 教学内容:“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岗位技能”的育人机制

1)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包括:专业技术知识、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更注重职业性,学生(学徒)的学习内容有公共基础课、专业知识技能课、岗位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选修)。公共基础课一般在学校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探索“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岗位技能”的育人机制[7]。

2)专业知识技能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取某一行业各岗位都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等课程。机械行业设备操作维护各岗位都需要掌握的基本机械和电气知识,基本的钳工、电工技能等。专业知识课程教学是岗位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的基础,具有行业通用性,旨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场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3)岗位技能课程教学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胜任具体岗位的基本技能,如机械设备保养、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等课程。此类课程源于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尽可能还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学徒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按照岗位要求、职业规范,进行生产学习从而获取岗位技能。岗位技能课程要具体到岗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师傅的引导性,让学生真正学到技能,热爱岗位,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共赢[8]。

4)职业拓展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徒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同合作的能力,例如开展一些企业文化、6S现场管理、精密加工、工匠精神等课程。现代学徒制招收的学生层次不一,职业拓展课程属于因材施教。学习能力比较强比较爱学的学生可以选修职业拓展课程。通过学习来拓展他们的能力,拓宽知识面,以便将来能够适应更多的工作岗位。

4 教材建设:开发典型岗位项目式教材,学业与产业相衔接

1)教材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工具,其建设质量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重大。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到企业之后用处不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所选取的教材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内容面广但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教材建设是现代学徒制实施有效的重要保证,必须做到企业所需、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高度统一[9]。

2)目前职业院校所用的很多教材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训实习分离、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脱离、实训目标不能完全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等问题。“职教20条”中提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以企业典型岗位的工作内容、操作规范、生产实际过程为编写基础,结合课堂教学经验开发学习重难点,将学习内容模块化、项目化,实现学习与生产的衔接,具有携带方便、便于更新内容等特点。以数控加工岗位为例,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课程(数控车床加工模块)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编写过程是这样的:深入企业进行技术调研,组建“双元”团队,分析总结调研结果、明确岗位需求,召开研讨会评估方案;企业专家提供技术需求案例,研讨融入方案;收集相关思政案例和资源,研讨融入方案;研讨教材体例研究方案,建设教材模板;分配任务按照从易到难进行设置,从简单阶梯轴、简单成型面、螺纹、盘套类、曲面轴到配合件的编程加工进行展开,最后完成教材的全部编写和审核。

3)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的特点:①突出职业性素养。教材内容源于岗位生产,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尽可能还原真实场景,以实际生产的标准要求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②产教融合,“双元”编写。组建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编写团队,共同探讨制定教材内容。学校教师系统知识扎实,负责教材整体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企业人员将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材,实现共赢局面[10]。③坚持企业主体,注重渐进性。现代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满足岗位需求,因此教材编写要坚持企业主体,突出能力本位。教材的内容要注重渐进性,语言要通俗易懂,实现理论知识到岗位实操的自然迁移。④工作导向的学习模式。典型岗位项目式教材多采用工作导向理念,学习活动以岗位任务驱动,将理论知识、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5 结束语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不高,建立订单班或试点班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企业只有真正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寻适合学校教育、企业需求、学生成长的产教过程一体化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岗位需求、毕业即可上岗的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岗位技能
高级技能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