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融合

2022-11-23 07:08任连军衡若冰李晓蓉
关键词:中华思政融合

任连军 衡若冰 李晓蓉

(1.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2.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225)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然来临,“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1]41,中国身处其中,也是“变局的最大变量,既是自变量,又是因变量”[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面临着“大变局”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融入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个方面,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不到位”[3],其规律和构建并不清晰,亟待完善和改进。在“大变局”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可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与维度,增强其影响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大变局除了意味着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外,还意味着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以进一步走入国际舞台。因此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创新融合,可以促进二者协同发展。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融合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一个“一百年”建设的新征程中,二者的创新与融合响应了新的时代要求及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挑战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5]。世界形势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中国的发展正整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因“新冠疫情”暴发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形势发生较大的波动,国与国之间的力量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中华民族离“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越来越近,但中国的发展依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以普世价值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较大影响,且攻势将越加频繁,花样越发多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担任新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融合面临新的机遇。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进入新时代在“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来之内部及外部的双重挑战。一是内部环境的挑战。境外势力利用港台地区反华分子去解构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政党认同。港台地区因历史、教育等因素影响,一直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西方反华势力利用港台地区少数青年人作为反华“急先锋”,不遗余力地加大对港台地区的干涉,鼓动当地青年人走上街头,并试图发动“颜色革命”。因同为青年人的“朋辈效应”影响,这些事件对大陆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与政党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二是外部环境的恶化。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崛起抱有巨大的戒备心,在力量此消彼长之间,西方反华势力并不甘心落后,在外交上持续给中国政府施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利用各种手段打压、封锁、分裂中国,妄图阻断中国道路”[6],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对中国造成负面影响。怎样在国际外交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新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它不只是体现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中,刻印在古籍中,而且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之中,至今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7],在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在跨入第二个“一百年”建设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多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将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进化”,使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相契合,符合新时代广大群众的文化要求;另一方面,在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及其他外来文化侵扰时发挥时代作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干预,企图以其文化外衣下的西方意识形态,影响中国青年,并试图进行价值观渗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提升当代青年文化自信心,使其具备一定的“免疫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抵御外来文化侵蚀,树立文化认同、从而进一步构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融合面临新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创新融合的新机遇: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过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促进的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进程。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借鉴其表达形式、运用其平台等多种需求;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活力和影响力,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并为大学生解答时代困惑。因此,在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融合响应了时代的需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起各方面的关注,2019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其展示平台的缺乏、影响力的薄弱等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缺乏特色、流于形式、吸引力不够等。怎样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话题。综合二者发展现状,若将二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多个方面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有其独特的文化亲和力和浸润力,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均有大量理论内容与实践经验。我们一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平等、爱国、敬业、诚信”相结合,丰富其内涵,促进其发展。其二在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育人等多个方面也有相应大量育人理论。如“仁、义、礼、智、信”,是对道德要求、智力发展和行为规范的统一要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字、画”也为大学生美育提供了大量素材。其三,在爱国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具有丰富的资源储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先天下之忧而忧”等爱国主义思想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幼有序”的传统孝悌思想,增强了国人的核心意识与集体观念,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的部分。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创新与发展的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新的平台,从而进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实践中为人民服务。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增强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的同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新平台。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使大学生能广泛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特有的创新能力,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上,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认知,并进一步融入到自身的社会实践中,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与困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覆盖范围较为宽广,从学生的日常管理到学生的课外拓展与实践,如科技竞赛、文艺表演、社会实践等方面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个板块为课程思政,这部分研究方兴未艾,暂不讨论。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程度不够、效果欠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的现状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衍生出对优质文化的需要,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年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反应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大众化的现实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第二课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存在的主要表现方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直接出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在新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嵌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 版教材,在第4 章第3 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中,引用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古训,在第5 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内容中,引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开展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行为规范指引,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等。而2015 年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并没有出现。通过对该教材的分析,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作用,引起了国家相关的部门的重视,得到了显性的体现。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隐性融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其他几门公共选修思政课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民族精神、家国情结等内容是以隐形的方式存在。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 版),“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章节中的理论内涵与“知行合一”是相符的。又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阴阳相克物极必反”的朴素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相似的。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 版)中,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 版)中,更多的是对腐朽的封建文化进行批判,在较后章节的民族复兴部分,又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为多种多样。其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艺、知识类活动。高校通过举办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增加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也能深入大学生内心,潜移默化地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衣、食、住、行”等生活内容、包含了“风俗人情”社会活动,也包含了“内圣外王”的自我学习与成长实践。组织大学生参与上述活动,在实践过程去体会、感受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教育,做到“知行合一”,让大学生体会“恭、良、温、俭、让”的道德行为方式,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实践行为,相对于课堂书本教学更具吸引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逐年增多,学者们普遍认为二者存在“教学师资不强、融入内容随意、教学资源利用不足”[8]等问题。究其原因,二者存在“理论关联不够、制度建设薄弱、融合模式单一”等困境。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缺乏完善的理论构建。虽然学者们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尚未在理论上形成系统性的融合。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还是其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其他思政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难深入地、有机地、完整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虽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有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得到了体现,但缺乏系统上的理论关联。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缺乏制度支持。在实践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并没有得到具体制度支持。目前高校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大都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普适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融合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乏具体实践路径的困难。缺乏统一的行政制度规范,没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撑,目前二者的融合只能是表面的,浅显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能带来有效的促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模式单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创新与发展不足,思政课上只能做简单引用,二者缺乏较好的融合模式。因中国近现代经历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创新力度不够,较难适应“大变局”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保守性,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在相当长的时期,以礼乐、伦理、道德等形式指导国人的社会实践,且儒家文化有“法古、守正”的倾向,其自身发展较慢,趋于保守,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较大挑战。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属性,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入心、入脑”,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效性与亲和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兼顾政治属性与意识形态方向,也要跟进新时代与“大变局”的现实要求,才能实现深度融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融合的关键路径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国内多所高校和机构开展了相应的研究,目前处于逐渐兴起的态势,但影响力与效果尚未达到深度融合的要求,难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要实现二者的创新融合,需厘清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扫清障碍,规划出一条清晰的路径。

(一)理论创新,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融合过程,一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中国化的过程,另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完成“守正与创新”。完成二者理论上的系统构建,是深度融合的基础条件。

1.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了充分扬弃,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化形态。但并不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原地踏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下,继续创新与发展。经过创新与发展,做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互通、互容,在理论上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和相互论证,完成理论上的逻辑关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理论铺垫。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要积极调整,主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是较少在课程中有特定显性的体现,如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程。另一方面,虽在课程中有一定的显性的体现,但只是直接地嵌入,未形成系统上的有效关联。如“思修”课程,德育部分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要求,但与其他章节关联度不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需要有机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一需加大思政课程内容、形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的显性表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其二需在哲学层面“打通关节”,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维度与内容,使其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互溶、互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三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增加相关培训力度,建设相关的工作机制,提升思政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运用程度。

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上,要系统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滋养了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了诸多名家学说、思想流派,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紧密团结的核心纽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9]。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目前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现有的这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从“点面”特征上看,可以说是发现了有不少闪光的思政元素“点”,但仍需要形成“面”上的系统构建。

(二)制度创新,“自上而下”形成具有普适性的制度规范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要求“新”、求“变”,就要“自上而下”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准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建设有效平台和政策支持。

1.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制度层面规划思政课教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融入进去,在思政课教育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凸显出来。在制度建设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快改进思政课程教材建设,形成思政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功能。教材的改进是国家统筹的行为,必须要有制度的保证,自上至下推动来完成建设。其次,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科研平台,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持续地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最后,要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培育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以期思政教师能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规范思政第二课堂制度,打造品牌项目。“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补充,第二课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耦合性”[10]。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可以较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一些重要传统节日,部分高校也会开展相应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开展包粽子、划龙舟或者赏月等活动。无论是传统知识活动、传统风俗活动还是传统节日活动,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这些活动“热闹”过后,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不大,活动的思政作用还没有被完全开发。鉴于这样的现状,高校及相关行政部门,可以建立相应制度,赋予活动更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性。

3.形成思政平台建设制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理论课堂、第二课堂,还有网络平台与课程思政,这样的多平台结构,响应了“三全育人”政策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进入网络思政和课程思政平台,这需要进行制度上的构建,才能有效地进行推动。对于课程思政,要将课程与思政结合,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还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改进教学过程,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需根据具体课程进行具体分析。

(三)模式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高校可创新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选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章节,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反向”融入进去,在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创新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政课程进行较好的补充。

1.主客体转变,切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似于课程思政,但在影响和意义上又超越了课程思政的范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在理论上、内容上、实践上都相互影响和交融,相当于其他课程而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更具优势与吸引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其一,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在过程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和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其二,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影响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实践包含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集体主义意识、勤劳朴实意志、爱国报国的情感等,而且均有实践指导作用,在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后,可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行合一”上到达新的高度。其三,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中的困境之一就是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诗、词、赋、书、画”等文化瑰宝,有“美”的召唤力,也包含了历史人文故事、舍身爱国案例、尊老爱幼典故等,这些事例可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活化、形象化,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

2.创新与整理,形成面向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中小学阶段,教材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而且近些年来还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目标主要是应付考试,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培育较少。在大学教育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相对较少,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尚比较薄弱,而大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力的补充。因此,教育部门与高校可以通过课程创新,开发出区别于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建设面向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课程,使其具有普适性,并向全国高校推广运用。通过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培养相关任课教师,在大学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既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创新性地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二者的创新融合开辟实践路径。

最后,感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1 年度党史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群众动员的百年历程与历史经验”(项目编号:DS202110)的资助。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融合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破次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